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流》2012,(3):33
尊敬的《源流》杂志社:我们是住在民营养老机构阳江市东华颐养院的一群老人。本来,我们是想找一个能安享晚年的地方,原来东华颐养院都是两个老人住一个房间,房间里有风扇(部分有空调),卫生间等设备一应俱全。这样的"标准间"在东华颐养院共有100间。在老人  相似文献   

2.
我很少出游去同一个地方两次。没想到,有一年,阴差阳错计划改变我又来到鼓浪屿这个小岛了,连自己都觉得出乎意料。我住的那家旅馆淡季打折,带浴池的房间不到三百元,坐在柜台内的店员闲扯说,有个客人本来住的四百多元的房间,因为是长假前来的,后来涨价到七八百元一晚上,那客人心一横,也继续住了四天。我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这种“豁出去好好奢侈一把玩几天”的心态,简直太可爱了。  相似文献   

3.
盛海辉 《源流》2012,(2):33-33
尊敬的《源流》杂志社:我们是住在民营养老机构阳江市东华颐养院的一群老人。本来,我们是想找一个能安享晚年的地方,原来东华颐养院都是两个老人住一个房间,房间里有风扇(部分有空调),卫生间等设备一应俱全。这样的"标准间"在东华颐养院共有100间。在老人  相似文献   

4.
“迅哥儿”住过的深宅大院 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天色本来就阴沉,再加上人多嘈杂,我已消去了对这老屋的兴趣。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我注意到.屋子没有大窗口,  相似文献   

5.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屋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那不是人呆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被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呆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呆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砸断你的腿!  相似文献   

6.
童心     
那丽丽 《新少年》2010,(11):33-33
初冬的一个星期天,天气有些冷,我在家里打扫房间。四岁的女儿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儿,跟着我屋里屋外地跑来跑去。  相似文献   

7.
郑辉 《北京纪事》2015,(10):85-87
2003年"三八"节是一个值得我纪念的日子.就在过节前一天,我从六里桥北里附近的XXX厂家属大院搬进了马官营附近的XX物业3号楼地下室. 有天傍晚,我正在屋里收拾房间里杂乱无序的东西,一位高个儿、头发稀疏、年龄大约35岁的男士从我的房门探进头,他问我: "你刚搬进来的呀?我叫李星,住你隔壁."  相似文献   

8.
沈克明美 《社区》2014,(3):58-59
我在美国住了二十五年,而且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还没有见过或听说过周围的老人把自己的房子向银行抵押贷款“以房养老”安度晚年的。政府安排老人安度晚年计划中也没有“以房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9.
吟秋 《社区》2009,(12):57-57
在法国巴黎,我住的是三星级宾馆,大门小得可怜,不过2~3米宽,没有围墙,好像居民住宅,一不留神就错过了,相当于我们招待所的水平。进了大堂一一其实称不上大堂,小厅而已,40~50个平方,几个沙发,一个报架,没了。负责前台接待、提行李的只有一个“大伯级”的老人。他慢慢讲解注意事项:不能在屋里抽烟,注意不要把洗澡水弄到地毯上,大家都明白了还不行,要签字后才给钥匙。电梯小到四个人上去就脸挨脸,有个小孩子跑进来,警报器大叫,吓我一跳。令人感动的是电梯按钮有相应盲文,方便残疾人用。  相似文献   

10.
潘静珠 《可乐》2008,(4):65-65
女儿手无缚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最近与我网聊时说:"妈,我会刷墙了。回家时,我要把房间刷新。"原来,德国学校宿舍有一条规定:学生每搬一次房间,离开前必须将住过的地方粉刷一新。涂料和工具由学校免费提供,学生  相似文献   

11.
沈湘 《社区》2008,(5):31-31
在纽约学习的三个月时间里,为了节省开支,我没有住酒店,而是祖住在公寓楼里。在我祖住的公寓楼的对门,住着一位叫西蒙的孤单老人,他的老伴早已去世,儿女又在外地工作,出于对他的同情,我总会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小夫妻     
一个六岁男孩儿告诉他的父亲,他要娶住在街对面的那个小姑娘。父亲是一位教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经验。他并没有笑话孩子。他说:“这可是个大事情,你们俩认真地考虑过了吗?”“当然!”男孩儿回答道:“我们俩在我的房间住一周,下一周住她的房间。两家只  相似文献   

