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美国传教士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开创了具有西方近代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教育;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推动和协助中国创建新学,并且直接参与改革新学教育。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教育活动以建立的教会学校最为典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教会学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教士对传统教育的审视,使人们加深了对封建教育弊端认识;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的实践,进而凸显了传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传教士对西方教育思想的介绍,为传统教育改革作好理论准备。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基督教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逐渐被在华传教士认同,一批高质量的教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始在神州大地涌现而来,由此学校教材的缺失开始成为创办学校者面临的一大问题,为了尽快摆脱这一棘手的局面,经过一些传教士商议相继成立了几个学校教材编译机构,如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广学会等。这些机构不但为教会学校提供了急需的教材,也为清政府所办的洋学堂提供了所需的教科书。客观地讲,此举对我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抹煞和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和出版书籍,是美国新教传教士在华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为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接触、比较与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成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手段,并加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但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有其两面性。除了正确评价西方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我们还要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民众对基督教普遍持冷漠态度,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不失为一条可以介入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并可借此将西方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传入中国,以此影响一代中国新人,而利于基督教在华传播。基于此目的,他们以西方近代教育理念为标准,就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管理等方面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并对西方教育模式在华的施行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开创了近代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农事为国家首务。至海通以降,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农学。通过其对泰西农政院、西方农器和农务化学的描述与介绍,士渐知农,并以比附的方式接纳了西法农学。在报刊舆论的宣导下,朝臣奏议亦别于重农仅知种植之利的旧制,开始畅言效法西方,探求审土宜、讲培壅之法,终仰动宸听,当局明确提出修农政,必先兴农学的主张。农学从无到有,被放置进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与实业学堂的农业学堂中,纳入学制。它的出现,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体现了时代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具体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对后来的教会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在客观上推动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象在美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此期间,美国来华传教士扮演了中国形象塑造者和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身份滑移".他们一方面试图将"先进"的西方文明与宗教推广到他们心目中落后的异教国家;而另一方面又必须不断地向国人介绍和解释他们所处的国度及其人民.他们的中国叙述通过教科书的普及,对于19世纪美国人的中国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析了美国学校中政治教育的演变阶段先后为:建国后、南北战争后、1 90 0年以后和2 0世纪60年代后,认为随着2 1世纪的到来,美国学校中的政治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尝试探析了这种划分对我国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代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溺婴现象的认识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溺婴现象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其进行大量的报道。传教士们普遍认为溺婴在中国各地广泛发生,他们还较为深入地调查了溺婴发生的原因、世人对溺婴的态度及溺婴导致的影响;怀有文化优越感的传教士们还站在西方文明本位的立场对溺婴现象进行强烈的批判,并极力鼓吹基督教信仰根治论,体现了其潜在的殖民主义与东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它的办学特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与训育相结合、学识渊博的师资队伍、自然优美的办学环境等方面对中国当代高校,仍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拉美的教育改革本意是想通过改革建立起一种合理、稳定而又有活力的教育秩序,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带来社会的和谐,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了整个社会的不安。拉美的教育改革在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教育平等与社会公平、经济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以及国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上,给我们带来了深思与启迪。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政治素养,培养合格的公民,推动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人本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多样性、灵活性的教育方法,渗透性、社会性的教育途径,政治性、阶级性的教育功能。分析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特点,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对创新与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学制经历了三次演变,每一次变革都将职业教育的地位得以加强,从而不断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考察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可为当前我国学制改革如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条件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学要通过朗读课文、观摩插图、逐层分析主旨让学生感受美 ;要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其掌握一些美学常识 ;要联系生活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要引导想象 ,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新式小学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新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提倡“开民智”,从洋务派局限于专门技术教育转向普通教育,尤以小学教育为基础,高度重视其价值和社会作用。“戊戌维新”期间,各地纷纷涌现了一些新式小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组织形式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封建私塾,体现了近代教育发展的特征,并为清末“新政”时期“新学制”的制定及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