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德里罗(DonDeLillo,1936—)是当代美国四大文豪之一,并且是后现代小说中的领军人物,而且他是叙事风格独特的多产作家。《坠落的人》在2007年一出版就在美国获得了好评。作品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为题材,历史背景恢弘,语言张力巨大,时空变化频繁。本文分析《坠落的人》中对艺术空间的使用,分析了小说描述的在双子塔倒塌后的现实的、毁灭性的物质空间。  相似文献   

2.
1980年,《诗刊》以"青春诗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江河作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却没有单纯沿着"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的朦胧诗特点进行创作,他的政治抒情诗具有激昂英勇的大我英雄主义精神,诗歌呈现出独树一格的"朦胧"。  相似文献   

3.
《觉醒》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伴随着女性渴望自由独立的呼声不断高涨,这部被称为"研究女性的经典小说"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也理所应当再一次成为讨论热点话题。本篇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系统地分析并且阐释肖邦及其作品女主人公爱德娜不甘屈服传统指向,大胆追求自我意识的性格特点,从而得以深刻体会及总结其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楠 《现代交际》2012,(1):88-89
《源氏物语》中"空蝉"形象的塑造,空蝉与光源氏偷情、爱恋的心理描写,都隐喻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趣。本文引用《源氏物语》文本相关段落的描写,分析其与《诗经》《唐诗》《庄子》《史记》等作品的底蕴,使读者领悟华夏文化和日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深刻性,是《源氏物语》创作的鲜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莞尔 《老人世界》2013,(7):14-16
“泥猴张”本名张希和,因专门从事泥猴创作享誉海内外。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泥猴”作品入选初中美术教科书,央视曾以“鬼才泥猴张”为题目播出他的专题片,一部35集电视连续剧《鬼才泥猴张传奇》也即将与大家见面。  相似文献   

6.
吴晓波简介生于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激荡三十年》(2007)《大败局2》(2007)等。其中《大败局》被译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相似文献   

7.
赵本山及其春晚团队在2009年推出《不差钱》之后,却未能在2010年的央视春晚再续《就差钱》。盘点近年来央视春晚的赵氏作品,从“卖拐三部曲”到“白云黑土系列”,我们可以发现“系列创作”是赵本山的一个基本策略。因此,年前就被媒体盯上的《就差钱》本应成为2010年央视春晚的一大看点,也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但是《就差钱》并没有上春晚,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广告插播肢解得惨不忍睹的节目——《捐助》。  相似文献   

8.
《浮士德》是著名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是歌德耗费了大半生创作出来的。《浮士德》的创作原型是德国的民间传说"约翰·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其创作背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甚至整个欧洲。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对现状充满了不满,因此一生都致力于改变,对社会充满了探索,不断探索着生命的价值以及对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本文主要对《浮士德》的创作背景、浮士德的人物形象作出研究,进而研究《浮士德》这本书如何体现浮士德的"追求",以更好地理解《浮士德》的中心思想以及歌德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王朔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本文从"我"这个叙述视角出发,展开论述,并且以作品《动物凶猛》为例,深入探究王朔作品中叙述技巧,揭示其耐人寻味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鸿沟不断被缩小,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学者相信人工智能在不远的将来将有自我意识。本文在假设人工智能未来拥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从概念与起源、必要性与可行性、判断与评价三个方面解释未来人工智能出现的终极主体——"人工天启"概念。  相似文献   

11.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剧中最常被搬演改编也是最受欢迎的喜剧之一,有不少人都还是透过《仲夏夜之梦》开始接触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独特,因此近些年有很多人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就针对《仲夏夜之梦》中的童话色彩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文化空间是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一场域中,出现了"媒体中心"与"去媒体中心"两种现代话语权表征。近几年,公共文化空间开始由"媒体中心"向"去媒体中心"演变。春晚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也不例外。本文拟从纵向角度梳理央视春晚35年的嬗变历史,分析其创作理念、节目选拔等演变的过程,并从横向角度研究春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根据现存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章鑫 《老年人》2014,(3):28-29
正杨子骅曾是北京京剧院演员,进入影视圈多年,一直不温不火。然而最近几年,人到中年的他却迸发了创作激情,接连在《我的兄弟叫顺溜》、《野火春风斗古城》、《新警事》、《刑警本色》等多部电视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还试着做了一回导演,导演的数字电影《疲惫不堪》,荣获了央视电影频道百合奖,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老戏骨"。  相似文献   

14.
谭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运用促成了谭盾在音乐创作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对"新音色"的运用与创新让人们耳目一新,喜爱有加,他把"新音色"与管弦乐配器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理念,《地图》就是他的"新音色"代表作之一,该文通过对他的作品实例《地图》的分析,论证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运用,他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思维与新的视角彰显着他创作观念的独特性与新颖性,从而得出谭盾创作的伟大之处就是能把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洋乐有机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使音乐创作之路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的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4月15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北京举行首映式,首映式上首度公布了部分精彩片段。从播放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来看,《舌尖2》借鉴了电影类型片的创作手法,有些桥段会让人联想到公路片,有些片段有武侠片的影子。当天的片花播放了上海"铲刀帮"运用"蓑衣刀法"实现"整鱼脱骨"的利落画而,让人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放,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6.
王娟 《现代交际》2015,(2):61+6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朱虹1981年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女性主义之后,我国女性作家的文本开始发生变化,女性意识在文本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的出现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女性写作"的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如雯雯系列,还有"三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然而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作家代表中的一员。文章试从"三恋"对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让孩子在玩中自由快乐地成长。"为了养育女儿,他们制定了一套快乐成长方案—●葛冰,儿童文学作家。发表数百万字童话作品,其中《小湖涂神》、《蓝皮鼠和大脸猫》等被改编成系列动画片。《小糊涂神》获1998年金童一等奖、金鹰奖。●葛竞,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儿童文学作家。9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长篇童话和短篇童话集等作品三十余本,近两年创作的《魔法学校》《猫眼小子包达达》等系列作品深受小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相似文献   

18.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对培根经典名篇《论读书》的三种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三种译文的异同之处。鼓励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断创作出优良译文,丰富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创作了与前期颇为不同的作品,尤其是散文集《烛虚》,其中沉淀着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存"与"生活","抽象"与"具象"等的思考。冯至更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十四行集》。其中灌注了他对生命、宇宙、存在等的冥想。对沈从文与冯至在西南联大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能够得到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有助于我们了解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风景》不仅是方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写实小说的奠基之作。这篇小说从"亡灵"的视角,勾勒了一幅河南棚户子一家贫苦人生活的"风景"。本文将在前人对这部作品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贫瘠、亲情的淡漠、心灵的变异和人性的扭曲以及看客的的叙述视角四个方面论述一下《风景》中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