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山东省S村的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彩礼形式日益多样,且数额在逐年攀升,已超过农民正常家庭年收入的几十倍之多。运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发现家庭帮衬成为农村青年婚姻中高额彩礼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首先,家庭帮衬作为农村青年男女缔结婚姻的重要价值之一,形塑了婚姻对象的选择范围,在区域内的通婚场域中,性别失衡所致的位置差与作为象征资本的彩礼转化是高额彩礼形成的动力机制;其次,彩礼分配维系的社会联结,以及所象征的支配力量,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家庭帮衬成为彩礼分配的义务性结果,使付出方成为权益方,从而成为高额彩礼形成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其中彩礼习俗的变迁最为明显。近年来,彩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路水涨船高。笔者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文献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来深入剖析目前农村地区存在的高价彩礼现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等,并提出遏制高价彩礼的可行措施,借此呼吁社会大众关注高额彩礼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改善彩礼继续攀升的趋势,引导彩礼充分发挥其正功能。  相似文献   

3.
既有涉及彩礼攀升问题的研究对彩礼支付结构转变与农村彩礼攀升之间的关联关注较少,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去揭示支付结构转变对农村彩礼提升的促发机制。研究发现,打工经济为彩礼提升构建了经济前提,彩礼由婆家流向娘家到婆家娘家共同流向新人家庭的结构变迁中,女方父母由彩礼消费者到资源支持者的变化致使娘家要价的舆论压力减小、要价能力增强。而男方父母为子完婚的代际伦理责任使其彩礼应价能力较弱,容忍度较强。此外,婚姻缔结中债务权责主体分离的代际伦理和彩礼比高原则促成了农村彩礼价格的攀升。  相似文献   

4.
在关注农村问题时,有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即对彩礼的研究。近年来对彩礼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此前的研究与调查大多集中在彩礼的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本研究深入彩礼问题突出的陇东地区,对农村地区的彩礼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彩礼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本次调查立足老百姓生活的切身问题,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入手,同时从与彩礼有关的新婚家庭,新郎父母与新娘父母三个家庭方向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总的来说随着彩礼的升高,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就会随之下降。表现在具体的家庭关系上,受到影响的是亲翁关系,彩礼越高亲翁关系的和谐程度也会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5.
彩礼既为“财”又为“礼”,在婚姻实践中兼具支付属性与礼仪属性。在婚恋转型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找不到”“结不起”和“稳不住”的婚姻风险。随着婚姻风险加剧,彩礼给付作为地位平等的男女双方之间的婚约要件,能够有效约束双方行为,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高额彩礼在实践中有了新的双重属性,其中支付属性体现为全国市场与本地市场的婚姻价格波动,契约属性则体现为约束婚恋行为与规范婚姻秩序。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宏观性的一般化概括和具体经验的描述总结,立足于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的中观视角,在村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区域比较的基础上,理解农村彩礼性质的区域差异问题。南方团结型村庄,村庄宗族性结构力量及规范性强,代际关系厚重均衡,婚姻自主性较高,婚姻市场竞争性一般,农村彩礼还保持传统性的一面,缓慢稳定地变迁。北方分裂型村庄,村庄竞争性强,代际关系厚重但不均衡,婚姻自主性弱,婚姻市场竞争激烈,彩礼上涨迅速,成为代际剥削的手段。中部分散型村庄,社会结构力量弱,代际关系均衡,婚姻市场竞争弱,农民的理性化程度高,婚姻彩礼是一种理性化模式。农村区域差异的视角,为我们深刻理解农村彩礼的区域差异及变迁模式提供了中层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当代农村青年的大多婚姻家庭习俗也随之变得简化,农村地区的许多传统婚姻习俗在不断淡化甚至逐渐消失。但是,在众多的婚姻习俗中,彩礼习俗并没有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在广大农村家庭中仍广泛存在。因此从传统习俗、社会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高价彩礼存在的原因,高价彩礼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分别从经济、社会、法律方面提出遏制农村青年高价彩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赣中聂村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闪婚"主要起源于农民在外经商的需要,而跨省婚姻成了"闪婚"的助推力。"闪婚"仍然是家庭事业,在"闪婚"中男女交往少的状况在本质上没有变化,女方考察男方的本质没有改变,女方择偶标准的本质也未变,改变的是结婚的程序、考察男方的方式和择偶观念。从夫居、彩礼制和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制度设计是建立在男权基础之上的,到了现代社会,支撑男权的社会基础和礼法制度等都发生变化,男方权利减少而义务没有变化,女方权利彰显而义务相对减少。高额彩礼引发了男权的尴尬与风险,女方不归还高额彩礼也会面临风险,"闪婚闪离"没有赢家。  相似文献   

