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观察,2017年以来,网络舆情传播的九大规律不断凸显:媒体大量跟进报道同类事件探究背后深层原因、跨领域热点舆情事件引爆速度快、同理心效应促使网民纷纷袒露同类遭遇、"未闭环"的舆情事件引发网民持续追问、人为干预导致舆论"狂欢——散场"效应加剧、高层介入的权威效应有效提升舆论引导成效、舆论共同体的群体极化效应加剧、鉴别网络信息真假成为舆论共识、多元归因导致协同治理的呼声增强.这些规律在以往的舆情事件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但在今年以来表现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信这一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它正在改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传播生态。而"红色微信"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微时代"下引导大学生手机舆论、促进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工具。通过建设"微信红军"队伍、构建分层分类引导体系、强化平台功能设置等手段,把握"第一时间"原则,综合运用"圈群"性传播,进行"意见领袖"引导和媒介素质培养等手段,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自媒体时代,因为有了更加开放的传播平台、更多参与用户以及更加快捷的讯道,谣言的产生和扩散相较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时代,都变得更为复杂。作为自媒体使用的主体,青年群体日益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力量。在青年群体的多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网络谣言沿着不同的路径肆虐,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热门网民交互平台,对社会信息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然而网民在通过微博这样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传播信息,影响社会公众的同时,产生了许多问题。诸如网民缺乏理性思考,对意见领袖盲目崇拜与跟从,受到意见领袖的言论支配与操控,进而产生谣言,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笔者通过对微博用户群体和微博上产生的热点事件分析,研究背后舆论极化负面现象的原因以及对微博进行法制化管理与规范,对意见领袖和网民进行道德约束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杰 《现代交际》2014,(12):61-6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比如网络电视和广播、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表达民意的渠道,这就使受众信息需求和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给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不小冲击。在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重塑优势,就应正确把握舆论态势、舆论环境和新闻传播规律,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式,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能力,从而在舆论引导上保持强势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海量数据,改变了传统的舆论环境。网络舆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联系群众和开展工作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网络的两面性也表现在网络舆论上,网络舆论形成的舆论导向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网络舆论的负面效能使谣言、虚假信息盛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网络舆论场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各方面的引导,使网络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效能,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关世界》2016,(6):42-45
最近发布的《微信数据化报告》中谈到这样一句:社交网络成为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电脑电视;促成用户微信分享新闻三要素:价值、趣味、感动;微信公众号、自媒体,改变了媒体舆论场权重配比。众媒时代,信息传播架构将被社交媒体消解和重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是高校在互联网传播新时期必将面对的常态化危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内容。尽管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但仍然具有规律可循。基于扎根理论的H高校网络舆论事件过程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爆发通常经过"舆情触发""舆情放大""权威介入""态度形成"四个阶段,分别呈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特征,包括网民参与舆论事件的动机和诉求,权威介入后的影响结果,以及网民的最终态度与事件沉寂的过程。高校应当加强舆情响应机制建设,采取及时有效、线上线下密切配合的危机应急行动,主动出击重置议题,在舆论引导中将大学生舆论危机事件消弭于无形。  相似文献   

9.
随着复杂性时代的到来,公共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公共问题的处理呈现从公共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的趋势。新媒体作为一种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进行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在公共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监管难度、加速网络舆论群体事件的生成与扩散,但同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为公共治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微博打拐"这一成功案例的分析,探索公共治理与新媒体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网络民主是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自由表达政治意愿,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新型民主形式。近年来,我国网络民主发展迅速,但由于网民个人问题和网络自身特征以及政府管理等问题,中国网络民主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因此,网民和政府必须齐心协力,采取有效对策,共同促进中国网络民主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网民本身的素养成为了自媒体是否具有公信力的一大因素,网民的素养提升问题也与构建良好的媒介环境息息相关。任何负面问题都与受众传媒素养的缺失有一定关系,任何负面问题的改进都要涉及受众传媒素养的提升或受众传媒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2.
邓涛 《科学发展》2013,(7):102-10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让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渠道大大拓宽了。我国社会的互联网舆论环境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微博和网络平台成为公众行使监督政府履行职能的参与工具,为反腐倡廉带来了正能量。但同时,其副作用同样也很明显,这使得微博空间治理成为一个复杂的新课题。在保障公众参与反腐的前提下,当务之急需解决好网络反腐的无序化、自生长问题,将其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唯此,公众履行社会监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相似文献   

13.
贾利敏  高娟  李娜  权太喜  任天坤 《职业》2011,(32):127-127
近年来,随着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日益增多,网络在青少年的学习、娱乐等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7月发布的"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己达1.03亿人。其中,网民学生占群体中的33.2%,是网民人群的主体。上网对于很多青少年而言,已成为一件平常的、必不可少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标榜的是网络迅猛发展及科技日新月异,以网络为有效载体的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巨大的舆论探讨,推动着社会民主化进程。而网络舆论是柄双刃剑,既存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特别是其对大学生成长培养的负面效应一度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多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教育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做好多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5.
王刚 《现代妇女》2014,(11):344-344
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发展,加速了自媒体时代全面到来的步伐。如何拓展传播空间和渠道,实现从传统单一媒介平台为主向立体化多功能平台的转型,促进警务信息不断外延,是接下来政府可能面临的时代要求。建立警务微信,是做好全媒体战略布局的尝试,有助于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社情民意的途径更加多样,是扩大政府影响力,塑造政府"威信",站稳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大量网络热点事件生发、传播、扩散的背后,都有着被人们称为“网络推手”的特殊网民群体活动的背影。网络推手的行为具有目的性、组织性、隐蔽性,在与大众的交流博弈中产生着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因此,研究网络推手这一新兴行业及其活动规律,是加强指导和管理,推动社会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关注“网络暴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本来是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一些暴虐事件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2006年的网络,是个多事之年,“网络暴民”层出不穷,网络暴力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18.
微博作为近年来新媒体中的后起之秀,以其"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较低的使用门槛儿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在短时间内成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表达对热点事件和人物的观点、态度、意见的平台,随着微博发展壮大,它在某种情况下已跃然居于当今主流媒体的地位,旧有媒介格局下的公众舆论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在群体传播、人际传播之外,拓展了其传播的形式,扩大了自我传播与群体传播的结合。"媒介即信息",微博的出现对于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针对传统媒体在微博信息传播的冲击及其在今后所倾向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暴力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通过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舆论攻击,甚至由网络平台发展到现实社会的围攻,以使对方受到道德惩罚或迫使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网络道德暴力具有"暴力"的性质,扰乱了网络生活甚至是现实生活秩序,客观上妨害了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暴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群体动力,外因是社会情绪郁积和"匿名制服"效应。基于"共享共治"的基本精神,通过大学生网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行动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暴力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通常凭借手机、电脑等网络手段来分散自己的言语以此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保证社会中的一些信息能够文明传播并且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政府和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主体必须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难点及舆论引导主体的价值取向与原则,重点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宣传工作舆论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