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吴中曲唱论略周秦吴人善沤。吴地向有曼声清歌、抒发情怀的风气,分别见于先秦典籍《楚辞·招魂》与《国策·秦策》的“吴”、“吴吟”等语汇,证明了这种风气由来之久远。汉代以降,历有中央政府到吴地采风以及征选歌儿的记载。而随着乐府歌诗风靡南北,涌现出了以妙歌吴...  相似文献   

2.
以文柔著称的吴地文化其核心是和合,而和合文化成为吴地文化的核心则是经历了千年演变,容汇百川,和合多元而最终合成的。众多水系汇集而成的太湖之自然环境,养成了太湖古吴文化容纳众流的开放胸襟;始于泰伯肩荷着多元文化的历代移民顺流而来,在带来原居地文化的同时,亦明敏地接纳吴地文化,在双方的多次文化互动中,吴文化最终从"被发文身"、"轻锐难安"的"尚武"转向"文字之胜,甲于天下"之"崇文"。这一弃武转文、由刚转柔的历史进程在宋王朝"右文轻武"之国家意识的推行下得以进一步发展。滨海之交通使道、佛宗教在吴地民众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信仰,"因缘和合"、"阴阳和合"的思想挟宗教之力深入民间。自然环境、多元移民、国家意识、宗教润泽,正是这些因素的因缘和合、多元辐辏促成了吴文化的千年演进,和合而成崇文、柔慧之特性。  相似文献   

3.
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向以士风清嘉、人文荟萃而名冠全国。明归有光说:“吴为人材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吴地人物“少好学;博学善属文;笃学业,博涉群书”等类似记载不绝于史书,文人在吴文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对吴地文人的研究,多侧重于士大夫、官缙阶层,对在野文人则极少予以关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明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苏州在野文人风气的演变作一番大致的透视。  相似文献   

4.
吴文化孕育下的吴地俗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本文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论述吴地俗文学与当地稻作文化、民间信仰及民情风俗诸要素之关系。揭示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对于吴地俗文学兴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进而深入文学内部探讨吴地俗文学的审美意涵和地域个性。  相似文献   

5.
清代吴地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日趋富庶,为吴地旅游的勃兴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仅达官贵人逢节遨游;而且寻常百姓也结伴游赏;故游风日盛一日。旅游消费随之剧增,刺激了吴地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服务业、商业、副业、手工业向纵深发展,从而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使社会上的闲散劳力有了谋生之途,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但豪族富商旅游的奢华消费助长了吴地的奢侈之风,故清代官吏屡禁冶游,然适得其反;或以为应提倡豪华旅游,以利小民谋生。但均忽视了群众性旅游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旅游消费和旅游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博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从经济和法理的角度考察,博戏与赌博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博戏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博戏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勾勒出了我国古代休闲精神萌芽和发展的轨迹。中国当代百姓的休闲思想受西方休闲理论的影响,但其核心休闲精神根植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7.
从尚武到尚文——吴地民风嬗变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以前,吴人的剽悍好斗足以引人注目,而后的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也发人深思。这一转变大致以六朝隋唐为界。吴地民风是怎样演变的?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吴地尚武的民风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轻死易发”、“好相攻击”便已成为吴地民风的特色。吴人的尚武好勇风气可由下面两端见之: (1)好剑轻死。《考工记》谓;“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  相似文献   

8.
巴蜀休闲好赌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蜀好游嗜赌,自古风尚相沿。早在《隋书》就记载蜀中士人悠闲聚会喜欢意钱等博戏。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大量南北移民入四川,各种博戏入巴蜀,赌戏更是南北兼融。在巴蜀地区来看,清代赌风最盛,当为成都平原一带。古今巴蜀地区赌风尤盛,但经济意义上豪赌大博并不明显,民间博戏的休闲娱乐功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徽人与近四百年间吴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人与近四百年间吴地文化严迪昌本文旨在讨论近四百年间寄籍吴地之徽州人氏的文化投入与建树。明清时期徽人对东南文化的演进和胚变,曾起过深巨作用,其影响遍及江浙地域,以富庶繁华冠称天下的苏州府属各州县自亦概莫能外。笔者以为近世吴地文化的架构基石为仕与商的深...  相似文献   

10.
赌博之害,在祸国败家,蠹政害民。因此,历代统治者大都禁止赌博。相比之下,官员赌博比民间赌博危害更大。因此大凡历史上有作为的明君贤臣,莫不把官赌视为误国、亡国之道,把惩治官赌作为治国、兴国之道,从而在禁止民间赌博的同时,对惩治官员赌博采取更为严厉的态度和法令。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李悝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其中《杂律·嬉禁》不只规定,无论官员百姓博戏罚款;而且规定,即使贵为王位继承人的太子,也要“博戏则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至汉代,《汉律》仍然保留了这一法令,从严惩处参与赌博的官员直至诸侯王。…  相似文献   

