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是子女受教育过程的起点,但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求关系不对等,不仅影响了孩子和家庭的未来,更影响社会的发展。探究家庭教育对外来务工子女供给情况的深层次影响,以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为例,引入供求均衡理论,按照"什么是家庭教育供求均衡—谁是供给者—谁是需求者—供求问题分析—怎样供给"的脉络,解析家庭教育供求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成才往往起关键性的作用。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在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仍存在许多缺陷。本论文将针对玉环县范围内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受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前玉环县范围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政府层面出发,为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提出相关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就业岗位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有关政府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全面了解当前东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外来务工人员的发展一直是国家民生关注的重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子女发展状况,本文从常熟市学校入手,对常熟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发展作简要分析。研究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随着其学习环境、社会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正向城市转移。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打工的背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以苏州为试点,了解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条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袁家传 《现代交际》2010,(6):34-34,33
新仓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很多务工人员也将子女带到了新仓。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受成长环境、教育水平等影响,在入学时在智力水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文明习惯、学习基础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出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和教育问题,尤其是他们子女的英语学习的滞后问题引起了我们英语老师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学校的英语整体质量,更为了能帮助这些孩子改善他们英语学习的滞后局面,笔者决定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7.
为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生活,向青少年普及消防知识,7月2日,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工协会在洪都消防中队开展了“军旅小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走进军营”活动,来自青联学校的5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体验了此次别开生面的军营生活。活动结束后,青云谱区社工协会还为参加活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赠送了新书包,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我国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偏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偏离的社会排斥研究视角。通过对杭州市的个案研究,发现尽管外来务工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由于身份及特殊行为,他们不断承受着挫折和排斥,这可能导致其在教育机会的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阻碍其个性或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融合,促进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外来务工子弟的问题也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本文认为,现代与传统价值并存的"马赛克"化半整合,是处于城乡边缘的外来务工子弟精神生存状态的重要特征。研究从外来务工子弟城市化过程中的精神价值现状入手,通过1145份上海抽样问卷(其中外来务工子弟317份,城市儿童828份)数据,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精神挑战。研究认为流动使得外来务工子弟的传统意识不断淡化,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值得认真思索;应该在改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为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好的精神生活环境;在"两为主"政策框架下,还需要重视外来移民后代的精神融入。  相似文献   

10.
开放异地高考,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升学问题,让非户籍地考生享有与本地考生相同的高考资格,使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能够更好地享受父母务工所在地的教育资源。经过长达五年的政策推进,2013年1月9日30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公布了异地高考的政策方案,使得异地高考实现了“破冰”。本文将运用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理论、外在催生模型理论等分析异地高考政策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受到条件限制,无法把子女带到身边,而将子女寄养在亲戚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教育欠佳、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方法不当和教育内容失衡等问题,从家庭内部环境、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寻找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王徽 《职业》2017,(15):114-115
将本地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混合编班后,班级将会面临因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带来的不同的文化而导致的班级文化融合中的"磨合"问题,而外来农民工的家庭教育,在这个"磨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和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外来农民工家庭为对象来阐述混合编班下的非本地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其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接触,发现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学习环境差、生活质量差、居住条件差等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教养结构不稳定,与亲人和伙伴分离,生活环境适应和观念转换艰难;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在文化、语言、礼仪、亲友等方面存在缺失,情绪上也不稳定,很多孩子易恐惧、愤怒。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城市流动人口逐年递增、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存竞争中培训需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着一些困境和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缺乏制度化、教育培训信息不畅达、教育培训课程不尽合理、教育培训资金难以到位等。上海应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和规范,畅通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信息和渠道,合理安排和设置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课程,加强落实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资金和项目。  相似文献   

15.
张艳如 《现代妇女》2014,(11):349-349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民工流动浪潮。而进城农民工子女是指那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社区或者是在城市社区出生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们。自从2011年两会代表提出不鼓励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问题后,此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从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必要性出发,对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路太远、太坎坷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试图对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6.
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条件限制不得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当前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生活习俗观念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引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重心转移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感,优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来试图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然而,这类人群的城市归属感大相径庭。归属感强弱直接影响城市、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我们针对兰溪外来务工人员潜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就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城市的市场竞争中的培训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但是对于这些培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9.
许庆 《科学发展》2013,(5):14-18
现阶段城市户籍实际代表了三项公共服务: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服务,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实物或租金补贴为主的政府补贴性住房安排,以及迁移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平等就学的机会。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改革方案,为外来人口提供可支付的住房,以及为其子女教育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可以在城市定居下来。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作为突破口,通过城中村政府和村民有效的公私合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外来人口提供可支付住房,辅以相关财税体制改革,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在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相关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外来人口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后,户籍制度改革也就完成了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来.虽然外来务工人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性别角度研究和关注女性外来务工人员问题.还是个盲点。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看.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66.3%.女性占33.7%。如果按新华社北京2008年8月28日的消息.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26亿人计算.外来女性务工人员有七千多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