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中江 《浙江学刊》2002,6(4):30-44
一般把严复看成是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到梁启超的思想世界中,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把梁启超看成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最合适代理人。梁启超通过把进化主义设定为普遍的公理和普遍的价值,建构起了他的合群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世界秩序观,建构起了他的社会政治变革观和社会历史进步观。梁启超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但他对进化主义原理和价值的信奉,前后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处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的梁启超,不仅用进化主义来解释中国的困境,而且也用进化主义来促进中国的富强。他把进化主义与强权主义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急于使中国用物质力量迅速武装起来,同帝国主义展开生死竞争,但这同时也把帝国主义的掠夺正当化,他本身从而也失去了“人道”和“公理”的立场。进化主义使梁启超焦虑,但它也使梁启超具有了期望未来伟大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样,中国一时的危机,似乎又成了加强梁启超未来快乐的催化剂。以上的这些看法,是本文对以往关注不够的梁启超的进化主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所得出的。由此我们揭示和展现了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福泽谕吉的中国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泽谕吉的中国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臧世俊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等启蒙著作,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建制度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同时,他也渐渐形成了“脱亚”思想,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  相似文献   

3.
论津田真道的启蒙思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津日真道(1829~1903,文政12年至明治36年)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官僚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他的启蒙思想,虽不及“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的启蒙思想思辩,也不如“日本的伏尔泰”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深刻,但却以其...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中以改良和立宪为职志的梁启超,1898年流亡日本后,思想出现明显的离异倾向。他不断发表政论性文章,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主张,郭沫若称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①。然而,1903年下半年初,梁启超的立场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张反清革命和民主共和回归到主张改良和君主立宪。探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两次重大转变,有助于加深对梁启超及其所处时代一些问题的认识。1898年9月,慈超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本,展现在梁启超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天地,不论从客观环境、人际交往,还是从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5.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6.
初论中日近代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论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近代启蒙思想的兴起,作为世界近代史上的一种历史现象,并非为日本所特有。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启蒙思想。正如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与中国戊戌变法运动既有惊人的相似,又有迥异的结局一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亦称...  相似文献   

7.
再论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在中国近代史上和日本近代史上,都曾出现过类似的启蒙思想。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亦称戊戌启蒙思想)与日本近代启蒙思想(亦称明治启蒙思想)在思想形成、基本内容、历史作用方面,既有惊人的相似,又有截然的不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探讨梁启超教育思想,旨在揭示梁启超的教育主张及其实践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一般将梁启超与康有为并列称为维新改良派的代表。但是他与康有为又有所不同。在梁启超的主导思想里一直存有“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①的理论。他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在于改造国民性,“新民是今日中国的第一急务”②,亦即只有唤起民众的觉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中国才能发达强盛。因此,梁启超倾其毕生精力为之“维新吾民”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成为他救国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在说来,无论问政、述学,也无论治事、…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7):167-172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对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有深远影响。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把中西方思想文化融合的理念运用于对子女的教导,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启蒙,打好学习基础,再指导子女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技术,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使九个子女皆成才,报效国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包含的中西结合的理念,对现在处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当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有着非同寻找的意义,本文基于对梁启超家庭教育特征和内容的归纳总结,探究出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如将人格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加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营造和谐的家教氛围,注重家教中的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的爱国精神等内容都有助于我们国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刘国习 《社科纵横》2014,(7):100-106
唐才常的日本观有其学问、个性与地域文化渊源。他主张中国在工务、商务、交涉、军事、政治、法律等方面借鉴日本经验。鉴于沙俄的严重威胁,他提出联日联英以拒俄的战略主张。他的日本观有古与今、中与外、东与西交汇时期的各种印记,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国观,也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批判的有意识的工具性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日本观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徐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诗人、小说名手郁达夫,自青年时代负发东流,便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充满悲苦与动荡的岁月里,他所创作的一系列辉煌的作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他在一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鲜...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一直以思想善变、多变而为世人瞩目。对于孔子思想,梁启超历经尊孔保教、拒斥孔教和倡导孔子哲学等不同阶段,最终完成了复魅。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时代浪潮、梁启超本人的中西文化思想以及他善变的性格特质,共同构成了他思想嬗变之源。准确认识和把握梁启超思想发展嬗变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对孔子思想的评价之发展演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日两国近代文字的转型期。传统的文学观受到启蒙思想的挑战 ,于是 ,在启蒙思想的引导下 ,文体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探索和实践阶段。中日两国所进行的文体改革都是学习国外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有所不同的是 ,日本从师于欧美 ,而中国又向日本学习。  众所周知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中国的汉字、诗歌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先后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合文语文体。明治维新以后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 ,不得不向成功的邻邦日本学习或通过…  相似文献   

