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列宁曾经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就爆发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第一次世界革命高潮,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紧接着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旧殖民体系的瓦解,都清楚地证明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一生和死,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西哲史上宏伟而精密的体系,还是中哲史上散漫的体悟,都少不了“死亡”的章节。儒道两家是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之两大思想流派。海德格尔则是当代哲学中最卓越的德国思想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把他们的死亡观作一比较研究,乃是十分必要有趣的。如何理解死亡,把握人生,可以成为古今东西文化哲学融通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死亡母题的出现是早期人类对线性时间有了认识并意识到人必有一死的"向死而思"的产物,是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人类对死亡的表达经历着一个从早期神话之达观到一般诗文之悲观再到以悲为美的动态过程,人与自然的异质同构形成了人面对自然的黍离之悲。在观照自然与人生中,有些意象或隐喻积淀成死亡意象或死亡原型的代名词。在"向死而在"的艺术世界中,作家从两方面进行美学建构,一是构筑一个以死亡为核心元素的死亡意境,一是以死亡作为推进情节发展的原动力。经由写作的客体、主体、载体的不断结缘与互相渗透,文学与死亡的亲缘性关系在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中被不断记忆、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生死观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对生死本身的思考,它是循着认识论→本体论→人生论这一理路展开的。如果说在认识论上它在"幽明之辨"名下提出一种象的显微无间的现象学,并由此进入到一种气的聚散一体的本体论的话,那么,这种气的聚散一体的本体论的推出,则进而以天人合一的方式,使人的生死无间的生死观思想得以破显。张载所谓气的聚散也即所谓气的阴阳的气化生死观,既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周易的乾坤之道相接,又以"乾称父,坤称母"的"天亲合一"的方式,体现了向"家本主义"的周礼的宗法思想的历史回归。故张载的生死观的理论深旨,乃是以其直切生命本身的智慧,实现了对"内在超越型"的中国古老的宗教传统的深刻揭示和忠实皈依。 相似文献
5.
杨曼华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8-68
2010年的夏天的确高温难耐,报刊的重要版面都刊登着高温预警、预防中暑等相关的报道。其中,有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题为:"高温天为何会热死人"。这句话不只一种理解,关键在于"热死"之"死"具有多义性。"死"可以表示失去生命,也可以表示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6.
7.
活着还是死去,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苏格拉底和西塞罗都曾有言,以为哲学的定义不是别的,就是死亡的准备。如果没有对于死亡问题的沉思,恐其哲学不成其为哲学了。庄子是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古代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是当代哲学中最卓越的德国思想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不论庄子能否作为古代中国的存在主义者,把他们的死亡哲学作一比较,乃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来理解死亡,把握人生,可以成为古今文化哲学共通融合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8.
9.
《庄子·德充符》中有一段话:“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却,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庄子对“才全”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对“知”、“物”关系的看法,是理解、研究庄子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文字. 相似文献
10.
这个“乱”甚至还是值得提倡的。视“乱”为忌的老师一定认为:课堂上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他们忽视了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尤其是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加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境界。我们一直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大而不倒”的理念从1984年美国政府救助大陆银行开始正式确立到2007年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两难选择.在救与不救之间,政府扮演着被绑架的“倒逼”角色,不仅丧失了公信力,也滋生了巨额的财政负担和后续的金融恶果.因此有效解决“大而不倒”,势在必行.如何加强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金融改革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大而不存”成为一种学术主流.本文从回顾“大而不倒”的发展历史开始,分析了其弊端以及“大而不存”的争议,指出真正有效解决“大而不倒”问题,应从金融机构本身着手,加强其对抗风险的能力并采取有效的金融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2.
“谋闭而不兴”和“外户而不闭”见于《札记·礼运》篇第一段。《礼运》第一段,计107个字,是中国古代儒家表述其崇高的社会理想的著名篇段。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好心的人们所推崇和传颂。然而段内“谋闭而不兴”的谋闭二字和“外户而不闭”的外字都很难理解。前人虽有不少注释,但总嫌牵强或疏漏。 相似文献
13.
<正> “岳也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这段话是孔子因弟子冉求、子路的谒见,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时说的。他批评了冉求,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探讨孔子政治观的重要文献。然而,其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二句,历来多有歧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始,将此二句中的“寡”与“贫”二字互易,改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相似文献
14.
马年春晚的“时间使者”小彩旗,从除夕当晚8点开始,就在春晚的舞台一隅旋转,足足转了4个小时,以此寓意春夏秋冬的轮回。据网友计算,小彩旗平均0.76秒转一圈,如果一直是这个速度,到春晚结束时她大概转了19000圈。 相似文献
15.
正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寻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奥秘。近日,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生物体老而不衰的秘密。这一最新研究综合运用线虫和小鼠这两种模式动物及人类大脑基因表达数据库,通过全基因组筛选发现新的抗衰老靶标基因,阐明了认知衰老的调控机制,为实现健康衰老提供新线索。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 相似文献
16.
“向死而生”——试论先秦时期的自杀现象唐德荣中国人的传统是最重视人生、热爱人生的。珍视生命、贵生恶死是国人的普遍心理。可是,也有不少人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以主动戕害自己的行为,为人生打上终止符。历史上这种矛盾的社会现象所在多有,本文仅对先秦时期的自杀... 相似文献
17.
18.
“关系”当哲学的主角:形而上学不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自尼采,经由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彻底批判,这个创作哲学和思考哲学的研究范式,就像上帝死亡那样,似乎也处在弥留之际。这种看法有点肤浅。这些叛逆的哲学流派,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过程中,也构造了属于自己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20世纪,“关系”从哲学的方法论范畴,一跃而成为元哲学范畴,成为引领新型形而上学的关节点。因此,形而上学没死。形而上学不会死,因为没有形而上学就没有哲学。关系研究的关键则是必须由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以非在场性凸显出来。任何以在场性规定的关系准则都是话语的暴政。关系由凸显的方式实现.以罗素悖论和哥德尔定理为代表的逻辑与哲学中的最大难题就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上有一语:“……肥而不(月侯)。”“(月侯)”,字书不载(只有《集韵》把它作为“喉”的异体字收入;《康熙字典》补遗部分有引),学者无考;因此,两千多年来,这句话的诠释便成了悬而未决的难题。《吕氏春秋》上的这段文字,相传是伊尹说的。参照其他典籍的引文,将有助于理解“(月侯)”的意义。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篇作“肥而不腴”。《集韵》作“肥而不(食蒦)”。 相似文献
20.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功能由环境、结构、要素三者共同决定.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引入到陪审员制度当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陪而不审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系统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缓解陪而不审现象,只能对系统结构和要素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