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能源对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呈逐步减少趋势.通过对建国以来(1953~2008年)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运用能源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发现我国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呈先倒U型后正U型(N型),说明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能源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了安徽省近十年(1997-2006)“经济、环境与能源”的相关数据,并构建安徽省经济、环境与能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系统层次结构评价模型,根据AHP评价结果计算各系统间的协调度,对安徽省历年的经济、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省肩负着缓解全国能源瓶颈和平衡全省用能的双重压力,能否抓住未来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宏伟目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能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充分供给。因此.分析当前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未来一个时期的能源需求和供给,为"十一五"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确定符合省情的能源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秀云 《上海统计》1999,(11):24-26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自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由此产生的环境统计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建立独立的环境统计学,不仅有利于统计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完善,而且对于环境管理和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环境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尚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就环境统计学的目标、研究对象、特点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框架,基于静态能源效率和动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两种方法来测度和衡量工业能源效率,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法实证检验异质型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效应尚不显著,但却通过制约绿色技术创新而对能源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和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及工业能源效率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工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要比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大.  相似文献   

6.
杨克文 《浙江统计》2005,(12):20-21
2004年,慈溪市实现生产总值295.67亿元,增速达15.3%,合人均生产总值3544美元,慈溪经济以不争的实力列"全国百强县市"第16位.然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日益凸显我市以水、电为主的能源等资源短缺性矛盾,同时外延、粗放型扩大再生产方式加剧了这一矛盾,并蚕食毁损着慈溪自然生态环境.由此,如何使经济的增长消耗能源等资源最少?以及对生态、环境等破坏最小?这个问题已成为我市经济迈向成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至关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快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已成为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鲜明特色。在生态文明约束下基于强可持续理念中环境福利非减性的发展诉求,构建MEBM-Luenberger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研究框架,引入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从总体增长、要素投入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ETFP)增长等三个维度对中国八大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动力差异进行识别,进而运用方差分解揭示其动力差异的结构来源,助推中国八大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研究发现:2001—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26%,要素投入是其主要动因,呈现以“环境建设—物质资本—清洁能源—非清洁能源—人力资本”贡献度依次递减,但以中性技术进步驱动的ETFP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八大区域经济增速呈现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度递减趋势,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非清洁能源等要素投入是其主要动力,而ETF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且在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较大,在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较小。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动力差异的结构分解中,以环境建设为主的要素投入差异和以效率变动为主的ETFP增长差异是主要成因。沿海地区以环境建设要素投入差异为主,而内陆地区对E...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资源,是国家战略性公共产品,是国家经济的生命线.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的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经济、环境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的.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经济是环境的主导.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能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与环境不协调的经济发展,将导致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环境规制、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2003-2015年中国27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和能源效率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创新补偿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结果显示:境规制促进了重度污染产业的集聚,不利于中度污染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对轻度污染产业的影响不显著.当不考虑产业集聚效应时,环境规制降低了重度污染产业的能源效率,促进了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当加入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的交互项后,重度污染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抵消了环境规制带来的负效应;中度污染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阻碍了环境规制创新补偿效应的发挥,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提升;轻度污染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未能显著地提升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能源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分析工业经济与工业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对认识我国能源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目的,文章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和冲击响应方法对我国1979~2006年的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动态冲击响应模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存在着工业经济与工业煤炭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这是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构成所导致的,而结构的调整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同样,冲击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审计是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运用环境审计的监督职能,对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和有效利用资源,都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环境审计的含义进行阐述,而后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娟 《浙江统计》2009,(2):12-14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与建设,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人口众多但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面,隘着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拳文从资源、环境和投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省资源环境状况,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各种代价,引导人们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长远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其中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约占70%。而煤炭生产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在全世界都倡导低炭生活的今天,环境成本的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已经意识到,实施环境成本管理,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1978年至2008年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总量估算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简约式经济--环境回归模型,分析经济结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对碳排放演化的影响.得出结论:中国碳排放演化具有的阶段性特征,碳排放的需求和供给特征与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中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推动了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改变并不明显,但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的改变对碳排放变化的改变有显著性作用.最后,从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几个方面提出了减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复合DEA的方法评价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以找出重要投入要素,诊断投入产出绩效并提出改进措施。文章以河南省1990~2007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河南省资源环境的重要投入要素是物质资本和能源,从业人员数利用率低,资源环境投入对社会系统绩效贡献不足。  相似文献   

16.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及其变动指标作为政策绩效评价工具,来揭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变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文章基于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量及其变动的核算研究与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环境经济政策对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流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73%、1.21%、4.23%、0.09%和0.7%,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实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李科 《统计与决策》2013,(3):126-129
文章构建了一个旨在说明经济结构影响资本、劳动力、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阈值面板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说明,以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方向的经济结构调整,是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强依赖,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西部地域广阔,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及其协调性的区域差异显著。文章立足于在总结和结合实际的前提下所构建的针对西部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我国西部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以及三者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四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且各城市群均属于科技滞后型;(2)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从流域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3)各地级市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少数地区发生跃迁现象,跃迁路径存在差异,且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能源的不可再生和相对紧缺、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使能源问题成为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