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2005年和2020年两档代表性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化女性冠军李宇春和刘雨昕的形象对比,剖析偶像形象变化与社会、媒体、粉丝的关系。李宇春作为第一个选秀高峰时期的女性中性偶像代表,强调对女性身体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刘雨昕则展示出第二个选秀高峰时期审美的多样性和性别的灵活性。偶像形象作为一种文本,是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到经济高速发展两个不同社会阶段的产物,从单一的反抗到多元审美的重塑,折射出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媒体深谙这种变化,将偶像形象作为一种“生产性文本”进行构建,以获取最大范围的粉丝和流量;不同粉丝群体对其进行不同的意义解读并促进意义的传播。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形象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中,并由媒体和粉丝共同书写。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作为一名文化女性主义者,她的作品清新明快,人物刻画逼真精细,尤其擅长对女孩的描写,细致入微,在西方文学史中占有特殊地位。而在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是描写女性形象较多的作品之一,其形象各具特色。本文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娃娃屋》中女孩形象与中国古典名家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作了对比,阐明了女人笔下的自己与男人笔下的女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充分运用女性主义形象批评方法,以女权主义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全新解读其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对其女性形象外在美的共同特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5.
美国知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讲述了处于社会变型时期的女性形象。尽管每个女性的知识背景与性格面貌各有差异,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存在,她们都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压迫。笔者从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出发,结合安德森所受到的女性影响,论述新时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的《红楼梦》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塑造了一大群风格迥异的、美丽动人的青春年少的女子形象。本文从分析该小说中描写女性的词汇出发,逐个分类,阐述作者曹雪芹在运用这些词汇所反映其内心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故乡》不仅成功地描绘了"闰土"一类的麻木农民形象,也较早地塑造了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女性小市民形象。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极大地延伸了后者的深层意义,使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复杂性、丰富性各方面得以强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两人形象的变化过程,从而推测其由受损者转变为损人利己者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南希是《雾都孤儿》中的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这个人物形象的存在,并不能用好人与坏人来定义,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南希性格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以下,本文将以环境作为切入点,分析南希性格中的善与恶,希望能对狄更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妇女报》的抽样调查,分析了文章中的女性形象,笔者认为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多为拥有自身事业的现代女性,且涉及的报道多为正面报导,内容中所含的女性歧视成分较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和成见,其主要原因是商业性、办刊宗旨及政策导向性影响了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作为二十世纪后期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代变迁的雄奇史诗,在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长幅画卷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极具命运特色的女性形象。然而不论她们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或者生活经历,在生命尽头等待她们的终究是不幸。本文以吴仙草、田小娥、白灵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在传统文化下女性人性被扭曲、生命遭到迫害的悲剧,继而揭示出中国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展示女性主体性追求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潮日渐高涨,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作品可谓蓬勃发展。《钢琴教师》作为女性主义反抗男权社会压制的代表作品,从全新的女性视角出发,塑造了多面又扭曲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家长制乃至整个父权社会的病态体制对于女性人格的压制与摧残。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依据,分析该作品中女性人格形成的独特心理学根源与作者创作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维平 《现代妇女》2010,(11):81-83
电影《唐山大地震》塑造的女主人公元妮,作为母亲形象被高高扬起但被悬空.她的所有行动都在男权观念的审视与影响下。高大的母性形象在传统观念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下创作仍然没有走出母亲形象必然与容忍、受难联系的藩篱。本文以《唐山大地震》为案例,从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去阐释女性怎样以独立精神去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身真正价值,从而完成女性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13.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草房子》里有一个单纯、美好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寄予着作者对女性形象的期待和想象,在这种期待和想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男权意识和中国文化对“欲望”的罪恶感.  相似文献   

14.
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大胆地披露了女性真实的生命感受,以坚定的女性立场表达自己、发现自己、解放自己,展现了女性在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下极具叛逆性的一面,展现了女性"性"与"爱"的意识觉醒,通过"莎菲"构建了一个敢于正视内心真实想法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莎菲女士的日记》于今日仍然有其极具震撼力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刀马旦》和《女人不坏》这两部时间跨越二十年,同为徐克导演并且以女性形象为主的影片切入视角,分析导演不同时期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特点,看女性形象在这段时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试图探究时代背景的变化对影人创作上的影响,挖掘创作来源,将艺术还原于生活。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所讲述的内容围绕着"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而展开。《围城》的创作是从男人的视角看待婚姻和社会,以男性视角对女性形象进行审视的。本论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从性别视域针对《围城》展开研究,以女性视域和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为切入点,探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精神世界及生活状态,重审《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发挥国际影响力,实现自身发展利益。基于此,本文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金字塔报》、《利雅得报》和半岛电视台这三家阿拉伯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中国崛起"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为考察点,解读中国在阿拉伯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形成过程,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改善和加强国家形象构建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出身经历不同,性格迥异,或是纯真善良的童养媳,或是任人鄙弃的娼妓,蕴含了"爱"与"美",而这正是大部分湘西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沈从文的《萧萧》和《丈夫》这两部作品中萧萧、老七女性形象的探究,认识作品中女性的回环式的宿命感。在这些乡村女性的身上,同时也体现了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蒙昧悲凉、无奈的文学意义,寄寓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小说是一个时代的体现,能够在深层面反映现实,使得人们在心灵上达到共鸣。《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文风以揭露社会社会现实、讽刺黑暗的统治阶级为主,作品主要围绕男女青年的婚恋故事而展开。《曼斯菲尔德庄园》被称为简·奥斯汀作品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小说,理由与出发点是极为丰富的。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小说,能够得到作者对于小说环境最深层面的体会与思考,现实主义角度作为文学作品分析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线几乎就是围绕几位女性人物而展开的,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女性形象,对于小说的探究分析,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裕固族《格萨尔》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信息量的外延却是异常绵亘源长的。本文以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为角度,透析了她们及其形象在裕固民族文化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