11.
明清戏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明初至明中叶的戏价多保持在每出一二两银子的水平,其中若有赏银也一般是在雇价外再额外赏予一二两银。但从明代后期开始,戏价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上班”动辄十几两银的雇价和丰厚的赏银,一方面是普通戏班二三两银的戏价。而在清代,这种巨大的差距就不再明显,戏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几两向十几两银慢慢提高。戏价的变化实际上影响着戏曲的发展,厘清这一问题无疑将对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状况有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吴地文化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与钱塘江之间有一片以太湖为中心的冲积平原。太湖平原连同西边的宁镇丘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先秦时代曾有一个强悍的小国——吴国崛起于此,后世的人们便习惯地把此地称为吴地。 吴地文化的起点远在周章封吴之前,而当夫差亡国以后吴地文化仍在发展并延续至今,因此“吴地文化”这个概念的外延远比狭义的“吴文化”即吴人或吴国文化要广。  相似文献   

13.
秦统一后秦本土的经济结构与东方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冲突,吴地等东方六国遭受了沉重的经济打击。而正由于吴地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吴地社会结构和风俗的变迁,社会矛盾急剧膨胀,成为亡国之士的聚集之地,这也是秦朝短祚原因之一。而这点是前人所未曾涉及的,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具有水文化特质,跨越几千年,有其稳定的内核,但其形态因了时代变迁,也发生了一定的流变.以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东吴系女作家作为考察对象,通过与明清时期的闺秀作家比较,可以看出,她们在保留了吴地女性刚柔相济、认同与接受吴地风物及文化气质的特点的同时,在文体选择、创作身份以及创作心态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恰恰是吴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后发生的流变在女性身上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吴地书院的演进与学术思潮徐启彤吴地历来被人们称为“人文荟萃之地,文化发达之区”,历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是我国古代文化重心之一。吴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特别发达,书院教育是其重要的形式。吴地书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吴地书院从南宋开始...  相似文献   

16.
赌博,古时系指赌事及博戏而言。它肇始于何时,笔者未曾考证,不敢妄加断语。据传早在古代西汉桓谭所著《新论》的叙述中就曾谈到战国时《法经》的若干具体内容。斯时,对赌博就有禁止性规定:“博戏罚金三市,太子博戏则笞,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曰嬉禁。”到了盛唐时期,唐律《杂律》中对“诸博戏赌财物者”的处罚作了相当详细的规定。可见,赌博古已  相似文献   

17.
秦汉以后,吴地冶金业持续发展。汉、六朝吴地的冶铜、铸铁及炼钢都十分发达,处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手工业。从汉代起,丹阳郡的铜镜即著名,吴郡发展为铸镜中心。炒钢、灌钢和百炼钢的发明,都是中国冶金史上的重要创造。唐代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吴地有色金属采矿的坑冶与产量更有了大幅度增长。润州排名为全国第三大冶州,青铜镜、金银器皿等精湛的金属铸作多被朝庭列为贡品。明清时期苏钢的生产盛极一时,吴地金、银、铜、铁的许多优秀传统工艺品制作技术流传至今,并被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戏曲构成要素中,与动作有关的戏、与曲唱有关的乐是重要的因子,而前者无疑是最重要的因子。关于戏之发生,前辈学人多有考述,然诸说皆有局限。笔者从古人造字之法来探求"戏"字本原,考证"戏"字本义为"军事号令",作为"军事号令"的"戏",与后世戏曲之戏有极深的渊源;"游戏(演戏)"原指"军事号令的演练","游戏"演化为优人扮演的"优戏","戏"之内涵发生变化,标志戏曲之戏真正发生。因与军事及战争有关,"游戏(演戏)""戏"的出现当不晚于国家的建立。与军事有关的"游戏(演戏)""戏",从其产生起便与乐相关联,后来演化为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再与其他元素综合,最终演进为成熟的戏曲。  相似文献   

19.
“忆语文”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借鉴了小说笔法的散文文体,以回忆家庭琐事为基本内容,以缠绵悱恻为艺术特色,其产生与发展均颇有时代特征。具体说,其问世并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城市经济的发达、女性才艺的得到重视以及明清易代所引起的追忆往事的社会心理;其思想文化背景是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和吴地文化独特色彩的影响;其文学背景是各种文体的成熟与交融和言情文学的进一步繁盛。要之,这种文体之所以能成为清代文学的一个侧影,自有其必然性。追索这种必然性,自然会给今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吴地女学的兴盛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对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卑微地位抱以同情的态度,却忽略了她们牺牲奉献所产生的巨大社会价值。清代吴地女学的兴盛,培养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她们创造出了美仑美奂的艺术奇葩,构成了吴文化长廊中的独特风景。而她们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的社会作用,更成为吴文化传承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