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瓶掣签”制度是清军两次征剿廓尔喀战争期间乾隆皇帝为了整饬格鲁派活佛转世中存在的弊端而制定的一项宗教改革措施,并成为清朝治理西藏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这一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被不断调整和完善,既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治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也保障了其对西藏宗教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文萃与信息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寻访、 认定和坐床考实 廖祖桂在《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7月3、4日发表文章,就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和坐床问题进行考证,指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寻访、认定和坐床,西藏地方政府按照历史惯例和宗教仪轨有秩序地进行,但每个工作步骤和关键问题都呈报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对十四世达赖灵儿的认定,给予批准,免予掣签,准予坐床,这在法律上已确认其地位。国民政府特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典礼,体现了中央的权威和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相似文献   

3.
1933年(藏历第十六绕迥水鸡年)10月30日,在西藏执政38年的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圆寂了。次年,西藏噶厦政府派三路人马分别到青海、西康及藏南寻访转世灵童。经寻访人的艰苦跋涉,严格挑选和各方的大力支持,1935年5月5日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今平安县)祁家川一户农民家庭的拉木登珠被选定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1939年12月国民党政府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前往西藏主持达赖灵童掣签坐床仪式。1940年2月5日,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青海灵童拉木登珠慧性湛深,灵异特著,查系第十三辈达赖喇嘛转世,应即免抽签,特准继任为第十四辈达赖喇嘛,此令。”1940  相似文献   

4.
班禅返藏问题,是和平解放西藏、实现藏民族的内部团结进而恢复西藏地方与中央正常关系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事实和实际出发,努力争取十世班禅对和平解放西藏的支持。接着通过和谈,使十三世达赖和噶厦承认十世班禅的合法地位,恢复班禅与达赖之间旧有的正常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作出周密安排,注意十世班禅和十三世达赖相互间的沟通,顺利解决了班禅的返藏问题,实现了藏民族的内部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西藏地方与中央的正常关系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5.
达赖和班禅     
达赖和班禅是17世纪以后,由中国历届中央政府所册封的藏传佛教领袖。除十四世达赖外,历辈达赖和班禅,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历辈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而确立 公元7世纪,佛教由唐王朝和尼泊尔传入西藏(时称吐蕃),到10世纪末,佛教战胜本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但已具有浓厚的西藏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形成了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6.
最年轻的两位人大代表 1954年9月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除台湾和港澳地区外,西藏是全国唯一没有进行普选的地区,代表是通过协商产生的。达赖、班禅均被推举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们是当时代表中最年轻的。达赖19岁,班禅16岁。 9月1日,达赖、班禅在西安相会,一同乘火车前往北京。 9月1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亲切接见达赖、班禅。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会见了十四世达赖,也是第一次同时接见两位佛爷。 9月15日下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达赖和班禅都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相似文献   

7.
程早霞 《国际论坛》2011,(5):38-42,80
美国的西藏政策是随着美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华政策的变化而演变的。新中国成立以前美国承认中国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只是到了冷战时代,美国将西藏置于其全球反共产主义的棋盘后才开始考虑承认西藏分裂势力的独立主张,这在1959年达赖叛逃国外后达到顶峰,美国曾一度考虑承认西藏独立。但美国政府却终于没能公开承认西藏为一个独立国家,原因是这不符合中国西藏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自然也得不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推行寇松侵藏方针 ,妄图用“宗主权”否定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英国侵略者始则笼络班禅 ,阴谋在后藏建立亲英政权 ,继则拉拢达赖 ,支持达赖集团搞所谓“西藏独立”,意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活动遭到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反对 ,加以西藏叛军在川边战败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严正立场 ,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未能得逞。  相似文献   

9.
1925年,朱绣记述联豫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失和”.是由于联豫亲自和派员检查达赖行李所致.笔者翻检相关史料,认为联豫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失和”及达赖第二次出走,实则为清廷对西藏治理思路措施的变化与达赖对清廷西藏治理措施不满之结果.  相似文献   

10.
班禅与达赖 公元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形成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达赖驻拉萨,和驻藏大臣主持噶夏政府,共同管理西藏行政事务,1959年噶府被解散。班禅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设立堪布会议厅(堪厅),管理政教和后藏事务。1961年国务院批准该厅申请,将其撤并。“班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之义,班禅额尔德尼是一种封号,自康熙始封,沿袭至今。额尔德尼  相似文献   

