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乔祯 《现代交际》2012,(3):190-191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焦虑以及抑郁情况,本研究采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在校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高职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存在的问题多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焦虑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问题多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2.
以探讨宿舍人际关系与自杀态度的关系为目的,为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的方法,对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经济水平富裕的家庭显著高于生活费学费不愁、生活费和学费发愁的家庭;男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显著高于女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0.987,P=0.004);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认识与宿舍人际区域差异(r=-0.233,P=0.40)成显著负相关;对自杀者的态度与宿舍人际情感融洽(r=0.231,P=0.42)成显著正相关。从中得出结论: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对自杀更持有否定态度,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杀行为更持有否定态度,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区域差异越重,对自杀行为的认识越肯定;宿舍人际情感越融洽,对自杀者的态度越否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教育不公平感与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裕 《当代青年研究》2008,(3):35-39,17
为探讨大学生教育不公平感与幸福感的现状及关系.本文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程度偏高.而主观幸福感程度偏低;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在性别、年级、专业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与其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教育不公平感高的大学生其生活满意度更低.体验到更少的积极情感和更多的消极情感;教育不公平感能够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男生,城镇学生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农村生源学生。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快乐感量表及同伴等级评定表对76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1)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程度以上,在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同伴接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感之间相关不显著;不同接纳水平的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纬度得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郝明亮 《现代交际》2010,(5):203-204
通过对高师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测量,了解各年级的人际信任度,分析人际信任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各变量对人际信任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师范大学学生的总体人际信任水平较量表的理论平均数偏高;2.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专业、家庭背景、家庭情况的人际信任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家庭背景与家庭情况变量在人际信任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而专业与家庭背景变量在人际信任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对141名(男69名,女72名)青少年组成的24个焦点群体访谈小组进行了深入访谈;针对访谈中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又通过专家讨论、评价和分类编码,最终得到43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其中未被传统研究重视的亲社会行为大约占56.32%。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显著影响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频次分布和种类;各年级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整体频次分布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小学6年级青少年的提名具有独特性;女生提名的关系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男生,男生提名的外显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女生。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76名农业院校大学生做被试,考查了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学业归因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主学习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学习动机显著高于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学习设置显著高于自我调节;女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内归因倾向显著高于外归因;男生的外归因倾向显著低于女生。(3)大学生外归因、内归因均与自主学习三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丹钢 《现代交际》2012,(10):210+209
采用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对西部三所高校706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源地和独生子女因素对西部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无影响;学习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学习行为效能感上显著高于男生;学习效能感存在学科差异,工科在学习行为效能感上显著高于文理科;学习效能感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大一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生命控制感现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学校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大学生生命控制感问卷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生命控制感总体水平较高;(2)不同专业及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命控制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3)女生在生命控制感总分及生活盈实,变化接纳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在去自我关注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大四学生在生活盈实和宽容程度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4)大学生的生命控制感水平可正向预测其积极应对方式,可显著地预测其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环境因素影响着青少年诸多不良行为的产生,对1950名青少年调查发现,男生的暴力暴露程度、网络欺凌发生、亲子沟通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均低于女生,初中生在上述四个变量上得分也均低于高中生;暴力暴露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母子沟通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均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父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母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且前者的中介效应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关系中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生为例,选取苗族、侗族、汉族三个民族,旨在探讨不同群体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异同以及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特点。方法: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择偶偏好和择偶标准的调查。结果:(1)经济地位、人品事理、个性条件、气质四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情趣、生理条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气质这一维度在城镇和农村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大学生更重视对方的气质。(3)人品事理这一维度在汉族和苗族、侗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苗族、侗族大学生更注重另一半的人品事理。(4)在选择配偶方面,男生更愿意选自己爱的,而女生更愿意选择爱自己的;大学生对于对方是否是独生子女持中立态度。(5)在大学生群体中,排名前五的择偶标准分别为上进心、志趣相投、包容、理解对方以及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探究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与滚雪球抽样,设计家庭资本存量量表并选用林迪奇等设计的人际交往能力量表,对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有效对象134人,家庭社会资本得分为(60.22±13.11),人际交往能力得分为(76.65±12.70)。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家庭阶层、父母学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父亲小学学历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平均得分最低,本科及以上人际交往能力平均得分最高;低保户家庭个体得分明显低于小康与中产之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社会资本对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β=0.44,P<0.05),具体而言,家庭资源对人际关系建立、冲突控制与自我表露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51,0.300,0.503;P<0.05);家庭内信任对情感支持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83,P<0.05)。结论 :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情感支持、冲突控制等维度有显著影响,要强化对家庭资本的地位认知,完善家庭资本,帮助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了解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某信息类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为12.1%的学生处于高压力组;前程压力和学习压力是信息类大学生面临的两大心理压力源;大学生在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人际压力、自主独立压力上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压力最大;男生的学习压力和异性关系压力比女生大;家庭状况影响大学生的压力感知。  相似文献   

15.
为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具针对性,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周参与次数、每次锻炼时间上存在差异;锻炼场所呈分散趋势,锻炼方式男生倾向于和同学一起,女生倾向于单独练习,锻炼内容男生喜爱球类项目,女生喜爱中长跑;锻炼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与统一性特点,锻炼的时间与方法主要是随自己的喜好,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同一因素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亲情淡漠已成为中学生与家庭产生心理隔膜、情感疏离且导致成人后家庭社会适应不良、情绪困扰的严重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陕渝440位中学生的调查,考察两地中学生亲情观。结果表明:(1)两地中学生亲情观总体积极向上。(2)两地亲情观在性别、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母亲职业等因子上有显著的差异。(3)在功利型亲情观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互助型亲情观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困惑型亲情观维度上,农村中学生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在回报型亲情观维度上,陕中学生显著高于渝中学生,农村中学生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双亲家庭中学生显著高于单亲家庭中学生,母亲职业对中学生回报型亲情观具有显著的主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理想择偶条件偏好量表》对378名大学生的择偶偏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在身高适当、有财产、有责任心、家境好、事业有成等项目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农村生源大学生对有孝心的偏好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大学生;城镇生源大学生对家境好的偏好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境好和有情趣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文章最后,对大学生择偶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问卷、人际信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沈阳某所大学的45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依恋中的亲近依赖维度负向预测其社交焦虑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维度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大学生依恋中亲近依赖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强,社交焦虑感越低。大学生依恋中的依恋焦虑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低,社交焦虑感越强。  相似文献   

19.
校园BBS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编问卷,并辅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的测查,调查了三所高校的29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以探讨校园BBS的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校园BBS的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基本是积极的: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在求知需要和社会责任感需要的满足上体验较好.而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则对BBS使用的危害性体验高:校园BBS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随着其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感受到校园BBS对于成就和社会责任感需要的满足方面以及对于其危害的体验上,大学男生高于女生;研究生则在使用校园BBS促进成就和交往方面的感受上.显著高于本科生:研究生使用校园BBS的时间显著多于本科生.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采用Ologit回归分析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观阶层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青年人群其幸福感越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整体上对青年人群幸福感的影响有限;主观阶层和对未来阶层流动的期许对青年群体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而青年群体对自身过去阶层流动的感知对其幸福感无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对青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续存状态下的青年人的幸福感影响更大,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对婚姻非续存状态下的青年人的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