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叙事中发生了分化,具有了双重角色,即"叙述者的我"和"旁观者的我"。作品文本中两种相驳斥的语气并存,两种立场和两种思维同在,意识活动处于两难的困境。这些皆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写作风格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明 《国学学刊》2021,(1):101-110,F0003
董仲舒集的文献史涉及到了史传、作品、作品集的制作和流传以及集子作品的阅读理解等层面。史传和作品是构成董仲舒集的基本内容,结合史传以及既有的学术研究初步釐清了董仲舒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年等问题。通过集子的编撰,可以看出独立于《春秋繁露》之外的董仲舒作品的流传图景,特别是宋人和明人不断重建作品集文本的努力,体现董仲舒所具有的文学史地位。而作品被理解和评论的阅读史,显示作品自身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动力,营造出有别于儒学大师的另一重的文学家形象,还原出董仲舒被淹没的文学魅力。董仲舒集的文献史,以作者(含创作作品在内)、集子制作者和读者三种角色共同介入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实际也是在书写董仲舒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医学专业特殊性要求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叙事医学着重培养的叙事能力是医学人文素质的最佳体现。英美影视文学中的医学叙事课程是一门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主要包括叙事医学理论和文本细读方法、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医学叙事及英美影视中的医学叙事三大板块。其中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医学叙事主要选取诗歌中的生老病死、短篇小说中的疾病叙事、长篇小说(节选)中的叙事闭锁这三个主题进行文本细读。英美影视中的医学叙事主要通过"电影赏析""人文讨论"及"反思性写作"等一系列课程设计,在虚构作品的情境训练中,培养医学生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起源于人体对世界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反映到表身体部位的人体词的意义中,这些意义往往带有厚重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对汉俄语中与人体词"脚-нога"相关的隐喻和转喻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脚-нога"所衍生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交流,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类词缀是网络流行语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网络流行语中的类词缀如"控""狗"等日益流行,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然而,关于汉语类词缀的认知语义研究却相对比较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搭建语料库,对类词缀语义特征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造成这种异同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造成类词缀存在异同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王娟 《现代交际》2015,(2):61+6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朱虹1981年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女性主义之后,我国女性作家的文本开始发生变化,女性意识在文本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的出现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女性写作"的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如雯雯系列,还有"三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然而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作家代表中的一员。文章试从"三恋"对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体验哲学的隐喻既是命题思想的一种呈现,也是说话主体内心情感、视角和认识的表现。本文拟从情感、视角和认识三维度讨论隐喻主观性在政治语篇和文学语篇中不同的话语建构功能。结论:在政治语篇中,隐喻是作为意识形态建构的一种工具,旨在实现一种社会建构或群体建构;在文学文本中,隐喻则是说话人建构自我的一种工具,旨在让听者/读者理解、接受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概念隐喻是政治文本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本文就其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对隐喻的语境及语义的分析,结合中西方文化及表达的差异,"因喻制宜"地提出"舍喻""增喻"和"译喻"三种翻译方法,以期对后来政治文本隐喻的翻译研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语义在其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语义扩展是语义变化的一个方面。原型范畴理论为语义扩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语义扩展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来完成。隐喻和转喻通过连锁型和辐射型两种形式共同发挥作用,完成语义扩展。  相似文献   

10.
惯用语作为一种结构较为灵活的习语词组,在汉日语言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汉日惯用语均可通过棱柱形模式进行认知。我们得出汉语的颜色词惯用语主要包含了三种隐转喻类型:单次隐喻、隐喻和隐转喻并行。而日语的颜色词惯用语同样包含了三种隐转喻类型:隐喻、隐转喻连续和隐转喻并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前者基于文化共性,后者则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本文利用Radden,G&Z.Kovecses提出的转喻的七种典型ICM,探讨了李煜《虞美人》中的转喻类型及其在本词中表达情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汉语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而隐喻是惯用语发挥作用的关键手段,也是当代语言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抽取了日汉语中含"马"的部分惯用句,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其中的隐喻机制,发现"马"的隐喻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共通性来源于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差异性则是受到不同民族历史、思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坛涌现出一批先锋作家,他们注重表现潜在于内心深处的自我,或描写存在的荒诞体验,或致力于批判社会文化。余华的作品彰显了先锋派创作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余华的创作以细腻精致见长,他的语言颠覆了日常话语秩序,他用别样、陌生、自足的话语体系,创造了一个怪诞而又奇异的文学世界。通过对残暴、血腥、死亡的描写,余华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非理性与非常态的生活景象。本文从"连续叙事与断续叙事相结合""主体叙事视角与民间叙事视角相结合""静观叙事态度与柔情叙事态度相结合"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乃仲  张妍 《现代交际》2014,(1):77-77,76
隐喻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依存于文化和语言的思维。当代作家余华的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隐喻思维。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在《活着》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逐渐偏离先锋而转入写实的轨道,弱化以往作品中暴力与血腥的特色,开始将人物对苦难的承受融入作品,并借助大量的意象隐喻来表现自己所追寻的精神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中国文学作品评论的两种传统方法,多用于诗学意义的探讨。相较于诗词,小说的文本解读亦可运用这两种方法。只是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世俗化浪潮的影响,文学开始向现实妥协,作家与作品表意的一致性受到质疑。因此,在解读中原作家群的小说时,"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运用上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需要我们细细斟酌。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萨义德是著作等身、卓有创建的杰出学者,他集学术研究与政治关怀于一身,是公认的后殖民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萨义德的创作可分为"文学-政治-人文主义"三个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他不仅关注历史问题研究,还强调文学与政治的交叉关系,并提出了"既是政治的,同时又高于一切理论术语"的概念模式,坚定地选择了以人文介入政治的艰难道路.萨义德不仅指出社会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人文知识话语介入其中的可能性,同时也指明了在历史与政治的双重道德面前,知识分子应"向权力说真话".本文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身份、话语和政治为主线,通过挖掘他相关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以期带给读者深入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值得探究的问题,文学思维方式作为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决定着文学作品的情感走向以及思维倾向。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趋势,将抽象思维慢慢融入形象思维,将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浑然融合,呈现的作品给读者以新的感受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双功能形容词,也被称作物质-心理形容词,是一类同时具有物质意义和心理意义的形容词。本文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双功能形容词的语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拓展;2、在该类形容词从原型语义向心理语义拓展时,隐喻式的认知模式影响更为显著,并且不同类型的双功能形容词在隐喻式语义拓展的过程中显现出一些共性:都存在由物质域向情感域,性格域,人际关系域拓展的现象;3、当其心理语义已经形成并成为新的语义拓展的起点时,转喻式的认知模式作用更为突出,而在这个阶段中,部分代替整体这一类型的转喻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回族女性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作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历经岁月之考验,在中国民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许多学者从历史、政治、伦理、宗教和人性等方面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引发人们的思考。近年来,人们对小说的悲剧性和人物形象等异常关注,但鲜有人能从作者运用的叙事手法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本文借鉴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结构、隐喻式叙事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索《穆斯林的葬礼》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及深刻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它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两种文学流派的作品也不断出现。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寻根文学"丰富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土著文学"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土著文学"作品中的土著文化因素对"魔幻现实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土著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都可以被称为拉美的"寻根文学"。本文系统地研究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通过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来梳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