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贷”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得到迅速发展,有的校园贷套路隐蔽,甚至披着华丽的外衣,吸引着一些涉世未深、消费观超前的大学生,也因此出现了很多校园恶性事件。随着近几年校园贷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加大了对网络借贷平台的专项整治,作为网络借贷平台的主管部门银监会也对校园网贷业务展开了整治行动。作为高校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远离“校园贷”,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套路贷"向高校校园蔓延的趋势已经引起关注和重视。文章通过对宿迁高校的深入调研,总结出当前校园"套路贷"的主要"套路",给出具体甄别方法,最后从学生视角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促进校园"套路贷"的专项研究与防治。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假借贷款之名,实施诈骗行为的"套路贷",让中招者苦不堪言。所谓"套路贷",是指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故意和目的,披着民间借贷的外衣,采取虚增债务、伪造证据、恶意制造违约、收取高额费用等手段,然后通过虚假诉讼、胁迫逼债等方式讨债,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是一种属于诈骗性质的新型违法犯罪。如何要回被骗的财产黄某因急需用钱,就向A贷款公司借款15万元,可当时实际只拿到13万元。3个月的还款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金融借贷服务开始在高校校园内兴起。2016年下半年,互联网借贷平台"借贷宝"涉及161名女大学生的10G大小的"裸条"裸照及视频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伴随着校园网络借贷而随之而来的"裸贷"、自杀等乱相不断出现冲击这人们的道德底线。笔者通过对"裸贷"现象的分析,剖析"裸贷"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预防"裸贷"现象的对策,完善校园信贷法律法规,为规范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大学生为贷款对象的"校园贷"呈现"井喷式"发展,但随着一些不良借贷的出现,"校园贷"的负面新闻也不断曝光。因此,有效解决校园贷隐患,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校园贷的现状,查找校园贷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校园贷"防范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网贷平台、分期购物网站、借款app层出不穷,这些网络贷款平台凭借其极低门槛的申请条件和各种优惠政策、非常快速的放款时间在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肆意生长。"不良网贷"在校园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不良网贷"造成的无数令人痛心的事件,教育部和银监会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构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并依法处置未经批准在校园推广的网络借贷。  相似文献   

7.
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及影响,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分析,以充分发掘犯罪现场犯罪信息源中的犯罪信息,这对开展刑事案件侦查工作,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活动以及“刻画”犯罪人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贷款借钱的行为。[1]近几年,校园贷乱象频发,一些大学生因多种原因借贷后,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而受到放贷人、催债公司散布个人隐私、暴力催收等种种威胁,造成一系列恶性事件,给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未来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伤害。根据校园贷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防范校园贷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工作中,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预防是比矫治更为重要的方面。而预防如果能以预测为前提,就一定能使预防工作有的放矢,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犯罪学研究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犯罪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他以前不良行为的延续和发展,即犯罪行为是不良行为的衍生物,或是和以前的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另外这些人所处的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早已转化为他们的心理内容,形成了犯罪心理,这些犯罪心理往往通过不良的交往结构,在特殊的社会情势与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0.
变态心理犯罪是由于行为人心理活动异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侦查实践中,掌握变态心理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于顺利开展侦查,正确揭示、认定犯罪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几种典型的变态心理来分析其犯罪的行为特征,进而阐述侦查变态心理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迅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概念入手,在当前国内P2P网贷发展情况下,着重分析了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探索了P2P网贷风险控制策略,提出了关于P2P借贷风险控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持续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日常生活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定义,提出从犯罪动机、犯罪适合对象、犯罪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防范,可以得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不能单方面关注法律、法规、制度的设立或家庭监管,应当从法律、法规、制度与家庭监管进行互动入手,从而在两大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交叉防范,以此达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遏制与监管目的。  相似文献   

13.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但本质上是自然人。而人无论实施何种行为都是由其大脑控制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其行为也相应地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犯罪行为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是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部分原因,而其犯罪行为是其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的外在表现。本文旨在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通过联系相关理论方法分析其内在联系,寻求预防、惩罚犯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试论青少年个体犯罪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个体犯罪的原因”是指一个人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它有别于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犯罪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察所获得的整个社会犯罪现象发生的原因。它所回答的问题是:行为人个体的犯罪行为是怎样发生的?个体的犯罪意识是怎样形成的?为  相似文献   

15.
傅风昊 《现代妇女》2013,(12):27-27
民间借贷活动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也具有先天缺陷和风险因素,必须从政策和法律法规角度加以规范和约束。本文在分析民间借贷活动涉及到的金融犯罪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犯罪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留守青少年的犯罪率更是不断上升。本文着重主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根据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法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分析犯罪成因,描绘犯罪行为特征,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预防措施,给予留守青少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希望矫正他们的错误心理,清扫心里的阴霾,从根本上阻却犯罪的发生,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和巨大的破坏力。这种危害性不仅在于其犯罪行为的显性危害后果,更体现在这种犯罪行为会对社会公众产生长期的心理压力,使社会公众丧失安全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本文客观地对其与相似犯罪的界限加以确认,旨在更加全面地认识投放危险物质罪,使刑法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同司法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高速发展和影响力让我们看到了它对分析犯罪行为和预测社会安全度的显著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一个犯罪行为被定性后,犯罪主体心理的剖析研究不仅可以起到定罪量刑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验证客观证据的合法可采性。在学术领域中,学者们通过探索与研究犯罪人的目的和心理,并结合实际来归纳犯罪类型,分析犯罪形式、预测犯罪趋势、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达到控制社会犯罪率的目的。因此,犯罪的研究早已离不开对个体心理的分析。笔者通过动机心理学中的核心解释,结合当下中国的犯罪论体系进行说明,分析一个动机演化成为犯罪心理并付诸犯罪行动的过程,构建相应的犯罪倾向图形模型,对犯罪行为的产生的机率进行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职务犯罪大案一年比一年多,要案涉及的犯罪数额一年比一年大,象许迈永、成克杰、陈良宇等罪犯贪污受贿的数目之大令人震惊。职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性也往往比一般的犯罪更为严重,这是由于职务犯罪都是具有一定权力的人员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且这些人手中握有权力,能直接地、从表面上看来是合法地犯罪,因此犯罪比较容易得逞,这更会助长犯罪心理,实施更大的犯罪。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高校校园网贷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校园网贷"在满足大学生群体资金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夸大误导性宣传、高利贷、行业监管缺失等问题引发的高校学生犯罪、自杀、心理疾病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校园不良网贷的预防教育体系之中,从国家政策监管、学校家庭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三个角度切入,建立一套个案治疗、小组预防、社区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