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维吾尔的汉族“巴郎”张勇,鲁乃欣每到“肉孜节”、“古尔邦节”,阿克苏的维吾尔族老乡,总会乐呵呵的把新疆军区某部群工干事任琮辉拉到家里过节。不管他去哪家,主人心里都会像嚼过羊肉串又品尝奶茶一样惬意。就连只有穆斯林才能出入的清真寺,任琼辉也常被阿訇们请进...  相似文献   

2.
初次与阿的江相见是在国家体委训练局,当时他和队友们正在为参加11届亚运会集训。在众多高大运动员而前,他的个子是那样的矮,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一位篮球运动员。但正是这位小个子运动员,1989年在新加坡“鱼尾狮杯”赛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人称作“小泥鳅”。现年24岁的阿的江,是去年5月进入国家队的,也是国家男篮第一位维吾尔族运动员。他身高1. 83米,任后卫,是国家队重点培养对象之一。阿的江出生在新疆和田。也许是他那热情好客的民族特点,也许是他要证明自己是一位真正的维吾尔族人,第一次与他见面就约我去他的宿舍玩。他说,到那儿你才能真正感到到了维吾尔族人家。说这话并不过分。阿的江虽然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人,但少小离  相似文献   

3.
略论阿帕克和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帕克和卓,本名伊达耶图拉和卓。他一生的活动与十七世纪下半叶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历史结下不解之缘。近二百年来,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兼有。有人认为,阿帕克和卓是仅次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女婿阿里的“先知”,是一个对十七世纪维吾尔族历史“开创正义之业,奠定正义之道的伟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善于变换手法,有  相似文献   

4.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军营里,一提到维吾尔族战士阿不都逊,官兵们都会夸奖:“好兵,阿不都逊!”阿不都逊所在的五连有20多个维吾尔族战士,伙食问题常成为连队的挠头事。有一天,连领导找到了阿不都逊,问:“你会做饭吗?”阿不都逊在家里样样活儿都干过,唯独没做过饭。他却拍着胸脯回答:“首长放心,我保证让大家满意!”话可不是说了就算了,他开始钻在蒸笼似的伙房里“练兵”,并多次到县城一家清真食堂拜师学艺。阿不都逊学会了打馕、拉面、烤包子、做抓饭、烤羊肉串,还有山西刀削面、山东葱花饼、江南糖醋鱼。他的饭菜做得让战士们直夸  相似文献   

5.
简讯     
部长怀念维吾尔族“父亲”今年4月,文化部部长王蒙托人带给他“父亲”一件阿拉伯铜壶,此事在伊宁市传为佳话。王蒙部长用维吾尔语对新疆客人毛兰艾力说:我永远怀念我的“父亲”阿不都热合满老人。“文革”期间,我被下放到伊宁市巴彦岱乡后,他老人家把我  相似文献   

6.
他不是回民,却对回民的事了如指掌。他是武汉市商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去年又兼任武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江汉仁对少数民族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少数民族办了很多好事。“保证少数民族的副食供应,体现着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春末夏初的一天,江汉仁和来访者一见面就交谈起来。“这几年在财政很紧的情况下,回族、维吾尔族居民供应标准一直不动,每月平价供应牛肉2公斤,比汉民的计划猪肉供应多一倍呢!”“在全市市场安排中,我们时刻都没忘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江汉仁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里十分重视民族食品行业的网点设置和改造发展。全市清真副食、饮食、肉食生产、经营厂、店、点已有60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西北方的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四世纪时汉文史书上又称作“铁勒”,又以其使用的车轮高大,故又有“高车”或“高车丁零”之称。公元五世纪,“高车”中的“袁纥”部,成为诸部之首,也就是七世纪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族古称“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等。维吾尔族的先民是一个游牧民族,《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记载:“回纥……其象微小,其俗骁强。……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上也记载:“其人骁疆,初无酋长,逐水草转徙。善骑射,喜盗钞……。”公元840年,回鹘举族西迁,遂逐渐由游牧型经济向定居的农耕型经济过渡,开始“除去其游牧生活,而成所谓城郭之民”。现在的维吾尔族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民族,畜牧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已不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维吾尔族文化已粘附上了一层畜牧文化的色彩,畜牧文化在维吾尔文化中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对维吾尔族的畜牧文化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9.
源县枫树这个地方,有一个维吾尔族乡。维吾尔族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的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明朝初年,朱洪武为了统治新疆维吾尔族,就在新疆挑选一位忠良,来统治管辖这块很富裕的地方。他选中了一名武将叫哈八士。因为哈八士出生在新疆哈密石河桥,所以以哈为姓,以他的乳名为名。这个人个头高大,虎背熊腰,从小就学会了一身武艺,在南征北战中,名声很大,多次立了战功,皇帝朱洪武封他为南疆总督。哈八士当南疆总督时,正是摧毁了成吉思汗侵疆建立的“察哈台汗国”的时候。那时,新疆上层人物内部争权夺利非常激烈。他当了总督不久,就有一个奸臣向皇帝…  相似文献   

