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乃村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景龙村委会,是一个富庶的傣族村落,处于城镇化的前沿。实践证明,采用田野调查法了解景乃村社会及其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和教育影响,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音乐教育的相互作用,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大团结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云南陇川县弄彦村是一个传统的傣族村寨,村寨有着丰富的傣族文化历史,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试图了解傣族村寨的日常生活,并更深入地了解傣族村寨社区教育以及其影响,包括内心伦理道德的教育、维护村寨和谐建构的思想、传承傣族优秀文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其街巷界面形态出现同质化、雷同化、商品化等问题,基于冀南山区内与等高线平行、垂直、斜交三种类型的传统村落主街界面形态数据,采用分形理论、数理统计学等相关分析方法,量化描述了冀南山区传统村落主街底界面与侧界面的形态规律及其组构方式,总结出与一定量化参数区间所对应的传统村落主街界面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芒棒村是云南省德宏芒市的一个傣族村落。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芒棒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芒棒村的民间习俗文化中处处渗透着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生产生活、邻里及社会交往四个方面。这些和谐思想从增进心理和谐、促进民族团结和提升幸福感三个方面对整个傣族村落的和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逐步形成,其凝结历史的记忆、反映文明的进步。高原山地传统村落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保育自然生态环境、传承特殊环境烙印等具有重要价值。以云南省同乐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高原山地复杂的环境特征下、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过程中,同乐村在村落格局、形态、建筑形式等方面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旨在科学地维系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条件、保留或突出村落特点,为高原山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傣族织锦技艺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采用参与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实地调研傣族织锦的两个国家级传承人和传习所所在地曼乱典村和曼龙岗村,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并结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傣族织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傣族织锦技艺是傣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7.
董印红 《现代妇女》2010,(11):49-53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女性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在近二、三十年才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使傣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对傣族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傣族女性在教育这一问题上与男性具有平等权利,更大的变化恐怕是深层的东西,即傣族的心理、传统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一个社会要保持发展的活力和趋势,就必须教育、发展和鼓励其中的女性。女性资源的发展必须靠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来实现。实现的过程除相应的政策支持、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外,如何改变女性的教育观念,是改善女性以及傣族整体教育状况的前提。而女性教育观念的改变与发展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傣族女性观念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一方面现代文化发展带来的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影响着女性教育观念的变化,两种文化在女性教育观念影响与变迁中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会通发展。  相似文献   

8.
川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藏传佛教影响,聚落形态多为多处村庙结合布局。选取16个典型寺庙影响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村寺格局和形成机制,此类村落分为中心型、混合型、相邻型、分离型四种,重点从村落选址、村落形态、街巷形式、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解析此类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我国星罗云布的乡村聚落中无疑是最耀眼的,过往的保护研究与工作多集中在它们身上,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非传统村落。本文聚焦于非典型传统村落,以咸阳市泾阳县岳家坡村为例,采用轴线和线段的句法模型定量分析岳家坡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深度解析岳家坡村"一大三小"的空间结构,并将规划前后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得出岳家坡村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保护方面,应保留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继承原有的空间序列和生活秩序;利用层面,应依托现有的空间结构进行适应性开发,而非为了旅游发展去改变村落格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村落重要性认知的不断加深,以牺牲环境、无视生活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被“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所替代。然而现阶段“三生”之间的磨合与拮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禁锢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村落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等特性,为相关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此,论文尝试以“三生融合”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模型,旨在为基于分类基础上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策略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以环太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分类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分类模型可将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划分为成熟改善型、拮抗调整型及失衡重构型三类,能有效结合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三生”特征,针对性地总结凝练出保护发展的经验与策略,其分类过程与结果亦可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定位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中华历史文脉传承以及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受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村落发展缓慢、亟待振兴,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笔者基于片区式保护与