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亚洲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深受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亚太地区正形成以美日同盟为战略核心,以科技、经济、军事安全等要素为内涵的多级梯次结构。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和亚洲战略方针要求美国有效地维系并强化这一结构,而中国的发展将在最大程度上冲击当前的亚洲战略结构,使亚洲格局的未来成为中美两国矛盾的根源所在。因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很可能会迫使美国亚洲战略相应收缩,所以中美关系的未来将可能溶入全球战略格局从"一霸"到"多级"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魏斐德(Frederic Jr.Wakeman,又译韦克曼),1937年10月12日生于美国.国际著名中国史专家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专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会员,全美学者联合会会长.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3.
一些观察家错误地认为,中国 人民币(RMB)对美元汇率的大幅 度上升将会使美国制造业的活动和 就业明显增长。我认为还没有令人 信服的证据可以支持这样的结论。 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一体化 进程的加快,已经对亚洲和其他地 区贸易及亚洲内部的贸易产生显著 影响。美国从亚洲(不包括中国)的 进口,在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 高速增长后,自2000年开始已经趋 于平稳。这是由于最先在亚洲进行 生产的最后环节再出口到美国和其 他国家,而今这种生产正在向中国 集中。结果,因为国家的出口额是 主要以总量为基础而非附加值来计 算,美国不断扩大的同中国双边贸 易的赤字、总额,已经很大程度上 替代了和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亚洲 经济体的更大的贸易赤字。如果用 附加值来衡量贸易,我们同中国的 双边贸易赤字应该大大减少,而同 亚洲其他出口国的贸易赤字将大大 增加。  相似文献   

4.
裴敏欣  张博 《中华魂》2012,(8):56-57
随着中国逐渐赶超世界各经济强国,外界对中国的想象和恐惧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许多美国人担心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21世纪的超级大国。但若要真正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就应该重新思考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个误解。一是中国的崛起蚕食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诚然,中国在亚洲的力量日益增强,但中国在亚洲的崛起非但  相似文献   

5.
美国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新中国废除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梦想的铁托模式在中国落空,美国走向对华遏制。战后美国实施对印支非干涉政策,即既不帮助法国亦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但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以及法国在美国东西方冷战中的重要性致使美国转向对法国印支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将南韩、台湾、日本纳入美国的太平洋反共体系,将亚洲提高到和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东亚冷战思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对印支事务的介入以及东亚反共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美国东亚全面冷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经济体,然而,二战摧残下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一片萧条之中,为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美国在全球推行经济多边主义,同时,又恰逢冷战的国际背景。腐败无能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亚洲大陆的垮台,自然使得美国不得不抛弃中国而在对亚洲战略的重心方面另选盟友。而日本在世界贸易的恢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冷战中尤其在亚太地区冷战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美国不得不在亚洲扶植一个重要的太平洋盟友,将对亚太经济政策的重心由中国转向日本。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总的战略目标是,企图独占中国,使之成为它的附属国。美国把控制中国作为它支配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总目标,美国在战后至1947年初,实行了以马歇尔调处为基本内容的,援蒋内战与政治解决的双重政策,以期达到扶蒋溶共的目的。1947年初马歇尔调处失败后,它又转为全力援蒋内战的政策。1948年秋,中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入了战略决战。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胜利结束,国民党赖以维护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消灭,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中美关系的主体将从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的关系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与美国的关系,这时,中美双方的政策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系如何?本文拟就此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迁就与支配是美国对以政策中的常见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美以关系的实质和美国对以政策的规律,就需要对迁就与支配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具体来讲,这种迁就与支配现象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战略合作问题和援助问题。导致这种迁就与支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美以在国家实力上的极其悬殊;两国特殊关系模式与国家利益导向的基本趋同;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良性互动。透过现象,不难发现一些规律:美国对以色列的迁就与支配行为有其最后底线;迁就与支配往往相互交织;以色列的国家实力是影响美国对其迁就与支配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迁就与支配仍将是美国对以政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亚洲的崛起是当代的经济大事。要是亚洲最近数十年来的增长能继续下去,亚洲将结束欧洲以及随后美国对全球两个世纪的控制。中国主导的亚洲是全球经济的未来。这种未来似乎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商携手做大做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菊 《华人时刊》2004,(10):6-9
海外华商的崛起成为世人关注的一大热点。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华人正透过充满活力而紧密的商业合作,取代正在亚洲及世界经济中处于滑落趋势的日本,华商网络将在亚洲占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凭借自身在东亚、东南亚、中亚等亚洲部分地区的强大实力与明显优势,通过军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非军事手段,逐渐与异域政权形成宗主—藩属关系,从而在亚洲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国际秩序,可称之为"中华亚洲秩序"。中华亚洲秩序与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秉持"无限扩张主义",尽力构建疆域尽可能广阔的区域国际秩序,甚至全球国际秩序不同,是秉持"有限扩张主义",在亚洲地区建立的"有限"的区域国际秩序。对于古代亚洲国际秩序的理解,不应简单地从在西欧历史经验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国际秩序及相关理论视角出发,而应回到古代中国与亚洲地区传统的区域国际秩序的历史实际,构建具有中国乃至亚洲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以揭示古代亚洲区域国际秩序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2.
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战争结束后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美国的亚洲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 1954年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 542 9/2号文件是新的亚洲政策的纲领。与杜鲁门政府的亚洲政策相比 ,艾氏政府的新政策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 ,在美国亚洲遏制战略中中国已被看成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在实践方面 ,新政策也体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如美国提出了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及“亚洲自由国家经济集团”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在汉语出版物中,又译为史华兹、史华茨、施瓦茨等),国际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之一。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兼费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历史协会会员,亚洲研究会会员。《中国季刊》和《哈佛亚洲研究会杂志》编委。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2)、《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54)、《毛泽东主义的“传说”的传说》(1960)、《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64)、《共产主义与中国:变动中的思想意识》(1968)、《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统现实主义学派的视角对奥巴马政府的亚洲政策展开过程模式分析,从而明晰地看出,一方面冷战后美国亚洲政策的调整具有阶段性、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奥巴马政府的亚洲政策增添了多边主义、巧实力等新概念。但是,不管美国的亚洲政策怎样调整,其内容如何创新,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权力与利益始终是美国亚洲政策的核心内核。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奥巴马政府的亚洲政策没有放弃防范中国的内容,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并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制定相应的政策,这对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在中美结盟之后,美国政府通过史迪威企图控制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军队指挥权,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美国当时的军事战略目标,迅速战胜日本,而美国尽可能地少付代价;另一方面是着眼于符合美国利益的战后世界格局,控制中国军队,将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反苏前沿阵地;再一方面是企图通过控制中国军队指挥权,进而在战后将中国军队变成美国得心应手的雇佣军,将中国变成美国的政治附庸和经济殖民地。  相似文献   

