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的宪政运动 中国的宪政运动发轫于戊戌变法,维新人士提出了"制定宪法、行民选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开始解体,社会脱序,动乱频仍,尤其是清末十年,政府推行新政,民变却蜂拥而起。民变止于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兵"登上中国权力的中心,军事权威和军人权势逐渐膨胀,民变戛然而止,代之而起的是多如牛毛的兵变。辛亥革命作为"兵"从边缘走向中心最精彩的一幕,然一旦军人集团和军事权威失去了有效的社会控制,兵祸必然横行,社会走向更大的混乱,从脱序中陷入失序,社会结构难以整合。  相似文献   

3.
清末到五四:新调引进,白话文兴起近代史上新词第一次大规模出现,是从清末开始的。国门打开,新事物新思想流入,新词步入普通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写作中。当时,新词遭到了清政府很多人反对,就连以开明著称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反对用新词。一次,他的幕僚帮他起草文稿时用了"健康"这个词,张之洞一看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要想学好书法,就要内外兼修。本文将清末书法评论家杨守敬《学书迩言》中所阐述的观点予以延伸,从"气质""品高""学富""多见"几方面阐述"书外功"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劳乃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官员。他一生尊崇儒学,在清末修律中积极维护儒家的纲常伦理,在"礼教派"中成为仅次于张之洞的重要人物,时有"劳党"之称。他的法律思想对我们研究近代的法律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家族主义的法律思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古称"邕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南宁的主导方言在历史上几经变化,从清末之前平话,到清末的粤商西进带来的粤语,再1997年推广普通话。方言学家把南宁的语言分布状况称之为"方言岛"。市区的方言是粤语,即南宁白话,郊区包围着市区的这一圈讲的是平话,再外面是广西主要少数民族壮族的语言——壮语。本文就南宁的"方言岛"里形成的"南宁普通话"里的词汇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从三方面举例:将粤语的大部分词汇根据语音对应规律转换成普通话发音,然后拼接到普通话中;把粤语固有词汇直接用普通话读出来;平话和壮话的词汇。  相似文献   

7.
囿于我国传统礼教和伦理观念的束缚,女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起步艰辛,发展缓慢。其中以内外城女学传习所为代表的女子学堂对于清末北京女性自身解放、政府社会认可女子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可以说是开启了一场"从无到有"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新彩瓷肖像画兴起,它有着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传神写照、以墨骨用笔为主要技法辅以淡彩、具有任伯年等上海画派肖像画风格等鲜明艺术特色,以及具有反映了清末民国西方艺术影响的加深、体现了清末民国艺术改良运动的加深等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小学教员检定制度产生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初年,民国后期日臻完善.清末民初时期,小学教员检定制度经过不断的完善,在与师范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推广、学制的实施、学校系统建立的相互作用中,对于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分析清末民初小学教员检定制度,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当下教育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赛金花,清末民初名妓,被称为"中国第一乱世佳人"。刘半农写了一本书,叫《赛金花本事》,系采访赛金花本人而成,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刘半农的误导下,"赛二爷救了北京城"、"救了一万多人"、"赛金花是老北京的守护神"等说法至今流传,连林语堂都说:"北京总算有救了,免除了大规模杀戮抢劫,秩序逐渐在恢复中,这有  相似文献   

11.
电影     
金琛导演/《凤凰》/苗圃、中井贵一、郭涛主演/11月30日上映金琛和编剧申宜在东北采风时听到一个发生于清末民初的"男女同监"的爱情传奇,于是有了该片的想法。虽然片名是寓意爱情涅槃的"凤凰",但剧情叙述很平实,影片主色调黑白灰,犹如人物一穿就是50几年的囚衣。直到男女主角意外掉进一个天坑,一望无际的绿色才打亮了。  相似文献   

12.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一幅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它告诫人们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皆来源于"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时刻砥砺着我们要杜绝私欲,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人。  相似文献   

13.
秘密会社又称会党,于清中叶诞生于民间后一直活跃于历史舞台上。至清末,会党响应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号召,积极投身到清末民初的革命活动之中,为辛亥革命推翻腐朽地清政府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作为成分复杂的民间组织,受其阶级成分和局限性的限制,会党在清末民初的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中带有明显的盲动性。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因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的清末实业教育,提倡"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就浙江而言,自1897年杭州太守林启创办中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杭州蚕学馆"始,也已经有了112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压轴"和"大轴"都是京剧术语。清末民初,北京戏园通常在中午十二点多开锣,到傍晚六点多结束,戏目有六七个甚至八九个。一般分为三段,前三出通常由新角儿或学生演,中间两三出比较好,后三出最受观众欢迎。这三段的末一出都叫"轴子"———前轴子、中轴子、大轴子。所以"轴子"就是最末演的戏目,倒数第二出便成了"压轴"。为什么有人把最好的演员所演的戏目称为"压轴"呢?这也和北京戏园的传统有关。唱功最好的戏往往排在倒数第二位,而  相似文献   

17.
报刊戏曲图画作为清末民初时期戏曲传播的新兴样式,其内容与特性受到报刊与图画的双重制约。本文通过对报刊戏曲图画不同呈现方式的分析,阐释其剧本叙事特点,发掘报刊戏曲图画对于完善清末民初剧本缺失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及其社会学基础,继而对清末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几次重大教育改革进行了再探讨。研究表明,如果以传统教育精神的根本转型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最终标志,这一转型是在民初蔡元培那里,而非清末改革者那里实现的。把蔡元培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精神的奠基人,这一观点一方面是对已有思想史研究长久以来只把清末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或1919年视为中国现代教育之标志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对民初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社会学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中婚姻的形式、婚姻观念和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使妇女身心得到解放,个人意愿得到尊重,社会上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也让妇女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然而,清末民初婚姻变化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对妇女地位的彻底改变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教育、习俗、政治生活方面都有体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社会地位.但是有些问题仍然存在,清末民初时期,教会女学的作用有限,仅实现了中国女子教育零的突破.有先进婚姻、政治观念的,也是凤毛麟角,此时期社会地位的改变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