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书强 《现代妇女》2014,(4):297-297
"礼"、"孝"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伦理范畴,儒家认为"礼"本乎天地,人应该遵守人伦、等级的规定,"孝"则具有"经天义地"的维度,这里面,"礼"、"孝"不单单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可以说更是将视角延伸到了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上,"礼"提供了一种行为范式,而"孝"则提供了一种道德依据,这对今天生态问题来讲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崩溃到创造传统城市生活:国内很多人解读《论语》,并引发了持续的论语热和国学热,你如何看这些热潮?而你最近也推出了一本解读《论语》的书《学而时习之》,你希望《学而时习之》能为《论语》本身或者国人带来哪些方面的启迪和新意?  相似文献   

3.
陈思宏 《现代妇女》2014,(1):26-26,30
波伏娃对女性自由的追求,从1949年出版的被尊为西方妇女"圣经"的《第二性》开始,尽管因为思想尖锐脱俗而受到些许人极端的言辞抨击,但是她带给人们心灵的冲击和洗涤以及对国际妇女运动的影响,让她成为"女性史上毫无争议的英雄"。波伏娃被称为"女权教母",自有其历史背景;然而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第二性"。女性将如何摆脱自身困境、实现身心解放?又将如何在男权中心文化圈里构筑自身理论体系?本文将联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女性主义的发展及表现,对《第二性》主要观点进行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数学教学中走进了教学的"暗胡同",在认真解读课程新标准后,找到了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僵化;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格式化的东西。那么如何走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暗胡同"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后,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师生之间如何互动、共同参与学习?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互相学习的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种充分民主的气氛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转变角色,适度"放"与"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物质、精神、行为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仪式作为生活中存在的重要行为,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其有着独特的认知和解读角度,本文通过对现实场景中的仪式分析,对人类学理论下的"仪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仁"思想是儒家思想所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原则性理念,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仁"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核,对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具有指导意义。"仁"思想在现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深厚的体现,检视"仁"思想的精神内核,对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5年1月30日,"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最终无罪释放。湖南省沅江市检察机关已经撤回了对陆勇的起诉,法院也对"撤回起诉"作出了裁定。这一个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引起极大的舆论的案件看似已经尘埃落定,然而通过对案件中陆勇被逮捕到撤回起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案中存在法律的模糊地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存在的法律效应扩大化和司法对"假药"的理解太过宽泛和笼统。通过本篇文章深刻系统的分析陆勇最终的释放原因,以及对于那些被高价药困扰数十年的患者如何走出困境,同时为了避免陆勇案件的不再重演,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中国文学作品评论的两种传统方法,多用于诗学意义的探讨。相较于诗词,小说的文本解读亦可运用这两种方法。只是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世俗化浪潮的影响,文学开始向现实妥协,作家与作品表意的一致性受到质疑。因此,在解读中原作家群的小说时,"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运用上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需要我们细细斟酌。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评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青年人对于"颜值"的推崇已成时尚,如果将这一现象置于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解读,会发现这种崇尚现象既是旧时"颜值"崇尚之风的历史延续,也是市场商业价值催生的物化需求、视觉文化时代媒介的助推扩散、赏容之风大行其道的现实循诱等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视觉文化衍生下的"颜值"崇尚之风只会愈演愈烈,而对这一现象也需要给予理性的评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职业》2012,(31):110
常修为政之德——公务员的"官德"修炼到底该修什么、如何修?《公务员职业道德读本》为我们做了解答,明确了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有关工作要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教材由国家公务员局培训与监督司组织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出版本书的背景是贯彻《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中关于在全体公务员中大力开展职业道德专题培训的要求,并为了更加系统准确地解读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核心内容,满足各地各部门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对教材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以来中国的哲学一直处于"无我"状态,哲学脱离了其源于热爱的本质,却被用于对不同文本的解读,成了各种概念的积累,便不能成为引路灯,不能在现实中实现自己。哲学因而被边缘化,不仅仅是受到实用社会的排挤,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在失去了时代根基,失去了民族品格,失去了个性风采的前提下,哲学是发挥不了自身的救赎作用的,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本文主要从教科书中解放哲学为基点,从哲学家的观点角度出发,针对中国当前的哲学发展情况,表达了如何创造中国哲学的从"无我"到"有我"。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达成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目标是高校十分重视并倾力探索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是内外因互相转化的关系,即以外因性质提供给学生以精神武装,学生以内因性质来决定对精神武装是否信服和接受,愿不愿意知行统一地予以践行,必须基于内外因关系来导学和促学,而思辨式教学即是一种能够引导大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思想交锋中明理、在自觉自律中践行的导学模式。本文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程教学改革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在我国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非但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更是在众多学者的潜心研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学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而辅导员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文中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深层挖掘,从仁、德、礼、中庸四个角度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现代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假如只有一天生命,该怎么活?面对虎视眈眈的夺命死神,该如何解读人生?他,走过了挣扎与迷茫,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至爱亲人中,有7人先后因心脏病而猝死,恐怖的"死亡魔咒"下,不期降临的"室性心动过速",让他成为死神瞄准的"第8个"目标。他的心脏不得不植入了救命的"心内转复除颤器"。然而,只要"室速"发作,心跳每分钟超过180次,除颤器就会放电,他的心脏也随之受到强烈电击,整个人会反射性地弹跳起来,这感觉比触电要恐怖10倍。救命的"电风暴",却也成为死亡狰狞的召唤……可是,他是丈夫,也是父亲,因为难以割舍的亲情、爱与责任,他在生不如死中,泣血对抗这注入生命基因的  相似文献   

16.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形象学视角对比研究《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对重要概念"君子"的英译,对不同译本所构建的"君子"形象特点进行描述,发现各译本"君子"形象有所差异,并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差异成因,进一步说明翻译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现实的人"是自然的、肉体的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能动地表现生活的人,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现实的人"的思想的建立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是对旧哲学中"抽象的人"的扬弃和发展,将人的生存放在历史之上考察人及其实践活动,马克思具体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在社会关系中进行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个人。这对于扬弃以往错误的社会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和人类历史基本规律,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的《劳动合同法》,新在哪里? 2007年11月23日,本刊和江西人事人才网在江西日报新闻大厦四楼会议室共同主办并举行了"劳动合同法重点解读以及实施前人力资源应对策略"专家解读及HR研讨会。江西省有关专家在研讨会中就新《劳动合同法》进行了清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唯物史观理论构建的基础之作,该篇中对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内涵进行了丰富的论述。"现实的个人"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不仅对我们正确把握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个人生存、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的理论生成,并结合现实,分析"现实的人"思想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