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照出土的《缁衣》先秦简本与传世的《礼记.缁衣》经本,可以考释十五、十六两章的本义。《礼记》经本因合并第十四、十五章,又将第十四章引文移至第十六章,使论题遭到混淆。从简本来看,第十四章的论题与后两章有异,不宜混为一谈,而从第十五章起,《缁衣》的论述转向新的主题,亦即君民间的言行规律,君言和君行之间的关系。第十五、十六两章所论,皆在解释君子为何必须谨言慎行。《缁衣》作者认为,言、行都要有所节制,在政治上,过度的发言或行为都将造成负面的后果。君子知所节制,就能对民众产生教化作用,使民众不再欺诈诡谋。国君易知民心,国家就能远离动乱。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简和上博简中都有一篇<缁衣>,其内容与<礼记·缁衣>大致相当,但文字上有较大歧异.从这些歧异中可以大致看出战国到汉初儒家经典文本歧变的一般规律,这包括外在语言形式的改善、儒家思想的增强以及学术思想的转向.对这些文字歧异的研究不仅可以校勘<礼记>,而且对美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出土文献《性自命出》等以“诗、书、礼、乐”并言,《六德》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并言,不仅印证了《左传》等记载的可信性,亦印证了《书》经历了一个由以类相随向特指概念转化的历程,相关出土文献的写成时代恰处在这一转化的关键点上。《缁衣》等以篇名而不以类概念称说《书》,说明《书》篇命名现象在当时已经普遍存在。《书》概念的转化及《书》篇命名的普遍化在论证孔、孟编次过《书》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齐鲁学刊》2021,(1)
在出土版本《缁衣》第廿章孔子语录中,孔子所提的德,乃是礼制国家长久运行的基础。统治者公赐才符合德的行为,此乃使受赐者不会自己用所受,而是将其作为敬献分享给子孙、臣属以及祖先。通过这种互相敬献之行为,整合社会结构而使国家达致治理。至于统治者的私惠,其不像公赐那样含德,所以对于国家之事不起作用。不过,孔子所言并没有彻底否定私行的恩惠,只是表达这种方法不符合国家的管理。《缁衣》中私和公的关系并非如后期汉帝国对臣属要求忘私为公的那样,并非要求全面扫除人们私下、亲近的来往,这种要求根本不符合先秦儒家的内礼。先秦儒家反而强调,不能为了国家而放弃私家。所以《缁衣》第廿章的意思不在于否定人们的私交,而在于强调礼制德政。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上博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存在一定的文字差异,但在引《诗》释礼上是一致的.通过考察该篇的引诗内容、释礼方法和具体运作,以及引《诗》释礼的内外部条件,可以发现引《诗》释礼的诠释方法是先秦时代的特定产物,给后来的诠释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7.
<礼记>当中的<表记>和<缁衣>两篇共引<诗>42处,呈现出量大而广、反复引证以及喜引<风><雅>的引用特点.引<诗>过程中,方法多样,本义、喻义、断章取义,交织运用,为后世文学用典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邬红梅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48
《无名书》中透视出作者无名氏独特的生死观:生命的力量来自于生命的呼唤;时间是生命的最高象征;生命因死亡而有意义;超越生死界限,实现生命的大和谐。这种生死观体现了无名氏对人类最本真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彰显了无名氏顽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陈良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18-12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其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虽有无数的学者倾尽心力于它,却依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既要有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更需要有新材料的支持.与《诗经》相关的出土文献可以为其文本校释、文本流传、儒家《诗》说等问题的研究提供较多有说服力的新证,有助于推进《诗经》研究的不断开拓与深入. 相似文献
10.
11.