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利用的关系,选取传统村落高度集聚的冀中南地区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抓取划分传统村落保护片区,总结传统村落现状及其片区式保护面临的困境,提出打造魅力、活力、绿色、宜居的传统村落保护片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遭受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加之“重文化、轻自然”的保护思想较为普遍,导致传统景观难以维持平衡状态而出现破碎化、异化与衰败等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系统解析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内涵与机理,并构建景观韧性评估模型,以陕南地区的12个传统村落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陕南传统村落样本景观韧性综合得分平均为55.282,处于景观韧性一般水平,最高为青木川村,凤镇街村、营梁村与云镇村得分均高于60,处于韧性较强水平,得分最低为西坝村处于韧性较弱水平;第二,指标准则层中文化景观韧性得分最高,是影响陕南传统村落景观韧性水平的主导因素,依次是生态环境韧性与社会网络韧性;第三,一级指标中陕南传统村落样本得分情况差异较大,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开发、人口流失与移民搬迁政策等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景观韧性评价结果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从增强抵御干扰力、提升适应恢复力、优化学习发展力等入手,提出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分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湘西花垣县油麻古寨是一座规格形制高、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苗族传统村落。油麻村的历史可追溯至两晋,古寨历经千年,形成了顺应地形的村落布局,坐落着大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建筑。文章从村落生成环境、村落形态特征以及民居营建手法三个方面展开风貌特征解析,系统而完整地展现了苗寨因地制宜的营村特点、层次丰富的街巷空间与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文章最后梳理了古寨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及科学价值,强调油麻村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出苗家人独具魅力的村落风貌和生动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4.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生土村落民居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典型新老村落民居进行对比分析,在介绍村落区位气候、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完整呈现古村民居的建构材料、平面及主要功能布局情况,总结其乡土营建智慧和村居更新中的问题,分析得出新材料的引入、功能生活的"现代化"转型及平面形态的固化生长是地域乡土村落更新的主要异化表现,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与保留传承多样性的生土村居特征协同之策进行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同一地域的不同乡村聚落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由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结构的分异,不同民族的传统乡村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多样化。文章基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选取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运用空间句法的图示与量化分析方法,针对其乡村组织结构与生活空间层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不同民族村落形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受多因素协同互动影响,各民族村落结构组织方式形成不同程度的差异,决定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针对社会变迁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此部分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我国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沉淀的载体,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变化的进程中,留下了见证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历史遗留等因素已经给传统村落留下了岁月的伤痕,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村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样两面夹击的情况下,传统村落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小村落向周围村落合并,原有村落不复存在。文章以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一字格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字格村的现场实地踏勘、走访和拍照记录、资料整理,分析一字格传统村落在现在大环境下所面临的逐步没落的问题及原因,并就此类问题总结,以探求一些疗伤之法。  相似文献   

18.
李小寒  李泽新  于林 《城市》2016,(11):39-43
传统村落是承载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其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借助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关系加以剖析,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以重庆凤阳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对其自然、 人文要素的调查研究,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内容,并从物质要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3个方面分别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谈佳洁  王晓静 《城市》2018,(4):43-54
目前,大都市周边传统村落保护陷入了若干困境,包括大都市传统村落风貌环境破坏严重、 私有古建筑修缮难题以及村落旅游吸引力弱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大都市发展的特性,包括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必然结果、 古建筑修缮制度的缺失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定位不当等.传统村落保护是大都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都市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发展特点,从传统村落保护宣传、 房屋租赁管理、 古建筑产权管理、 保护资金渠道管理、 特色文化挖掘和周边景点互联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白淑军  张雅迪  倪丽丽 《城市》2022,(10):25-33
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日渐衰败,保护治理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冀中南传统村落的特性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手段,针对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治理的现实困境,以及冀中南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分布、文化同质性高的特点,在片区式保护导向下,引出“更新—治理—振兴”的逻辑框架,以更新为初衷、治理为抓手、振兴为目的,提出相应的规划保护治理策略,以期打破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历史文化传承度低、区域组织管理混乱等壁垒,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带动整个片区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