13.
美国房东     
王俊丽 《社区》2014,(18):59-59
在美国留学期间,我住在哈里斯家中。哈里斯和他的太太都是地道的美国人,他们乐观、开朗、活泼好动,夫妇俩的年龄都在65岁以上。哈里斯夫妇住着一个独栋的房子,他们把空余的房间租给留学生,但不收房租,只是要求租房者每个月做16个小时的义务劳动。哈里斯夫妇有两个孩子,_儿一女,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住的地方离哈里斯家有一百多公里,平常不怎么来看望老人,但他们经常打电话。只有在哈里斯夫妇过生日或是圣诞节这种重大的节日的时候,全家人才会聚在一起。当家人聚在一起时,哈里斯夫妇显得格外高兴,他们会用相机记录下相聚的幸福时刻。在这一点上,让人感觉美国老人和中国老人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查一路 《社区》2011,(17):10-10
抗战时,他住在重庆。他住的地方旁边是竹林,有一天。他屋里的地上突然冒出了一棵竹笋。他没有时间去搭理,竹笋渐渐变成了竹子,竹子渐渐长大了。他还是没有时间去搭理,任凭竹子长。后来,竹子一直长到天花板上去了。他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于是给这茅屋起了斋名.叫“有君堂”。  相似文献   

15.
我现在住的地方有些特别,是二十几年前安置部队离退休干部的一处3层楼房。因此,整栋楼居住的几乎全是老人。为了照顾年迈的姥姥、姥爷,4年前我搬到了这里。特殊的经历使得老人们生活富足,也使他们生活节俭简单。周末的时候,儿孙们会从不同地方赶来,院里车辆来往着会热闹一会儿。平时缺少人声的院里显得异乎寻常的安静,大部分时间老人们都独居,邻里之间也很少走动。  相似文献   

16.
刘好为 《社区》2010,(25):23-23
2009年6月25日,76岁的老人宋怀娥从济南市槐荫区领导手里接过发祥巷小区9号楼1单元303房间的钥匙,也接过了党和政府对于棚户区居民的一片浓浓爱心。从这天起,278户和她一样住了几十年棚户区的居民告别陋室低棚,开始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房奴日记     
周国勇 《社区》2008,(2):54-54
听别人议论当房奴苦不堪言,我和妻子就发誓这辈子快快乐乐地生活,决不当房奴。然而,世事难料,一不小心我们成了千千万万房奴中的一员。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本来我们有一套房子,80平方米,是单位的房改房,5万元搞定。都已经住了5年了,可是妻子却说,哎!房间太窄了,这年头,要住就住180平方米的。拗不过妻子,我们按揭买了一套180平方米的商品房,  相似文献   

18.
刘晓明 《社区》2013,(4):41-41
200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在辖区只楚路走访育龄妇女。当我敲开一户居民的门时,一条宠物狗疯一般地冲出来,在我的腿上又咬又挠,然后一溜烟地蹿下了楼道。血顿时顺着腿流了下来,我当时被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吓呆了。我以为那家主人会出来处理,没想到从屋里随后冲出一个女人也顺着楼道追了下去,嘴里还喊着狗的名字。接着又出来一个老人,我忍痛说明来意,做了育龄妇女信息登记,老人看着流着血的腿,  相似文献   

19.
《中华魂》2013,(6):57-57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礼堂正式开幕,到6月11日结束,会期长达50天,创历次党代会之最。延安没有大的招待所,更没有同时可以容纳七八百人的招待所。所以,“七大”召开时,代表分在几个地方住。中央党校住了一批,大砭沟的总政招待所住了一批,王家坪住了一批,枣园住了一批。还有的是住在西北局、联防军司令部。  相似文献   

20.
迷魂     
卫校毕业后,我去乡医院实习。医院没有宿舍,院长就安排我住在门诊楼二层最西边的房间。这是他原来堆放杂物的房间,反正我实习只三个月,杂物归集到一个角落,给我安下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