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传播优质的信息资源,克服融合理念缺失、创新思维不够、传播队伍式微等瓶颈,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必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起点,建立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中国的传媒行业进入了快速融合时代;旧的传播格局被打破,新格局没有真正形成,每种媒体都在重新为自己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信息分发渠道发生了改变,导致受众被分流,受众对单一渠道的关注度下降。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缺点和优势,从读者用户角度,依据媒体评价依据,加以整合,打造全面、具有传播力的媒体矩阵,利用新技术完善媒体运营各个环节,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3.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科技的高速发展。5G通信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一次巨大突破与变革,是目前最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基于5G、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的大生态群,使传播的生态与格局发生改变。分析5G通信技术的特点,研究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探讨5G通信技术驱动下的媒体融合,旨在促进媒体融合,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3G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正作为新的新闻传播平台影响着信息传播方式,甚至对整个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变革。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定义以及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主要应用的分析、对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传播优势的分析、对当前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及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发展趋势的预测,认为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将会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5.
张洋  朱勇国 《职业》2015,(7):88-89
互联网时代是以信息技术的革新、媒介的迭代发展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与信息源融合的新信息时代,它引领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类身体的延伸",那么互联网时代将广泛的信息资源依托于移动互联技术、流媒体、自媒体等全新的传播介质和渠道,将信息呈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多元传递。互联网打破了世界的地理隔阂和时间差别,扩大了人类的传播能力。人才管理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应  相似文献   

6.
贺政林 《公关世界》2016,(17):54-55
DT时代机遇下的云公关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为代表的全新技术群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也影响到了多个行业与领域。传统公关与互联网融合已势不可挡,只有转变思维才能突破IT时代的瓶颈,数据科技与传统行业融合是新业态发展的大势所趋。“云公关”作为时代产物,成为行业变革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兴起,给媒体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不但改变了媒体的整体运行模式,还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目前,有些传媒行业还在消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新的技术革新又悄然而至。在这样一个智媒时代,传媒行业将再一次面临新技术加持的改变。对媒体来讲,5G时代将实现"联通一切,万物皆媒",终端和屏幕将被重新定义,未来媒体的传播理念、报道形式、分发渠道等将发生重大变革,将推动媒体融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为读者阅读形式,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于蕾 《现代交际》2010,(12):106-10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的第五媒体正在崛起。由于第五媒体的承载终端和应用形式与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因此第五媒体拥有其他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本文深入探讨了第五媒体的两种传播功能及其融合,以期为进一步发展第五媒体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莹  赵宏  杨运高 《职业》2011,(14):112-1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结合传感器网络扩展和延伸形成了新一代的网络技术——物联网。物联网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被称为改变人类生活的技术之首。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必将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更符合现在的客观现实,是教育的创新。互联网+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教育与现有环境的结合,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互联网为平台移动终端的兴起,微信等社交软件展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代表,个人和机构借助微信的传播,展现出的舆论影响力不容忽视。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微信公众账号无疑提供了融合发展的一种可行思路,在这方面,很多传统媒体已经作出了有益尝试。作为传统媒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因为其传播信息、传播环境、传播机制的特殊性,对微信公众账号这一新兴传播渠道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应该从传播内容重新打造、传播环境重新建构、传播机制重新把握出发,充分利用微信的传播优势,打造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账号,提升学术传播效果,拓展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新形势下,教育和互联网的融合势不可挡。互联网+教育的结果,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将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网络和现代化移动设备有机地连接起来。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完全能够将时下备受推崇的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应用到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形成以互联网为创新驱动因素的社会发展新模式。目前,各个行业都因互联网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人力资源行业来说,互联网打破了固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为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维。文章基于人力资源行业的特点,阐述了"互联网+"推动我国人力资源行业创新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互联网。而在2010年开始建设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诸多教学资源多是基于PC的传统互联网模式设计,由此,教学资源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出现了脱节,造成了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率较低的现状。本文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平台设计出发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大学教学环境,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平台逐渐从P C电脑转移到移动终端,而绝大部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完全基于P C设备,对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缺乏认识和相应准备。为此,就高校教师应该学习、掌握哪些技能,如何建设符合移动互联网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一种和传统行业互动密切、且相互促进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结合,但又不是简单地把二者放在一起,而是通过现代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这个平台,让互联网和传统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贯通,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马鸿雁 《现代妇女》2014,(10):155-156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IOS和android的智能化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针对这样的背景,探讨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移动校园和移动社区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建设移动应用需要首先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运维系统和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是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中的新模式。期刊网络化以其大量的、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发表模式和交流互动平台等现代化优势为更多的用户所青睐。网络期刊扩大了期刊的传播,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带来一系列影响。针对于此,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可 《职业》2017,(21):19-20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作为新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对教育的变革有一定的影响."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推动之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所谓"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紧密融合起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同时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力与生产力,形成最广泛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互联网+"浪潮之下,我国技工院校也不断地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发展,并通过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来提升整体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笔者对"互联网+"带来的技工教育新挑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广播电视主流媒体要想获得行业份额,并逐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借助网络技术,加快新旧媒体的融合,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以及新媒体在营销、宣传方面的长处,不断调动受众互动的热情,带给受众更好的视听体验,实现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稳步发展。基于此,对“互联网+”背景下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