16.
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且涵盖不同经济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断降低,经济扩张周期明显延长,使美国经济步入了西方学者所谓的“新经济”时期。对于这种战后美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现象,笔者认为不应排除经济周期的诱发因素,但更为根本的因素应归于克林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80年代美国进行的以高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为发展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但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新经济”的增长将逐步趋向缓慢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亚洲战略构想,二战结束初期便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美苏全球冷战政策的全面展开,及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逐步取得胜利,迫使美国逐渐调整其亚洲冷战政策。1948年10月正式确立日本取代中国成为其在亚洲的战略伙伴,来抗衡苏联及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本文通过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形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受意识形态因素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2012,(8):1-F0002
中纪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控股美国综合能源系统公司(SES),该公司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交易代码SYMX,总部位于美国休斯顿洲,亚洲总部位于中国上海。  相似文献   

19.
沙特阿拉伯面临三大威胁:美国与宿敌伊朗和解、美国和里海地区加入对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以及周边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和高失业率带来的政治动荡。美国中东政策变化的推动力来自其重返亚洲的战略以及中国对此的应对。美国力推TPP,而中国则力推地区综合经济伙伴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沙特阿拉伯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虽然它将极大地改善伊朗作为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的地缘政治地位,但如果沙特阿拉伯在安曼与伊朗之间的霍尔姆茨海峡建海底隧道,在也门建通往吉布提的红海大桥,阿拉伯半岛则将变成连接亚洲与非洲的陆上通道。这样一来,沙特阿拉伯可以一石三鸟,与伊朗和解,推动自身经济结构多样化,并为周边国家提供经济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20.
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教授亚胡达(M.Yahuda)在英国《中国季刊》1999年9月号上撰文指出,对中国来说,与美国的关系无疑是核心关系。作为唯一幸存的超级大国,美国是一个在世界和亚太地区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大国。不像前苏联,美国在中国所界定的“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都很出色。虽然相对大多数其他国家,中国经济和军事综合能力估计将会显著增长,但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断定,到下个世纪第20年,美国在该地区将继续保持其“军事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