11.
"哲堪孜松"成立的首要任务是争取达赖出逃,1956年印度举办佛教大会就被视为千载难逢的契机,同时,印度政府不甘心失去对中国西藏地方的影响力,于是印度政府开始与"哲堪孜松"合作邀请达赖访印。最终中国政府的同意成为达赖访印成行的关键,但此事件后果严重,亦影响到其后西藏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场激烈争夺中,一个披着袈裟的俄国人,正充任十三世达赖的“侍讲经师”,混迹于西藏地方统治集团中间,摇唇鼓舌,收买拉拢,肆意挑拨西藏地方和祖国的关系,百般煽动达赖及其上层集团背弃清朝中央政府,投入沙皇俄国怀抱。此人就是沙俄大特务德尔捷也夫。德尔捷也夫,原名德尔智,俄籍布里雅特蒙古族人,出生在贝加尔湖以东上乌丁斯克。布里雅特蒙古人多信仰黄教,常有人到西藏求经拜佛。沙俄政府蓄意利用这个传统,有计划  相似文献   

13.
马克斯·韦伯是古典时代的社会理论大师中唯一曾经正面研究过藏传佛教的人。他主要分析了藏传佛教中的圣徒崇拜现象,对活佛转世制度、教会制度和知识与救赎关系都有着系统的见解;还分析了西藏政治与宗教的关系,指出了西藏双重政权的合作是西藏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黑多克融合了东西方不同宗教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宗教观.他的宗教思想是以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这两种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因果报应还是轮回转世、亦或是对灵魂不死的肯定,都是黑多克对人的生与死的相互交织性和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忽儿是神,忽儿是人,忽儿受人敬仰,忽儿遭到冷落。小班禅在一种微妙的环境中成长十世班禅生前经常爱说这样两句话:“青海是我的第一故乡,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扎什伦布寺是我的第一寺院,塔尔寺是我的第二寺院。”这清楚地表明了十世班禅同塔尔寺的特殊关系和深厚感情。塔尔寺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修建的,是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达赖和班禅,作为宗喀巴两大弟子的转世活佛,自然同塔寺有著密切联系。但是,由於历史的原因,在历代达赖、班禅中,唯有九世、十世班禅在塔尔寺居住的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十世班禅第一次来塔尔寺,…  相似文献   

16.
在 2 0世纪 ,美国对中国西藏问题的政策大体经历了从追随英帝国主义“西藏宗主权”理论 ,到侧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再转变到支持西藏叛逃分裂势力分裂中国 ,炮制“西藏民族自决”论和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过程。美国奉行的西藏政策是实用主义原则和双重标准。在其需要遏制和分裂中国时才利用“西藏问题”这一工具  相似文献   

17.
1995年12月8日,西藏佛教界举行隆重仪式,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坐床仪式,按照历史和宗教仪轨,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益格曲增殿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班禅,也是最小的转世活佛。国务委员李铁映和特派专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江村罗布,特派专员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主持和督察了坐床典礼。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我国藏传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培植、支持西藏地方分裂分子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制造了所谓的“西藏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 ,当“西藏主权独立论”破产以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无视中国政府在维护西藏人权上所做出的成绩 ,利用人权问题来给中国制造麻烦 ,妄图以西藏的人权问题作为钳制中国的手段 ,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9.
英国人贝尔与十三世迭赖喇嘛结识于达赖流亡印度期间,贝尔通过笼络达赖成功地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最终使得中国的西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化、国际化的局面。贝尔开创了侵略西藏的新模式:刻苦学习藏语;精心培养藏人助手;对藏人施以情感攻势,假“友谊”之名施以小恩惠笼络西藏当局,实为攫取西藏利益,竭力为英印当局牟利。  相似文献   

20.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算得上西藏历史上一位特殊人物,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仓央嘉措情歌》原来在西藏就脍炙人口,三十年代初于道泉教授将它附以汉英译文出版之后,更在国内外引起了进一步的反响。但是,关于这位喇嘛的生平,一直是众说纷纭。对他的身世、作品,特别是结局的探讨,不仅是西藏文学研究的课题,而且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宗教、历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