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杜恩义 《现代妇女》2014,(8):338-338
几千年华夏中心观的积淀,近代以来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其并未因此而立刻消亡。华夏中心观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近代社会中不同的政治派别和社会阶层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华夏中心观,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政治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儿童这个年龄群体的不同政治属性。同时,具体的政治事业又赋予了儿童不同的政治角色。所以,儿童观也必然会紧随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业的变化。近代以来,随着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业的改变,中国的儿童观经历了儿童本位观、革命儿童观、多元儿童观的嬗变历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儿童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从儿童观这个角度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共中央几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也为我党在不同时期认识青年和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和探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残障观是社会对人类身心障碍差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残障研究领域极少涉及身心障碍文化观念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残障观意涵的认识亦不充足,仅有一些关于其形成演变的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忽略了中国传统残障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下的真实意涵及演变历程.本文通过对两种有别于"新残障观"的传统残障观的阐述,尝试"还原"中国传统的残障观如何演化成现今公众所认识的样貌,指出我国传统残障观在目前国际主流残疾模式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而只是这些模式某种程度上的补充或注解.本文认为,历史上对残障观的片面解读和理解过程直接影响了社会对传统残障观的理解,强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残障观是新时期残障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残障群体和社会公众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残障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残障理念以更新和发展固有的残障观念,完善我国残障者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促进社会融合及相关政策服务输送成效和残障者需求的切实满足.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化:“学习”话语与意识形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史学家对1839到1900年间中国历史的解释,大多基于“西方j中击一中国回应”的分析模式,传统中国在冲击之下改变自身社会结构以回应西方世界。“中国国内的这些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推动的。它的庞大的传统结构被砸得粉碎……经过三代人的更替,旧秩序已经改变模样。”柯文认为,这一分析模式的毛病不在于它是对与错,而在于它实在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在我们看来,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不是这一分析模式的毛病,而毋宁说它本来就没打算这样去做。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观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各方力量对民族问题的回答,比如"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一体观""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中华国族"入宪等,对打造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现中国     
黎巴嫩大使夫人阿布德2013年来到了她一直想拜访和探索的中国。她说:“我读到过很多关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进步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重要性的信息。我很想成为这个历史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8.
我张开双臂,饱满的身体颤抖着,离开柯文的日子里,我总由一张床流浪到另一张,我以为,有钱有男人有性的快乐,便可以忘记他,忘记那段羞辱的"爱情试客"的岁月……  相似文献   

9.
王进 《公关世界》2022,(14):159-160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正确党史观的树立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将典型的历史事件当作重心,以群众观的方式去对于历史现象之中所存在着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进而得出历史的主线以及本质。与此同时还要形成大历史观,将宏观历史的思想运用在微观历史对象上,从而形成一个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产生认知。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家庭价值观核心结构、核心家庭观念的代际变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中国家庭核心观念包括孝道观、男性中心观和家庭本位观3个方面。除了男性中心观呈现明显的"代际"下降趋势外,孝道观和"家庭本位观"基本没有出现代际差异。这表明在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家庭核心价值观认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从中我们既看到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又能看到现代家庭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自20世纪初叶即流布于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历史观.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早期唯物史观的传入奠定基础.唯物史观的传入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观,也丰富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内容,不仅加快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步伐,而且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挑战,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应对,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这次能够专程到世界著名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演讲,我很高兴。这首先耍感谢欧博文(Kevin J.O’Brien)教授,是他及他领导的中国研究中心邀请我到这里的,他们不仅承担了我的全部旅费,而且还精心安排了我到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学术交流活动。实际上这个演讲最初安排在5月10日,中国研究中心在年初就作了公告。  相似文献   

13.
我作为研究当代中国的研究者,经常面对中国这个难题。作为研究对象而言,中国是最难办的。我已经做了四十年的中国研究,我认为在当代中国研究中,应该注意三个类型和三个难题。第一个类型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是发展中国家,第三是有作为文明帝国的悠久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4.
庞青育  张凤珍 《现代交际》2022,(8):22-29+12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各自所处的时代,从社会现实出发,展望了实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前景,提出了实现人民生活富裕所应具备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富裕观中国化,并以此为指导,守正创新,带领全国人民努力推进以美好生活为向导、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作者系时政评论员、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著有《中国,我误解你了吗?》等,“他激起无数反对声浪,却也迫使两国的政界和年轻人正视自己”,“他的特立独行和观察所得,为现实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和有意味的观照”。  相似文献   

16.
党史之最     
高士振 《老年人》2004,(7):35-35
筅中国共产党最早比较系统地叙述党的历史的文献,是1926年蔡和森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所作的演讲,题为《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主要记述了党的四次代表大会以及党创立初期的活动和推动工人运动发展的概况,以及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两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对党6年来的历史作了总结。筅中国最早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他在1918~1919年先后发表了《法俄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筅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新青年》。…  相似文献   

17.
吝毅 《现代交际》2011,(3):58-59
人们对于规则的认识和尊重程度决定了规则在社会中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也决定了社会正面价值实现的程度。中国社会对规则的认可度和依赖度都不高,呈现出形式上遵守规则而实质上不惟规则的观念。这不仅是中国封建残余思想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根源的影响,同时在行为逻辑上也有深层的原因。笔者从中国社会规则观的现状入手,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具体行为逻辑两方面进行剖析,以求理清当中的发展和关系链条,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和法律信仰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长波”现象与青年文化当代法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已打破了传统史学的时间观,“它无疑引起了一场革命,观念的更新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方法的变革和兴趣中心的转移,并引进了数量历史,这是上一世纪所不曾听到的事物。”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9.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古建筑主要是木石结构,我称之为木石的史书,综合的艺术,历史的见证。 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中国历代的各种建筑,宫殿,园林,寺庙,民居等,都是实物的历史,历史凝聚在了这些实物身上,它们也骓了历史。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危机不断侵袭人类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选择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管理观进行考察,无论对于从横向方面拓宽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还是从纵深方面挖掘中国危机管理文化的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而对于从传统的中国危机管理哲学的启示中进行现代危机管理观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载体、中国文化中危机管理观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