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在史学界已經引起了爭論。我们認为,我國歷代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諸形式在其發展中是有矛盾、有斗爭,也有变化的。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把每个朝代的具体情况了解清楚,这样才有可能正確地判明那貫穿在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導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本文选擇汉代作为討論的題目,这是因为作者同意中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在战国末以至秦汉之际,秦汉的制度为中世紀社会奠定了基礎。同时,我們所看到的讨论中國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文章,同样也都認为汉代是封建社会。如果汉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题能够得到正確的解决,对于中國  相似文献   

2.
略述元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特征司俊元代是中国西北近代少数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因此,弄清元代酉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其特征,不仅对于深刻揭示中国西北近代少数民族形成的经济根源,而且对于深刻揭示中国百北少数民族社会阶...  相似文献   

3.
西汉是中国传统经济制度的形成时期.自战国起,传统经济制度的基本要素开始孕育.至西汉中期,各种经济转型相继完成,包括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为特征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以"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为内容的租佃制成为最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以"上林三官钱"为法币的五铢钱开始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货币形制;盐铁官营、酒榷、均输以及平准等成为最主要的工商经营方式.西汉经济转型之完成,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制度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4.
西汉在中国经济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战国起,传统经济制度的基本要素开始孕育.至西汉中期,以各种经济转型为标志,传统经济制度正式确立.西汉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为: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以"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为内容的租佃制成为最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以"上林三官钱"为法币的五铼钱开始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货币形制;盐铁官营、酒榷、均输以及平准等成为最主要的工商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5.
著名经济史学家李埏教授自五十年代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大讨论中首创“多种形态并存说”以来,一直在土地制度研究领域求索不止。他考察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土地所有形态之间矛盾运动的丰富内涵,探究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貌、特征及历史渊源。从理论上首次明确了土地国有制的概念和体系,并将它置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尤其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深刻揭示了土地国有制的周期性运动规律与历史演进趋势,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看法认为,汉代婚姻关系形成时不受等级约束。早在十六世纪,茅坤就提出“汉代婚姻无法度”,说这是“古今来所无之事”。今人台湾学者陈虹先生也认为,婚嫁时讲究门当户对,不是汉代的常态。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是难以苟同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汉封建专制政权与家族宗法组织息息相关。因此,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等级、尊卑、亲疏划分在汉代是广泛存在的,从而在婚姻关系上必然要不可避免地打上封建等级性的印记。汉代婚姻缔结时的等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婚家双方经济地位相近。《汉书·赵广汉传》载,西汉颖川地区的富户大姓“相与为婚姻”。东汉时,“富贵之男娶得富贵  相似文献   

7.
<正> 在五十年代,史学界曾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虽然没有取得最后完全统一的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有三种,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在一个时期内笔者也株守此论。但近几年较广泛地接触了宋元明清时期土地占有关系方面的资料后,觉得按三种形式的划分显得粗了一点,史实与结论有悖,应该再加一种形式,即  相似文献   

8.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所有制从它诞生时起,就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要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形成一整套的土地改革思想。毫不例外,中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9.
明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特征述论司俊通过对明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特征的探讨,既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形成的条件,揭示中国明代以来西北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也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缓慢的历史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经济结构中,土地制度居于决定性地位。历代田制及其相关政策理论是漫长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其演变亦是这一社会形态内在经济因素渐变的表现。对此作一纵向比较分析,对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在生产关系领域的相应反映,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近来,史学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已深入到经济结构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无疑将有助于正确地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一般地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生产在一切社会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的社会形式即以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关系,则在一切社会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因而对前资本主义社会说来,研究社会的经济结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应该而且必须首先研究土地所有制结构。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本身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自耕农的小块土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古代泰国的“萨迪纳制”是一个多层面多功能的复合体,它即包含着所有制关系,也包含着政治隶属关系,是一种将土地控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人力控制(等级隶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农奴制体系。土地和人力,是古代农业社会赖以生存的两大资源,二者的结合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在农奴制时代的泰国,这两项资源的结合是通过封建国家对土地和人力的控制来实现的。土地控制,表现为封建的土地国有权;人力控制,表现为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对土地和人力实行双重控制,这正是“萨迪纳制”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田赋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田赋制度的变革刘秋霞马克思指出:“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态。”①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决定了传统的田赋制度是“业户完粮,佃户交租”、“粮从租出”。历代封建法典及社会观念都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关系。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14.
侯外庐先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中的卓越贡献杨生民侯外庐先生是中国老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之一,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现仅就侯先生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谈一些意见、体会,谨以纪念。我学习侯先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上的理论,是从1...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先秦时期基本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封建领主制。唐代中期均田制崩溃后,实行封建地主私人土地所有制。自汉至唐代中期的八、九百年之间,乃是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土地在名义上的国家所有与实际上的私人占有的结合与交叉。而这种结合与交叉又是通过汉唐间田制的一系列制度变化和规范化的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东汉豪强地主,史书往往称之为“大姓”、“著姓”和“名族”,因此在史学界也叫做大族豪强地主。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早在西汉后期即有很大发展。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对东汉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且与后来门阀士族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因此,探讨一下豪强地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了解东汉以及魏晋时期的历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正> 西汉初年是中国古代史上曲折多难和历经巨变的时代,封建地主制刚刚确立(笔者此采西周封建说),人们如何使它生存下去并完善起来;新兴汉朝政权如何重建自己的统治秩序;怎样改变当时的残破局面;以及如何对付这突如其来的国家学说的空缺等等。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封建农业经济中,土地所有制是决定性的因素,它不仅是决定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物质基础,以及地租产物的根据,同时又是决定农民经济地位及分配形式的关键。同光年间,清政府在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下令恢复传统的地丁漕粮征收,竭力重建封建  相似文献   

19.
三、井田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井田制是历史事物,毋庸置疑,它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大体上说,中国的井田制度是从夏初开始的。以后经过夏、商二代以至西周这一段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达到充分发展。进入春秋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的、经济的各种原因,井田制由全盛而走向瓦解。这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萌芽,并逐渐成长起来。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出现了全面崩溃之势。相对的,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则日益取得统治的地位。至秦统一中国以后,井田制遂完全为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代替。总的说,井田制是和中国奴隶社会相终始的。  相似文献   

20.
清代实物定额租制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封建地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实现,是封建社会剩余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清代地租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的认识。本文将着重考察实物定额租制在清代的传布及其呈现出的诸种形态。一实物定额租制,是从实物分成租制发展来的,分成租制在早期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愈到后来,它压抑佃农生产积极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