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治理论,90年代在行政学界蓬勃兴起,与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发展成为乡村善治这一新命题。随着我国乡村自治理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乡村善治,使得村民参政生活更加丰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村民参政素养、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等途径来实现,政府、社会、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治理走向善治,全面推进政府、村民、民间组织之间的和谐发展,最终推动乡村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构建和谐乡村,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2.
乡村自治的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要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健全法治、自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就需要在乡村治理中实行村民自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治理中实现法治,保证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发挥道德规范、引领、约束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落实、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开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新格局,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乡村治理资源不断下沉,乡村社会持久、长期、全面稳定的制度基础已经基本形成.尽管如此,通过对X县调研走访发现,我国农村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还处于一个"萌芽期"向"发展期"的转化阶段,乡村治理方式整合程度依然亟需强化,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实现乡村善治的基本方法遵循.  相似文献   

4.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应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人居环境、集体经济、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为抓手,切实提高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把握乡村多功能性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厘清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通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成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善治乡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是乡村自治的重要保障。当前,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同时,面临着制定、执行和监督方面的诸多挑战,需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完善制定程序和内容、健全监督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实现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乡村善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因此对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路径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善治理论针对陕北地区治理资源不足、治理主体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将新乡贤"引回来,留得住,用得好"。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定义新乡贤的职能与角色,将新乡贤培养为"四型级人才"(技术型、管理型、文化型、公益型),有效融入农村治理,使新乡贤成为乡里乡亲的领路人、带头人、守护人、知心人。实现乡贤依法治村,以德治村,自我治村,打通政府与村民间"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7.
善治业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日益流行的话语,其普适性和价值性使政府善治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必然选择。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发展壮大对政府善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推进政府善治必须建立完善的参与型公民社会,加强公民教育,健全完善民主政治,以最终实现我国政府的善治图景。  相似文献   

8.
乡村本位原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发展乡村文化要立足于农村文化现实基础,以满足和提升农民文化需要为目的,正确对待乡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坚持乡村本位原则,是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目的的必然要求,是由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决定的,也是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钟健雄  杨冠球 《职业》2014,(36):65-66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是辅导员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本文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切入"善治"的理论观点,重点探讨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善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彭庆军 《社会学》2010,(3):24-34
在当今中国乡村实践中,理想的“村民自治”嬗变为诸多典型的变体形式,而它们的成长空间都十分有限。对湘北S村的村治调查发现,建立在权力资源弥散性分布基础上的“村务共治”是村民自治的一种“非典型”嬗变。它突出地表现为拥有多重身份的村干部经常面临多重交叉压力,村级权力结构组成的多元化。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村务共治”可能成长为村级治理的一种“善治”形式。  相似文献   

11.
盛利 《老年世界》2008,(16):39-39
心理治疗在我国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有许多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不但有神奇的效果,而且为发展现代心理治疗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悦疗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  相似文献   

12.
公民参与是善治理念下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形式,它以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和解决城市化问题为中心目标,促进公民社会中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互利和协同治理,也有助于善治下城市治理主体的优势互补,有效解决城市治理的问题。针对公民参与制度的不完善、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责任感薄弱以及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等困境,探求新的治理策略成为提高公民参与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于金汐  梁强 《城市》2020,(1):20-26
笔者从乡村旅游面临的同质化发展、梯次化供给以及去农化发展等现实困境出发,分析了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以场景革命为背景,提出了以户外运动赋能乡村旅游的全新思路,从场景、赋能、导向和业态等方面理清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建立起初步的理论框架探索实施路径,并列举了浙江宁海和广东南粤古驿道的现实案例,充分说明了户外运动赋能乡村旅游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乡村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晓云 《职业》2014,(9):162-163
为了了解菏泽市乡村医生的生存现状,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可行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各县卫生局的基础资料,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的形式,调查卫生室医疗器械配备情况及乡村医生基本业务技能和收入等。得出乡村医生总体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较低,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模式;医疗设备严重不足,总体收入较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三农问题"的愈加凸显和对"乡愁"情怀的愈加关注,近两年乡村规划以及乡村建设成为了行业的热点,但追问下来,物质空间的更新改造终究针对的是现象而非基础。各地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无一不是社会组织在物质空间建造上的投影,而当今传统村落的凋敝不仅与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乡村社会的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只有以村庄社会组织建设为支撑基础,村落物质空间的更新建造与之相对应,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才能得以有效和持续地开展,而非为寄托城市人"乡愁情怀"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既有利于农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又有利于新时代"生活美、生产美、生态美"的农业农村新面貌的打造。文章针对淄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需牢牢把握的重点任务及应坚持的原则,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阅读能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通过调查乡村阅读现状发现,目前我国的乡村阅读普遍不足,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对乡村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文化部门的服务和宣传不足、乡村居民阅读需求和积极性较低。为了推动乡村阅读以助力乡村振兴,政府应建立长效的阅读推广保障机制,基层文化部门应将乡村阅读活动常态化开展,乡村图书馆则应创新读者服务模式,借助区域联盟寻求乡村阅读推广合作,发挥志愿者作用,定期开展乡村阅读问卷调查,加强乡村网络建设及数字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8.
围绕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城壕镇乡村振兴情况,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分别从家庭情况、经济建设、住房环境、道路交通、基础建设、公共设施、产业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归纳出乡村振兴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人才培养机制欠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仲晓芳  张培 《现代交际》2010,(9):116-116,115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尤其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成为我国近些年面临的重要课题。善治理论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体系的现实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尝试基于善治治理理念提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体系的构建路径,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认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后者为前者奠定了现实基础;分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四个角度列举建设路径,包括推广生态农业、完善法律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整治乡村环境等。期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