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万紫薇 《现代妇女》2014,(12):270-270
林纾现象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翻译文学现象,其译作、翻译策略、翻译思想都被后世学者从各种理论角度进行了探讨。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新视角,本文旨在将林纾从事翻译的原因、策略、翻译内容、思想及后世影响多方面以生态翻译学选择适应、适者生存、译有所为等角度对林纾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基础上阐述《论语》三译本核心思想,证明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认知序链"(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展现出新的视角。本文以《论语》核心思想"仁"为中心,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仁"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和背景所进行的翻译研究。其所提倡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理解并阐释生态翻译学概念及方法论内涵的基础上,以"‘三维’转换"视角解读大学英语课文《最后一片叶子》的译文为例,最终得出与教学相关的参考和启示,更好地将生态翻译学融入大学英语课文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翻译研究近几年逐渐开始关注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性相关的问题成为翻译理论界探究的新课题。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以翻译选择适应论为基础,确立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为理论框架,解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其把生态理论的概念与翻译学结合起来,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展开研究。从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评价标准四个方面来具体阐释生态翻译学概念。选取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切入点,主要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三维"的转换说明生态翻译学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使用,最后对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作出概述。  相似文献   

6.
本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量进行调查问卷,并对VOA特别英语新闻与标准英语新闻同主题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指出1500个单词的词汇量即可达到翻译表达基本能力。为提高学生翻译过程中的表达能力,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可以加强释意学翻译理论及功能翻译理论对学翻译翻译实践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翻译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是意义和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7.
李甜 《现代妇女》2014,(9):255-255
中国英语是有中国特色,产生于中国本土的英语中国英语。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何使用恰当的中国英语,涉及到中国英语的英语翻译问题,而生态翻译学,基于翻译选择适应论探讨中国英语的英译,为中国英语的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依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之"选择"及"适应",以李白的酒诗为例,分析许渊冲先生选择翻译《李白诗选》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以及选择使用英文韵文进行翻译的理论原因,以期实现对许渊冲李白酒诗韵文英译的生态学解读。  相似文献   

9.
李侠 《职业》2015,(7):64
本文从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要点和诞生发展。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陕西景点翻译的现状。最后,以大唐芙蓉园为例笔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做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文体学理论框架出发,将文体学和应用翻译学两个学科深度结合,从而探究科技英语(EST)的文体特色。被动语态的翻译在科技英语文体翻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也是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因此,被动语态能否准确翻译尤为关键。论文示例化呈现科技英语文体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以期提示从事科技英语文体翻译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补充理论知识,掌握更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浮生六记》有诸多英译本,雪莉·布莱克的译本与其他译本相比在译文标题、译文内容和注释方法上的不同。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其进行探究,发现雪莉·布莱克译本对文章内容的大量删减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适应,即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同时指出,不仅翻译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行为,译者也对翻译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翻译现象的研究应该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方考量。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能够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从而实现"三赢"的结果。用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白睿文的To Live(即《活着》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作品中对熟语的英译,包括其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政治文献英译的主要内容,其翻译效果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国家形象来说十分重要。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政治文献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扬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大运河是一条包括了中国社会古代内容的最主要的发展史的运河,是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保障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转换原则,结合文本特点和具体的译例分析,通过理论证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客观存在及其生态价值,探索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色彩,探求大运河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基本策略,旨在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27处河道,58个申遗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以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原则(语言维、文化维、翻译维)为鉴赏标准来评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五个英译版本的得失。从新的切入点探索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从而缩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促进中英文化交流,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其发展迅速、影响深远。通过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发展分析可知,该理论虽然由萌芽到全面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仍然存在着应用研究缺乏创新、实证研究缺乏科学的统计分析等问题。因此,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生态翻译学中,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相关平台,促使生态翻译学理论不断完善,运用不断创新,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推进,中国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世界了解中国,外宣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吉图先导区的旅游外宣翻译为例,基于"外宣三贴近"原则和生态翻译学理论,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旅游外宣翻译,这将对促进吉林省长吉图先导区及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翻译理论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拓展,与此同时,翻译实践活动不断出现新的方向与热点。从古至今,人一直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人工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前提。那么机器翻译的出现是否挑战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相成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翻译层次观在人工及机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思考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以理翻译理论研究的意义以及其在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纽带。掌握标准的翻译批评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理性全面地分析译文,同时也能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从而使翻译实践活动走向成熟和完善。通过对翻译批评目的的解读以及对其三个主要方法进行举例对比和分析说明,总结出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侧重点,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启示,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