9.
彩礼作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婚嫁风俗习惯,在我们身边普遍的存在着,甚至在我国农村地区甚为流行,但彩礼制度一直游离于我国正式法律渊源之外,无论是我国1950年、1980年的《婚姻法》,还是2001年的《婚姻法》,都没有把彩礼制度纳入其法律规范的条文中。当前法律对彩礼制度一直保持着不倡导、不支持、不反对的回避态度,然而呼吁彩礼法律制度的构建之声却不绝于耳。彩礼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我们清晰地了解我国当前彩礼法律问题的现状特点,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理解彩礼性质和彩礼变迁的重要变量。婚姻偿付理论和婚姻资助理论关于彩礼性质的解释存在形式主义的局限。事实上,彩礼嵌入在特定的家庭再生产模式中,并受到家庭动力学机制的具体规定。华南地区的联合家庭再生产模式是理解当地低额彩礼的结构性原因。这种家庭再生产模式具有低度代际支持、低度代内竞争和低度社区竞争等特点,强调联合家庭整体的文化认同,从而抑制了彩礼上涨的动力,维持了彩礼水平的相对均衡。联合家庭再生产模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助于抵消婚姻市场失衡导致的婚姻要价效应,进而低成本地实现家庭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2004,(9)
问:儿子同女方订婚时,我们按照当地习俗送给女方5000元的彩礼。后来女方反悔,要求解除婚约。请问:我们送出的彩礼还可以要回吗?苏海波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干问题的解释(二)》明确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  相似文献   

12.
中西部农村调研发现,农村青年妇女在择偶、彩礼议价、离婚以及再婚等方面享有充分优势,这种婚姻主导权带来青年妇女地位的非均衡提升。代际责任与天价彩礼、半工半耕模式下的接力式进城、妇女流动性带来的高离婚率,区域经济分化和婚姻资源的非对称性流动等是中西部农村青年妇女掌握婚姻主导权的原因。这种婚姻主导权带来的青年妇女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下婚姻主导权成为影响青年妇女地位的关键变量,婚姻主导权成为当下全国青年妇女地位呈现出非均衡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会 《当代青年》2021,(4):25-30,38
苏南农村调研发现,当地婚姻仪式中盛行"叫礼",而非彩礼.叫礼仪式下,代际财产转移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从夫居住形式逐步消亡,妇女与男性在家庭权利和责任义务上是一种对等关系,妇女有命姓权和人情规则制定权.新的婚姻仪式的形成深嵌在当地村庄社会经济基础中,并家婚姻模式、较强的代际能力和妇女财产权的发展是叫礼形成的根本原因.叫礼预示着父权、男权的极大削弱,苏南地区形成的这种性别互惠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彩礼返还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彩礼立法回顾入手,分析我国彩礼返还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彩礼作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婚嫁风俗习惯,在我们身边普遍的存在着,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未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在举行完民间婚礼后便开始共同生活的不仅仅是个别现象.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一旦他们的同居关系解除后,彩礼返还纠纷便开始了.而在这短暂的同居之后,我们能否依据《婚姻法解释(二)》做出妥善的处理呢,于是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婚姻法》对于彩礼这一在我国现阶段、某些地区还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发生纠纷时如何处理,尚无规矩可循。从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出发,为指导审判工作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二)]第十条作出了如下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约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女方收受彩礼后,也会送男方一些物品,称作“回礼”,俗称“嫁妆”.彩礼本是传统婚俗“三媒六聘”中订婚的象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彩礼有时却被赋予了太多的物质含义,甚至成为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彩礼作为婚姻的附属品,不仅是吉祥的象征,还有交易的性质。本文从彩礼的发展现状,分析天价彩礼的原因,最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围绕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城壕镇乡村振兴情况,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分别从家庭情况、经济建设、住房环境、道路交通、基础建设、公共设施、产业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归纳出乡村振兴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人才培养机制欠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钟铭佑 《女性天地》2012,(11):63-64
我与男朋友梁某同居6年,一直未领结婚证。同居期间,他家按当地习俗订婚送彩礼,花了一些钱。最近,由于性格冲突,我提出分手,梁某为挽回这段"婚姻",一时性起,把我反锁在房里,限制了我的人身自由,还说我如果坚持分手,必须支付"分手费"10000元,并勒令我打电话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