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农民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贫困的根源是源于农村和城乡之间内在的经济基础差异,还是源于凌驾于农村和城乡物质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该文主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出路在于———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贫困的定义、类型、根源、实质和缓贫战略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我区24个贫困县的人口经济状况,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说明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3.
论贫穷和生态恶化的逻辑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度消费的生态影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而贫穷带来的消费不足同样会产生严重的生态影响,这个问题却未引起足够地认识。在这种意义上,贫穷也是另一种"污染"。在贫困和生态恶化的逻辑循环中,贫困是生态恶化的根源,消费不足是由贫困引起的,生态恶化是后果。文章分析了贫困地区生态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走出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话题之一,马克思认为解决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探索国家贫困治理之道,从实行"耕者有其田"到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虽消除了贫困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但并没有解决现存的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现阶段贫困问题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不发达,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消灭贫困的有效之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剩余的贫困群众已经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摆脱贫困,而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扶贫大格局,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则是消灭剩余贫困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国家贫困治理之道,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知识贫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知识资源是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其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如今,知识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鸿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大量的人口处于知识贫困状态,而且知识贫困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针对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从知识贫困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提出解决知识贫困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健康权是指公民获得卫生保健和健康条件的权利.当前我国健康权无论是应有权利、法定权利还是现实权利都普遍处于一种权利贫困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的真正根源就是关涉健康权的制度贫困.为消除健康权的贫困,就必须安排有效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2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侧重于对财、物的投入, 致使各级财政总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而贫困地区却感杯水车薪、于事 无补。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就在于当前众多贫困地区发展的首要障碍不是 财物的匮乏,而是有效扶贫制度的缺失,这一点在环首都地带表现尤为突 出。本文以该地区的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期另辟扶贫开发蹊径。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各国都致力于反贫困的研究。选择山西娄烦、五台、临县、河曲、方山等五个特贫困县农村的2000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走访面谈的调查方式,并从社会心理因素分析特贫困农村地区的社会心理特征以及成因,旨在从中找出扶贫转困的施治良方。调查分析发现,特贫困地区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易安”心理,农民安于现状,淡漠商品经济,不思进取;在教育上存在有“跳农门”、弃学经商、“读书无用”等向钱看的功利思想。而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的文化贫困是造成特贫困地区各种消极落后心态的根源。因此,“文化扶贫”是改变落后现状的前提和手段,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促进特贫困地区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来实现社会意识的发展;在与发达地区的联结互动中实现文化双向交流;通过对农民再社会化,改变其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农业大国,消灭贫困是中国历代领导人追求的目标。在灭穷的路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成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消灭占农村人口11%的贫困人口,使贫困地区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关键是对曾取得成效的现行农地制度进行更切实际的变革,贫困地区的特殊环境决定了该地区应采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10.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不仅是我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焦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多维贫困的准确测度是有效攻克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环节。基于秦巴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区1325份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运用A F指数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法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深度贫困地区存在明显的交叉性与多维性贫困,致贫原因亦复杂多样。依据测算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度贫困地区的反贫困路径: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深度贫困区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提升深度贫困区人力资本水平;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健康网络,强化深度贫困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做到社保兜底;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拓宽深度贫困区农村居民收入渠道;重视深度贫困地区综合发展,有计划地推进深度贫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精神贫困既是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和人文表现,又是物质贫困产生的深层根源和主要因素.所以,精神贫困是一种比物质贫困更隐蔽更可怕的社会现象.片面重视物质脱贫的思维和实践,难以造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精神和内在张力,必然影响脱贫成效的巩固与提高.只有高度关注精神脱贫,才能真正找到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脱贫的根本出路和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发展中大国,后2020中国仍然存在贫困问题。考虑到世界各国经验和扶贫成效,结合中国国情,应根据人的基本需求变化来确定新的贫困标准,这既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通常做法,又能够体现中国扶贫成效。扶持对象更加关注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解决难啃的硬骨头。扶贫战略应推动反贫困走向城乡一体,因为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低保和扶贫两项制度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能够为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贫困问题奠定基础。后2020贫困问题的政策取向可以是区域政策解决制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外部约束,开发式扶贫政策提升一般贫困人口向上流动的能力,精准滴灌式扶贫政策解除特殊困难贫困人口的特殊困境,城乡一体化扶贫体系解决扶贫的“真空地带”。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侗族贫困地区的经验调查为基础,从家庭视角出发,以家庭再生产模式为分析框架,家庭理性规划能力,家庭积累能力,家庭发展能力以及家庭发展意识作为分析维度,阐释当地结构性贫困性质的发生机制。分析当地反贫困路径低效根源,解释当地贫困地位与扶贫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而引入市场机制视角,调整扶贫思路,贴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内在发生机制,为精准扶贫政策实践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贫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贫困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环境。贫困可以以经济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指标加以反映,但是一定与环境背景有关,而环境制约下的贫困至少有分散经济、封闭经济、脆弱经济和传统经济四种形态。本文认为,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由此推及贫困地区贫困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与贫困的四种互动变化方向。最后,针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相对贫困人口有增加的趋势,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地区发展差距、个人及家庭情况、失业等。解决贫困应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扶贫解困工作,防止工作流于形式;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制,使其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使失地农民获得真正的保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其封闭落后的状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教育,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从河南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人口所占比重两方面看,河南是贫困人口大省。因此,正确认识河南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特征,提出脱贫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实事求是地整合扶贫资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制度改革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倾斜,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帮助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实现生态保护、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描述了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并从现实与理论上分析了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源 ,指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贫困地区县域经济是其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农村"知识贫困"与教育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知识贫困"是农村经济贫困的重要根源,要改变农村"知识贫困"的面貌,必须从农村义务教育抓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应该采取"中央统筹、分级管理、以国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县为主"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9.
农村"知识贫困"与教育资源配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农村“知识贫困”是农村经济贫困的重要根源,要改变农村“知识贫困”的面貌,必须从农村义务教育抓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应该采取“中央统筹、分级管理、以国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县为主”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农村儿童福利需求出发,以四川、贵州和宁夏的三个国家级贫困县6个村所获取的访谈和问卷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福利的现状和需求.家庭贫困对于儿童福利状况的影响在研究样本中突出地反映出来,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家庭、社区、政策等条件综合造成了贫困地区儿童福利需求多方面得不到满足.研究的结论是: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社区组织、学校和政府供给能力不足和制度安排缺陷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福利的满足程度.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福利是长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突破口,应对贫困儿童群体进行综合性保护并建立相关的贫困地区儿童福利监测信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