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获得了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微媒体的信息渗透挑战着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防御能力。网络微媒体具有信息主体的泛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即时化、信息方式的生活化等特点。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正视微媒体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挑战。积极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密切关注微媒体平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排查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险情,携手联动多部门,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2.
网络开放、迅捷、交互及虚拟等传播特性,使互联网成为了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受到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落后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等。因此,要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意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提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控制能力、提升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巨大挑战,因此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管理势思路,这对于高校的校园稳定,意识形态安全,和谐文明的校园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网络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新方法、收集了新声音、拓展了新空间。同时,网络作为新事物给领导干部带来"能力挑战",网络的随意性、隐蔽性给领导干部带来"治理挑战",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5.
陈杏黎 《公关世界》2022,(16):76-78
文章提出,基于如今的大数据环境,从完善多元建设主体联动参与机制方面,阐述如何完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建机制。继而提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安全教育队伍单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然后提出进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途径,凝心聚力,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同体;合理引导,加强网络文化的现行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通过完善机制,认清现状,立足实践,牢牢把握大数据环境,助推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意识形态经典基本理论、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分析为着眼点,简要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了互联网视域下意识形态存在的潜在风险,简要阐述和剖析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多重挑战,并提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良策。  相似文献   

7.
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生成的技术性、文化渗透性等特征。当今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网络社会的矛盾对现实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空间文化霸权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等问题。为了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重视网络民意,走群众路线,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阵地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只有掌握住国家的话语权,才能稳定国家的意识形态。进入到信息时代以来,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政府掌握信息发布权并控制话语权的模式慢慢消失,网络的兴起打破了国家对话语权的垄断,逐渐过度到一个话语权平民化的新时代,如何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已经是中国时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陶柳 《公关世界》2022,(16):168-170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传播环境产生极大变化形成了全新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受网络信息传播本质属性的影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异化、话语权孱弱等风险。分析威胁网络意识形态良性传播的影响因素,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主体、制度、内容与技术四个维度,提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树立主体思维,重视制度建设,重视网络信息内容与传播方式,加快技术创新等实践建议,以攻克网络安全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0.
增进我国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关键在于谨防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引起的破坏颠覆活动。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是"互联网总统"奥巴马大力推崇的有着严密的组织运作,其实质是美国冷战思维和政治价值观的网络翻版,是美国国家利益和霸权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对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产生重大影响。只有消解美国"网络自由"议题,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才能规避美国"网络自由"渗透风险,提升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相似文献   

11.
张莹 《公关世界》2023,(4):102-104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有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未能适应学生实际需求,建设主体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只有高校率先打牢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教师队伍抓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学生社团协助拓展意识形态建设路径,“三重合力”共同参与才能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呈现出正向情感与反向表达的胶着、责任意识与功利行为的纠结、思想正态与价值负态的共存的特点。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转向和疏离有其独特的现实语境和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理性认识网络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民族意识转向和疏离的本质,应对网络时代多元社会思潮对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冲击,改变边疆民族地区青年的文化价值观的在场和出场语境是增强网络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民族意识转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青年关乎祖国的未来,是境内外敌对宗教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目标群体。以网络宗教在青年中的渗透时代背景为基础,从西方民主人权输出、西方宗教文化、宗教事件舆论、网络宗教渗透四方面介绍青年在信仰认同中存在的潜在威胁。阐述宗教网络渗透的方式、政治危害和渗透特性,指出宗教在思想阵地、文化阵地、网络阵地、宣传阵地对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渗透影响,进而提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青年对待宗教网络渗透影响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利益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当前国际竞争主要是以文化为核心的竞争,我国始终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霸权、国内错误文化思潮、文化产业竞争力低和互联网负面影响的威胁和挑战。想要化解风险维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自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掌握网络主导权是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霍晋涛 《现代妇女》2013,(12):I0022-I0022
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日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样态,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实施相应策略,是巩固制度安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安全问题。由于网络迅速发展及其对大学生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使得网络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安全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网络成瘾,网络受骗和网络失范等。面对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应对,通过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创造网络文化的健康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能更加安全的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妇女隐私权的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权保护的一个薄弱环节,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崭新的课题。2008—2010年,中国制定并基本实现了第一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设计的主要目标。网络时代对妇女隐私权的特殊保护,应成为新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内容,成为中国人权保护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程度。大学生文化自觉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保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免疫力等。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当前由于国内国外各种负面因素的冲击和影响,给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提高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夏峰 《职业》2016,(31):56-5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以内容丰富、环境开放、传播广泛、搜索迅速和方便交流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认知.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学校,严重地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分析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