从《周易》和《日书》的比较看卦爻辞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本文通过对《周易》和《日书》用语的比较,重新考释了《周易》卦爻辞“利见大人”、“中行”、“子克家”、“亨”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中州学刊》2018,(9)
清华简《书》类文献是战国时期楚地《书》文本汇编。《书》在先秦时期流传过程中呈现出多种文本组合形态。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尹至》《尹诰》等三篇的编联是以类相合的类合型组合形态;清华简《傅说之命》上、中、下三篇是以人聚合的聚合型组合形态;清华简《金縢》是以事缀合的缀合型组合形态,来源于三篇原始《书》类文献的重新缀合拼接。以三为数是以上三种文本组合形态的共同特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文本组合的惯用之数。从类合聚合到缀合的文本组合方式揭示了先秦古文献编辑整理的演进过程和客观规律,即通过对文本的重新整合实现其内涵的融会贯通、主题的凝练深化和寓意的提炼升华,这是先秦立言与立德观念在文献编纂过程中的体现,也是编《书》以昭法式的《书》教实践。清华简《书》类文献的三种文本组合形态反映出楚地《书》的编选者具有明确的政教主旨意识,并对战国以降的文本编辑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周易》经整理者及诸家的考释,现大体可以通读,但尚有于字于义未安者,在各家释读基础上,对其中部分文字作出了新的释读。 相似文献
15.
《战国纵横家书》是保存书牍最多的先秦古籍。其书牍按功用可分为三类,其文学性各不相同:说谏书牍诡丽而不失质朴,陈情书牍宛曲而不失真率,简报书牍,简截而不失透辟。但就总体而言,朴实明达是其主要特征。这些书牍孕育了后世书牍的文学基素,我们理应重视。 相似文献
16.
《日书》是选择时日吉凶的数术书。其中的《葬日》是关于当时男、女遭丧后,丧主选择埋葬日期,达到避祸求吉目的的记述。通过考察两汉时期所见人员的葬日,发现汉代上至皇帝、皇后,下至诸侯王及其他一般人员,他们的丧葬时日一般都不符合先秦礼文献的记载,却符合《日书》的有关记述。这说明两汉社会在选择丧葬时日问题上,已深受巫觋之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封许之命》在文本结构、句式、用词及其所反映的赏赐制度等方面与一系列西周中晚期的文献有着较多的共通之处,由此可推断其文本应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变化。西周早期,在吕丁受封之初,应有原始的文字记录。西周中期以后,撰者参考册命文书的范式,在周初原始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文本的编撰和内容上的增改。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文本又得到了一定的增补。《封许之命》在西周时期便由许国人整编并保存,成为许国贵族子弟学习的教本,春秋以后流入楚地。《封许之命》文本中的年代特征,提示西周中期以后是一些文书档案向作为典籍的《书》类文献转化的节点,而且显示地方诸侯也进行了文献整编活动。 相似文献
18.
初唐孔颖达主持编撰的<毛诗正义>①具有集大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编撰征引了自汉魏以来以迄初唐的学术著作292种.<毛诗正义>引书彰显着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从取材看,以经史为主,无门户之见;从宗旨看,以服务政治为根本目的,即使是引用文学典籍,亦不违此,甚至不惜牺牲对诗的审美观照;从方法看,运用礼学、训诂和谶纬解释经义.所有这些,决定了<毛诗正义>文本的经学特征,这是现代<诗>学研究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孙犁《书衣文录》的精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庆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
孙犁在“文革”后期沉迷于装修藏书 ,这是他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 ,心态更加内倾和固守自我的本真性的显著表征 ,是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交织互动。而《书衣文录》的写作 ,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昭示了纯粹文化人在社会文化关系剧烈变动时与立身之本———文化切不断的血肉联系 ,以及孙犁对自我意识的固守和对理性精神的高扬 相似文献
20.
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缁衣》篇对于研究今传本《礼记·缁衣》有重要意义.由简本《缁衣》到今本《札记·缁衣》的文本变化,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观念变迁的背景下所进行的适应性调整,简本《缁衣》首章可以说是研究这个调整的很好的文本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