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莫华 《职业》2010,(30)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艰难的实践探索,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如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建立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双证书"制度的全面建设;实施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职业教育招生的渠道,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通道等.但对职业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讨,不断完善,使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发展.根据这一发展的需要,职教教师的职业素质必须要提升.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等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国家制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办公斤、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对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各类职业院校,要规范办学方向和培养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院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国家各部委达成共识,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文件,以解决大中专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洁盈  韩杰博 《职业》2016,(2):144-145
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与创新驱动的时代,对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以真实的工作实践应用为蓝本,积极探索个性化的"三创"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贾红霞  宋婷 《职业》2017,(3):70-71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已与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机制是大势所趋,本文将引入协同理论对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关于如何处理好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突出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原则,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观点;在教学实施方面还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尚不成熟,缺乏应用性强的配套专业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教材;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学生获取"双证书"、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产学研相结合"为企业服务以及提高与革新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从制度上、政策上明确了实行双证书制度的方向,并为职业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提供了政策保障.笔者所在学校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有高、中、初职业资格鉴定发证资格.近年来,学校贴近市场抓专业建设,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资源优势,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双证融通课程结构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张良智 《职业》2016,(33):70-71
本文分享了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成果.该项目以深度校企合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三位一体"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重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施"案例贯通"式课程改革,创新"7S"实训教学管理模式,建设"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创新了"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值得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9.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如何有效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林 《职业》2011,(24):110-111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朱阳 《职业》2017,(13):47-48
随着现代建筑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楼宇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十分深远.依托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笔者学校智能楼宇专业在近五年实施课程改革、全国技能大赛和企业对接三位一体融合,成效突出.本文结合当下现代学徒制,阐述了如何以"SWOT"竞争策略开发模式,在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有效提升中职生的社会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陈建国 《职业》2007,(9):27-28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毕业生具有"双证书"甚至"多证书".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紧缺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刘富 《职业》2017,(25)
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创新为突破,确立了校系二级、条块结合的"322"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3.
张丽娟 《职业》2017,(16):43-44
自1991年起,国务院和教育部陆续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规定中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新思路,并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鼓励职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学校为贯彻文件精神,开展了"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改革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4.
孟繁民 《职业》2016,(36):52-53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针对目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中高职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推进中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达到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的技术性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今年召开的"两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技术院校要把握机遇,创新专业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是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本文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完善相关机制,走融合发展、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杨靖  俞雪丽 《职业》2016,(6):52-53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急需大量平面设计、广告会展、影视制作、网络维护等技能型人才.本文介绍了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通过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创新"双定双联、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万亮斌  沈柏民  周彦兵 《职业》2017,(15):24-26
本文以合作创新理念统领校企合作,系统分析与研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的功能定位、合作平台、共同要素和内涵特征,从校企合作创新体功能定位框架设计、合作平台框架设计、构建措施创新设计、校企合作路径设计、合作运行机制设计等5个方面探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模式.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基于学校内涵发展与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合作主体选择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等创新实践来构建校企合作创新体,即实施名企驻校、项目管理、企师引领,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助推了校企共生共长;探索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发展路径,即开展从育人联盟、研发联盟到文化联盟三个合作层次的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从单向变成多向、从浅层迈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行轨道走向螺旋上升,形成了"三层次合作?双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文化共融.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引发了教学组织方式、育人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增加了教学选择性,构建了"四段四步、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五多"教学体系和"六双"育人机制,使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对专业认同度显著提升,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唐昌松  黎少辉  娄天祥 《职业》2016,(29):24-25
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本文阐述了导师制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立足"五个重视",即:重视创新氛围营造、重视创新机制建设、重视创新方法训练、重视创新实践锻炼及重视创新合力形成.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拓展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为今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