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准则重估一切价值,构成了他哲学思想的主轴。权力意志论作为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尼采价值重估和超人学说的基础。尼采以权力意志解释世界,其理论对现实社会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哲学思想源于叔本华悲剧主义哲学观,哲学界普遍认为尼采和叔本华一样都是悲观主义拥泵者,还有人认为尼采是叔本华的对立面,他们之间相互反对。实际上尼采是以叔本华的悲剧作为自己探索哲学的起点,在接受叔本华的同时,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3.
尼采的强力意志理论,建立在其对传统理性批判和对传统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上,同时明确地对基督教神学领域进行了抨击和反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创造性"为基本特性和原则,并以对人自由的无限追求、成就和幸福的最大化作为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的依托。强力意志理论的提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理论从理论上转为现实中实践领域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强烈地肯定了人自我存在价值,进一步冲击了神学和主流道德的压迫。虽然尼采的哲学仍存在缺陷和不足,但其无论在历史或是学术界都为后人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作出了很好的指引。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小说《小城畸人》中塑造出一群看似怪异、实则有智慧的畸人形象。尼采视角主义下的畸人并不畸形。一方面"畸人"、大众、乔治·威拉德这三类人代表三种不同的视角及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在以道德的视角性这一视角主义理论精华分析畸人时,畸人中有人遵循主人道德,有人屈服于奴隶道德,然而这两种人的觉醒程度依然超越常人。以此得出结论畸人并不是畸形的,他们的反抗精神甚至让其成了"超人"。  相似文献   

5.
人们总是规定某种"善"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力图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尼采和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于人的道德问题。他们分别提出了"超人"和"现实的人",由此作为其道德观的阐述主体。  相似文献   

6.
杨帆 《现代交际》2014,(6):33-35
尼采批判叔本华以自我毁灭为终点的哲学,建立高扬生命活力,倡导个体独特性和创造力的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批判颓废和虚无主义的利刃。权力意志引出了永恒轮回,为了能够完全满足权力意志的要求,尼采创造了超人的概念。尼采是一个积极反驳颓废消极的旧传统价值的战士,他强烈批判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对人本性的压抑,倡导生命本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时间和空间都是人事物存在的客观形式,也是记录现实经验的根本视角,世界不只是时间性的线性过程,更是空间性的多维建构。尼采在空间的系谱化建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成为该系谱承前启后的开拓者和不可或缺的建设者。未来的人类必定更加需要空间,更加离不开空间,而尼采基于身体建构的独特空间观念必将为人类创造更加强大有力的未来空间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生命哲学家的尼采,其大部分时间都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以把握人生意义为哲学使命。在此过程中,尼采哲学的建构,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伴生了青年精神领域的"空心病"这一新现象、新问题。"空心病"意指部分青年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以至于无法对自我的生存境遇进行有效解释与应对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贫瘠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这些青年在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时的多方位失效,具体表征为自我认同度偏低、孤独感与人生无意义感强烈,以及英雄主义情怀的失落。从现代性视角予以诊断,"空心病"源于祛魅引发的传统神圣价值的消退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价值理性式微与工具理性膨胀之间的冲突以及集体主义衰弱与个人主义强盛之间的撕裂。青年作为"空心病"的主体,可通过建构共享式自我观、恢复被压抑的人类感性,以及增强"抱负"的道德意识等方式尝试性地克服"空心病"。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是和谐模式。"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更是将和谐作为其道德理想的最终目标。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其哲学思想中更是散发着和谐的光芒。本文正是以荀子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人、自然、社会为纽带来阐述荀子哲学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文学中,悲剧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尼采在自己的哲学系统中考察和解释了悲剧,阐述了其美学和文艺思想,其悲剧理论也构成他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经典作家     
弗雷德里希·尼采(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的一个传教士家庭。他幼年丧父,从小孤僻,过早地对死亡有了成人般的认识。他10岁开始写诗,同时也酷爱古典音乐。1858年,他毕业于一所文科中学,后在一所教会学校阅读了有关宗教的著作。1864年中学毕业以后进入波恩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记述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主要著作,在此书中老子以玄妙不可言、普遍规律性的"道"及落实到人生层面的"德"作为其政治哲学的本体依据,感怀古今,针砭时弊,独塑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哲学理念。老子通过这种政治理念,透显出了道家在处理人类社会矛盾时所感悟的智慧。这种崇尚自然,追求安宁境界的政治人生智慧为当今社会争名逐利的人生困境提供了解围的钥匙,有助于慰藉我们浮躁空虚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绿皮书> <绿皮书>集中反映了卡扎菲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他对宇宙、世界、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总结,书中涉及面很广,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特别是他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颇使人感到不习惯.卡扎菲的<绿皮书>代表着他的完整哲学思想理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他“宁愿离群索居,逃避尘世,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贪那孤寂的深味。在此情景中,“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位孤高傲世的贤人,超然孤立的隐者。他享受着孤独,也玩味着这种孤独,就像尼采反复咏叹先觉者和哲人的孤独一样。尼采认为:自己作为先觉者,高出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因此孤独必然是一种宿命,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说:“我需要孤独,就是我需要恢复本来面目,需要回到我自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沉沦》的主人公在寻求玩味孤独时,曾以超人哲学的创始者和化身的“查拉图斯特拉”…  相似文献   