10.
关于维吾尔族的起源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难达共识。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方法论问题,而不是史料的缺乏和理解的歧异,进而针对《维吾尔族简史》中存在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源”与“流”、“形成”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辨析。指出维吾尔族的族源是丁零,而形成则是在回鹘汗国时期,喀喇汗王朝和叶尔羌汗国时期是维吾尔族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朋友给你水,你给他樱桃”,这是在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中流传的一句谚语。它反映了各族人民亲如手足、同舟共济的美德: 伊宁县温亚尔乡禾加西村东乡族农民马成宝,在创业初期曾得到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这几年名声大震。可又偏偏生出了许多是非。别处不说,全国首善之区的北京,有一些人一见到新疆人,就呼“烤羊肉串的来了!”在一旁叽叽咕咕,指手划脚,露出“另眼相看”的神态,弄得新疆人很恼火。这情况,笔者甚至在全国人代会上都听说过。近日,一位在中央机关工作的维吾尔族朋友对笔者说,北京,包括个别中央机关的接待人员,对来京办事的新疆人很不尊重,刺伤了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有一种专门为婴儿设计制造的“摇篮”,称作摇床(维吾尔语称“布休克”)。这种摇床很久以前就已经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中普及。维吾尔族的摇床因其结构牢固、工艺精致、普及范围广等特点而更为突出。维吾尔族的每一个家庭,都少不了一张小摇床。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摇床里的孩子是别克(有地位的人)的孩子。可见摇床在维吾尔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要找一个没有摇过摇床的维吾尔族母亲几乎是不可能的,维吾尔族人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婴儿时期大都是在摇床里度过的。摇床是维吾尔族母亲的第二个怀抱。  相似文献   

14.
北京“新疆村”调查武仁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其居地处中西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为维吾尔族从事商贸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史料记载,维吾尔族商人与北京发生商业往来的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建立于9世纪中叶的高昌回鹘王国经济比较发达,农业...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驱散了各族农民为温饱奔波的愁云。率先富裕起来的一批汉族农民,主动联合各民族兄弟一起,兴办乡镇企业,开拓更广阔的生产领域,走共同致富之路。这里记叙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凝聚力,在经济实体中的生动体现。——一户汉族农民带动几户少数民族兄弟办企业。吐鲁番市葡萄乡汉族农民马连芳,见维吾尔族邻居霍加入老力衰,主动和他一起办起了“光明翻砂厂”。马连芳懂生产,会管理,又能从内地引进设备和技术人员,他把全厂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霍加老人忠厚老实,熟悉本地情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族烤食文化初探●马兴仁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史书音译为“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吾儿”等。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贝加尔湖之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丁灵”、“丁令”)...  相似文献   

17.
阳春三月的一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驱车从残冰未消的乌鲁木齐赶到春意早来的绿州吐鲁番县。他和他的一行人要在这里同维吾尔族社员一起参加风沙前沿的植树造林活动。王恩茂同志离开这里已经十八年了。在县城小憩的时候,他对一道来的乌鲁木齐部队司令员肖全夫、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司马义·艾买提说:“我今天得去看看老朋友。十八年不见了,实在想念他们啊!”二人欣然赞同。肖全夫司令员说:“走,我们陪你一块探亲去!”  相似文献   

18.
疾风知劲草     
“十年动乱”时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曾流传着一个贺龙手杖的故事。那是1965年10月,当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参加了庆祝活动后到南疆和田县烽火公社访问了维吾尔族百岁农民买买提木沙阿洪。贺老总见这位老农腿脚不好,便把随身携带的一根手杖送给了他。谁料到,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根手杖成了买买提木沙阿洪同所谓“大军阀”有“黑关系”的证据。木沙老人任凭造反派如何严厉的审问和追查,他都把这条手杖珍藏着。造反派见老人“顽固不化”,就  相似文献   

19.
思念     
“你们来问我的目的是什么?”记者还没有坐定,话还没有谈开,他就蹙着眉头问道。“我们准备宣传你在科技方面的先进事迹。”“我就是这个不欢迎,要宣传嘛,宣传我的汉族老师。”吾买尔江,这个直率的中年维吾尔族人,直言不讳地说道。  相似文献   

20.
敬爱的哈力克哥哥: 真没想到,在分离40多年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你……阎飞伏在小桌旁给他的维吾尔族哥哥回信。这已是他第三次坐下来写这封信了。公元1977年6月,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夏天。阎飞正在甘肃裕固族地区深入生活。忽然,一封从新疆寄来的信经北京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