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在他2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小说180多种,达10,000多字,涉及11个国家、107位作家。仅世界名著就有三十种。林纾的译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有不少缺陷,但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旨在浅析林纾翻译策略,以便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林纾翻译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结果视为既成事实,探寻影响翻译过程和译者翻译的社会历史因素。由于林纾翻译的翻译对原作进行大量增删,已经不能单纯从语言学角度对译文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探索影响林纾文学翻译思想的文化成因,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一定时期的翻译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林纾的翻译思想也受到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翻译小说救国强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万紫薇 《现代妇女》2014,(12):270-270
林纾现象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翻译文学现象,其译作、翻译策略、翻译思想都被后世学者从各种理论角度进行了探讨。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新视角,本文旨在将林纾从事翻译的原因、策略、翻译内容、思想及后世影响多方面以生态翻译学选择适应、适者生存、译有所为等角度对林纾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早期作品,最初发表于1987年。1988年由文本改编的电影获得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至此原文本才被人所知。之后,小说被著名汉学家葛浩文于1993年翻译成英文。英文版《Red Sorghum》一直被认为是集可读性与忠实性于一身的作品。尽管如此,比较原文与译文,我们仍发现翻译过程中明显的改写痕迹。本文将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翻译操控学派代表人之一的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中意识形态的操控因素,具体分析改写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5.
周平  王静 《现代交际》2011,(3):105-106
在以源语为导向的传统翻译评论中,林纾的翻译因其"不忠"而常常成为批评的目标。本文将从操控论的角度,将林纾的作品纳入历史的文化的宏观视野中去进行考察,指出其特殊翻译现象是意识形态、诗学因素操控下而产生的文化变译现象,力图证明变译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瑞典文学院做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讲座。其演讲生动质朴,一个个不同的故事,都彰显着他的性情与傲骨,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对其演讲做了英文翻译,以同样朴实流畅的语言译出其平凡真挚的情感。本文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依据,从词语的选择、特色文化词的翻译、句式转换、译作风格、译文忠实性等方面对葛浩文所译的莫言诺贝尔奖讲座进行分析,得出其翻译以忠实为第一准则,基本完整地复制出了原作的思想,译文与原文具有同性质的风格和写法,语言通顺流畅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8.
明喻和暗喻,它们均属于可翻译的修辞格,是我们平时使用最为频繁的的修辞格中的两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它们都有对应的修辞格.在汉英翻译中,明喻与暗喻的翻译对理解源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汉英翻译中明喻与暗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亦有众多学者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因此,笔者选取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对莫言《生死疲劳》的翻译,从中对明喻与暗喻的翻译进行以定性为主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在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异化或归化。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关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起作用的,以及所选的策略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译文效果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两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0.
科技英语翻译是英语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从英语翻译的角度,还是从科技性文体英语自身属性及特点的角度,探究科技英语的翻译要求及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译者的生活经历和影响译文产生的社会、文化等外界因素都应纳入译者研究的范围。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视角,分析葛浩文选择和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较多,很多国外影视作品涌入我国,影视字幕翻译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安德烈·勒菲弗尔于1985年提出改写理论,认为主流意识、诗学形态都将影响作品的改写及翻译。基于依据勒菲弗尔翻译改写理论,以《加菲猫2》《生活大爆炸》《吸血鬼日记》等英文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为例,分析了英文影视字幕翻译改写方法,期望对英文影视字幕翻译娱乐化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在19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红字》中的形象起源引起了无数读者和学者的兴趣,学术界关于其研究成果是相当丰硕的,本文将着重讨论《红字》中的奇林沃思与珠儿的形象起源,以探讨霍桑价值观形成与人生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葛译本《红高粱》存在大量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删节和改写。本文从美国翻译学家勒弗维尔(Lefevere)的改写理论出发,从对操控翻译过程的三大成因:意识形态、诗学观念和赞助人三个角度分析葛译本中意识形态内容的删除与改写。  相似文献   

15.
曾珍  罗颖 《现代妇女》2014,(3):129-129
本文探讨了写作及翻译的特点和定义,重在阐释二者的相互关系,旨在利用两者的关联性,建立相互促进的学习模式,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完善写作和翻译的能力,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又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差异便成了翻译过程中的障碍和难题.因此,翻译者除了精通两种语言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很好的提高翻译水平,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具有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优点,为纯语言翻译观和异化翻译策略所推崇并采纳。但这两种翻译思想对直译既有相同的阐释,又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期望通过直译达到的目的也有区别。本文旨在对这种区别与联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是一颗耀眼的文学奇星,他从1979年发表的《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之后,相继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其中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于2006年获得世界奇幻奖,是奇幻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本文将以《海边的卡夫卡》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林少华的翻译是符合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费米尔提出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目的论。该理论指出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了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分析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翻译活动的指导,从而指出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根据译文目的来决定。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熔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于一炉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用翻译策略,英美都尽可能地采取归化的方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敌视,在翻译中过分极端的一略采用异化策略。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所在,不能陷入盲目异化、民族中心主义的泥沼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