16.
疾病摧垮了他健康的身体,使他无法像常人一样站立起来,但他以超人的毅力,创造了学术成就的辉煌,也演绎着波澜壮阔的人生。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金展鹏,被誉为"中国的霍金"。  相似文献   

17.
在生育政策与社会发展的转型中,儿童照料局面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矛盾局面。本文引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框架,研究父亲在儿童照料中的参与,发现了传统性别角色差异转变,为当代男性在儿童照料中的父职参与提供了角色转换的可能,在这背后也有一整套关于这样性别转变的逻辑。在儿童照料"场域"中,从传统的"密集母职"照料到父职参与过程中,行动者作为主体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从观念到行动,再到具体的选择,并最终通过经验积累和自我再生产进而形成了新的惯习。  相似文献   

18.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死在了1900年,但是他却为接下来的20世纪开创出新的纪元。众人的眼里尼采的一生便是一个悲剧,而尼采却用他的独特为众人阐述出一个迥然相异的悲剧内涵。作为尼采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悲剧的诞生》可以成为了解尼采全部思想的一把钥匙。日神和酒神精神贯穿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观念。尼采大概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酒神精神倡导直视人生的苦难,提倡以个体的毁灭与苦难挫折斗争,逐渐淡出个体,显示出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和坚决不放弃的精神。日神式思维通过虚无缥缈的幻想将人类“打扮”得异常elegant,籍由美丽的幻想和梦幻使人丢弃内在的宣泄,从而接近个体的“伊甸园”。日神式思维强调个体,个体是日神关怀的对象,因此日神倾向美化而非毁灭,是一种乐观主义。酒神和日神精神二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物质力量的强大,人类在享受其带来舒适、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生存的压力、精神的颓废、信仰的危机,以及环境污染、恐怖袭击,地区冲突不断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皆源自价值观和文化的不同和冲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指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1]因此,"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2]人类技术和物质力量发展到今天,从一定意义上讲,已成为反对人类自身的力量,使自己产生了异化。21世纪的人类急需一种平和包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人类极易走向自我的毁灭。笔者认为,中国以儒家和谐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哲学思想,正是解决当下我们面临问题的可借鉴的价值观,21世纪的人类,应该在重温中国古老哲学中,再回到"和而不同"行"仁"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去,才能达成人与人的和谐,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解决21世纪人类生存危机的一剂良药,是化解人类焦虑和人与自然矛盾的人生指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需要掌握系统知识的知识分子作为创新主体,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主要目标却在科举和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