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2年“中国式XX”迅速传播并成为网络及媒体新宠,该词汇甚至在2012年12月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它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并试图揭示其语义演变与社会发展、人们心理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认知社会语言学相关研究的发展情况,我们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动初期、新兴发展期、后续发展期。认知社会语言学已历经萌动初期,目前尚处于新兴发展期,亟待长远发展。我们与国内外不少学者的观点一致,认为认知社会语言学具有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相融合的创新价值,值得支持与推进。我们期望通过对认知社会语言学发展的概述和思考,推动更多学者关注语言、认知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深入开展不同主题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更真实地揭示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词汇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对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认知语言学优势显著,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分别从基本范畴理论、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XX门"族词被人们快速地复制、传播和使用,并广泛应用于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之中。以"XX门"族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内涵、语义使用范围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XX门"族词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XX门"族词进行了语言认同分析,进而得出了笔者对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依托字典和语料库,从义项出发,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探究韩汉两种语言的方位词?/???/?左/右的基本义项,将语言的本体研究与文化等方面相结合,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发现两种语言方位词在对称性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经对比发现,韩汉方位词?/???/?左/右在文化内涵层面,均呈现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认知语言和批评语言的融合的可实施性与必要性。同时探究认知语言的学习技巧和使用方法与批评话语的应用方法和学习技巧。对比出两者之间不同,探究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的关注重心。探究发现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在学习和应用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并两者之间不矛盾,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互补。本文阐述了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融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孙丽莎  阎军 《现代交际》2010,(4):148-149
针对国内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课程教学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状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相关联的理论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观点及理论对翻译课程具体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办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翻译教学策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使用电子产品的人也越来越多,低头族应运而生,研究利用认知行为评测、ABC记录法、行为主义干预技术,对低头族个案展开服务,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低头行为,研究为低头族的个案介入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爱萍  唐家彬 《职业时空》2009,5(1):148-148
以时髦网络“客”族词为例探讨其构词方式及心理认知机制,从而说明X客族词不但有较强的搭配性,也可以通过派生、拼缀、复合方式或与其他根词和词缀一起构成新词,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X客族词有一定的理据,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介绍概念隐喻理论为切入点,从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述。  相似文献   

11.
愁是中国宋词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发现众多宋词将愁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为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这些隐喻根植于人们的具体经验。对宋词中愁的隐喻的认知解读,有助于体会宋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XX门”起源于1972年美国的政坛丑闻“水门事件”(the Watergate event)。近年来,“XX门”词在中国十分流行。这类词具有多见于新闻报道标题,使用领域和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具有本土化和自创性增强,绝大部分与公众人物等的丑闻有关等四个特点。它们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分别为:词语的借用、词语的演变和媒体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新闻标题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俄语新闻标题在着力于服务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增强文章感染力。新闻媒体为打造出奇的效果,使读者过目难忘,在新闻标题中不断使用外来词和杜撰新词。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们的大量创新使用,“X去哪儿了”形成了新的具有能产性的构式,作者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该构式进行解读.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社会意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理来解析语言现象,于是本文建立了一个MPS模型(隐喻理论、突显原则和选择三个理论的整合)来阐释“X去哪儿了”构式,尝试去证明该构式在经过了新的认知加工后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   

15.
词汇是语言中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民族的词汇体现出跨语言的语义文化差异和语用文化差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理论在词汇文化内涵教学上的应用的角度进行初探,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进而指导大学英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通过一种领域内的词汇来描绘另一种领域内的现象,目的是为了理解、认知新事物。一个词语创造和产生,新意义的扩充压缩增加等,隐喻发挥着巨大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隐喻化新词不断出现,即以一定的语音形式用已存在的概念去表达新事物的词语。这样的新词大量出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在网络中突出。这篇文章以网络中出现的新词X帝结合语料,对这一新出现的语义特点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已发掘此类词语的发展脉络和走向,并对以后的教学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在广告语中的应用尤为典型。多数广告语并不是直接说出宣传目的,而是通过委婉的方式间接向大众传达真实意义,这样使广告更形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广告中的实例进行研究,旨在为广告语言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比分析了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的区别和联系,研究发现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在隐喻的范围和分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别可以促进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日汉语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而隐喻是惯用语发挥作用的关键手段,也是当代语言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抽取了日汉语中含"马"的部分惯用句,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其中的隐喻机制,发现"马"的隐喻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共通性来源于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差异性则是受到不同民族历史、思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