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伴随着日益增多的社会公益问题和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公益诉讼案件的发生.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热潮。在这股研究热潮中,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诉讼原告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普通民众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二是由特定的公益性团体和部分自治组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三是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笔者通过对以上观点的研究分析,发现上述三个主体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分别具有其相应的优缺点,若决断地选择其中一个来作为原告又显得太过武断。但在目前的情况之下,三者相较之.还是有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民事公诉制度在很多国家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验证,学界和实务部门一直致力于民事公诉制度的探索和研究,2012年,《民事诉讼法》作出修改之际,规定了公益诉讼的原则性条款,但是其实际使用仍遭遇到了许多尴尬.要突破现有法律框架,设计与完善民事公诉制度,必须首先对相关理论深层分析,解决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问题,并从基本原则、受案范围、检察管辖、诉讼权利、审判程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3.
一则关于广东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的新闻近日来占据了广东省各人媒体的头版头条.这起因企业污染河流而由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最终打赢官司,村民获得了应得的污染赔偿.  相似文献   

4.
杨颖华 《现代妇女》2014,(3):263-263
本文通过讨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问题,阐明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定义。同时,对外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构建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说,我国公益诉讼的最大障碍就是现行法律限定了当事人的资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应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这意味着,“路见不平、依法相助”式的公益诉讼无法提起。公益诉讼的本质,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起的诉讼,其目标是以个体的诉讼形式,维护公众利益。因此,提起公益诉讼者,既可以是国家相关,也可以是公民  相似文献   

6.
赵倩 《现代交际》2015,(1):17+16
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是有效维护公民权利的迫切需要,是切实增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效能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国际潮流的迫切需要。构建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坚实的宪政基础、成熟的法理基础、现实的法律基础和可贵的实践基础,也契合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无障碍环境建设行政公益诉讼所指涉的公共利益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公共性特质,此特质对监督行政机关提出了现实要求,与行政公益诉讼的监督功能共同塑造了此类公益诉讼的制度机理。因此,应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监督行政机关履职的制度功能,以此破解无障碍环境建设因主体交错而存在的责任判别困境,亦需要通过类型化拓展受案范围的方式,分类别明确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领域的重点工作,以保障日益多元的无障碍权益。此外,应考虑赋予残疾人联合会等主体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并允许公民通过无障碍私益诉讼维护公共利益,以此回应“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立法吁求。  相似文献   

8.
高自娟 《现代妇女》2014,(11):171-171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但是该法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什么人或什么机关具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本文对公益诉讼的概念和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必要性,并对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9.
就业歧视是对公民就业平等权的侵害,影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目前,就业歧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法律规制中存在没有统一立法、争议缺少专门的执法机构、司法救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在制定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专门的就业权利平等保障机构、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可以尝试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三管齐下,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0.
行政公益诉讼成为当前我国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领域,对构建科学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受案范围、举证责任、其他特殊程序规则等四个方面对行政公益诉讼的构建进行阐述分析,以为制度构建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1.
鲍禹龙 《现代妇女》2014,(7):154-154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意义重大,它是的公益诉讼首次获得了立法上的确认,为公共利益司法保护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尽管该项立法并未涉及公益诉讼的审判原则、审判程序等问题,但它结束了我国公益诉讼无法可依的局面。本文从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的差异出发,探讨第55条出台的意义、问题、影响,并对公益诉讼提出简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何为公益诉讼?报道一:2004年2月14日上午,被告人冯金梦在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洪家关乡南岔村烧桔秆时,失火烧毁集体山林204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5.655元。该案移送起诉后,却无人代表作为集体财产的山林提出赔偿请求。检察院有关部门得知后,代表国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保护了集体财产和公共利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此案是该市办理的首例“公益诉讼”案件,是检察机关对“公益诉讼”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报道二:河南农民葛锐与郑州铁路分局的如厕收费官司,经过近三年的拉锯,不久前终于了局;法院终审判决郑州铁路分局返还向葛锐收取的0.3元如厕费,并承担一,二审案件受理费各50元。这起带  相似文献   

13.
毛志鹏  刘杰 《职业时空》2010,6(7):117-11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侵权事件日益增多,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可以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解决由其带来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行严格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扩展损害赔偿范围,同时完善行政处理制度,保障受害者的救济权利,使侵权人得到否定性评价。此外,还应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在目前国情下确立以检察机关为主的公益诉讼体系,维护社会公益。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规定的公益诉讼条款是各界最为关注的条款之一,其中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某些方面较为模糊,但其价值不可忽略,特别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贡献,它是新修订的《民诉法》中的亮点。本文将从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相关部门的诉讼和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建议等方面做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说,我国公益诉讼的最大障碍就是现行法律限定了当事人的资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应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这意味着,"路见不平、依法相助"式的公益诉讼无法提起.  相似文献   

16.
韩璀珺 《现代妇女》2014,(5):130-13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影响公共利益的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我国民事诉讼法新增了有关公益诉讼的规定,这对于我国的法制健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的规定并不完善,例如其对诉讼主体的规定。本文就民事诉讼法中对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的规定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帮助公益诉讼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新环保法视角下环保NGO公益诉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新修订的环保法赋予了环保NGO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可以说是环境公益诉讼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环保NGO参与环境公益诉讼面临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由于新环保法相关条款的限制性规定、公益诉讼原告诉求保障不足、我国环保NGO自身能力较弱等原因,环保NGO在新环保法颁布后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仍可能面临一定的阻力。应该完善新环保法相关公益诉讼条款、出台激励环保NGO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措施、加强环保NGO的能力建设,以促进新环保法的有效施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公益诉讼也呼之欲出,去年我国人大审议的《民诉修正案》(草案)中,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如果该修正案通过生效后,环境公益诉讼将有法可依,而短短的一句话并不能全面的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所有相关问题,首先就是适合的原告问题,这也是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针对《民诉修正案》(草案),从目前几类潜在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的环境公益诉讼研究过于关注技术细节,而忽视了一些本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理论核心问题。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应该借鉴"生成性思维"以及"法的生成"理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生成研究由此产生。但由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其性质方面与普通的民事诉讼具有明显的不同,同时,"社会本位"观念、"法的社会化"运动以及对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度改造,使该类诉讼在我国的构建具备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赵云龙 《现代妇女》2013,(10):55-55
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作为环境诉讼的发动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缺乏明晰界定,使得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往往因不合资格而启动不了。如果要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起诉资格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