14.
福泽谕吉的启蒙道德思想辽宁大学窦重山在日本近代发展史上,福泽谕吉(1834—1901)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日本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先驱和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他素有“日本的伏尔泰”和“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赞誉。以往,研究者们多注重其哲学思想、历史...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的主要道德形态以"私德"概括,同时认为中国人亦有"公德"观念.他对中西的公私观念不做区分,原因在于他对"公德"的目标即"群"的关注只着眼于它的效果,而对其类型未进行明确的辨析.梁启超提倡的"公德"受效果论的影响,强调尽己责己,这与"公德"是"私德"之推的结论相关,最终使得公德、私德这一分析框架回到传统的问题结构.国家作为重要的"群",是梁启超"公德"观念的最终目标.梁漱溟以理势观作为方法论,认为公德观念产生于现代西方有边界的团体之中,他区分了中国与西方各自的公私观念及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将团体建设作为培养"公德"的入手处,并认为,以无边界的天下作为公的视野是中国思想的卓异之处.从梁启超到梁漱溟对公私之辨的回答体现了中西思想交流中方法论的渐趋成熟,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立在连续性与创造性基础上的中国思想史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蔡爱国 《浙江学刊》2005,(2):115-118
吴趼人的小说理论的基本立场与梁启超一致,是欲以小说改良群治.但吴的历史小说观中有相当部分与梁启超思想并不协调.吴趼人历史小说观有两个关键词:教育和趣味.在他看来,这两者在历史小说中是可以统一的,但事实上这两者在吴趼人的历史小说中表现出矛盾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唐磊 《国外社会科学》2022,(6):162-171+200
加加美光行是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重要中国学家,他毕生致力促进中日两国相互理解。文章回顾了日本中国学家加加美光行的学思历程,总结了他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并阐述了他的中国观以及他借助中国研究反思日本社会的理念。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加加美光行积极推动的“现代中国学”学科与基于“共同行动论”的“国际中国学”研究范式,指出其对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戊戌时期的启蒙思想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它的全面梳理和把握有助于弄清孔教、宗教、封建社会、国学等范畴、问题的原初含义和缘起。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严复四人是戊戌变法前后影响最大的启蒙思想家,可合称"戊戌启蒙四大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复杂的,而非固定的、单向的;排序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他们的思想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戊戌启蒙四大家的研究意义重大,比较研究是其最佳方式。"戊戌启蒙四大家比较研究"有别于"戊戌启蒙四大家启蒙思想比较研究"和"戊戌启蒙四大家思想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国庆 《唐都学刊》2002,18(1):66-6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创始人 ,他对 2 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过奠基作用。梁启超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史学方法的创新 ,在当时学术界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后世的中国史学研究有很大影响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4,(3):128-132
霍克海默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总体观的先河,他试图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现实,由此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他把精神分析方法融入社会批判,从心理学角度来揭示现代社会异化的根源,由此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总体观。他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启蒙运动进行批判,认为启蒙本质上就是一个悖论,启蒙的过程就是理性异化为新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