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再论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二要素,所指与能指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阐述索绪尔语言符号理论的任意性和线形两个重要原则和语言符号的一些特性。语言符号具有客观性、心理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2.
语言·符号·结构──索绪尔结构语言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其语言学的理论构架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上,即语言是任意的符号体系,或称之为一种结构。据此,他阐明了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区别,进而通过考察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相互关系完成了语言学方法论的转向。本文旨在考察索绪尔语言观对现代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力求从其后继者对他的结构语言现的阐发和清理中找到进入现代语言学与符号学问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在刺激人的头脑时,会导致一个虚拟的文学形象世界在意识中建立,从而将自己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区别开来.文学语言的这种独特功能与它的能指结构和意义所指结构、以及两者结合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基本符号,和所有符号一样,它也有自己的能指和所指。它的能指是“意的象”,所指是“象的意”,它们共同化合成有意味的形式———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符号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诗词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划分和使用进行探讨.并运用解构主义关于"滑动的能指说"的观点对诗词解读的多元性和不定性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6.
索绪尔基于符号学语言观,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由于这两个概念是基于静态的词层提出的,所以既不能对能指和所指“过剩”现象加以合理解释,也无法扩展到句层。为此,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依据“语言变体”理论,对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内涵进行优化处理,提出了一个既能体现索绪尔初衷,又可扩展到句层的优化方案,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这一组术语,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应用他的语言符号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社会符号学原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帮助读者认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社会意义,从而揭示五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理想和彷徨.  相似文献   

8.
索绪尔不仅开创了现代语言学,而且促进了整个现代人文学科的发展,而这一切却来自于索绪尔对基本语言现象的分析和阐释,源自他对语言/言语、能指/所指等核心范畴的确立。本文主要从学术源流和基本范畴角度考辨了索绪尔语言学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内涵,提出任意性包含能指和所指联结以及符号与符号联结两个层面的任意性,任意性的构件是多元的,不仅限于所指和能指,阐述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言语和语言的可论证性、任意性的历时过渡转换。  相似文献   

10.
能指和所指最初的系联是任意的,经过人类长期训练,而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消费社会,能指和所指打破原来的系联形式,各种能指、所指形式重新组合,不断创造、形成新的系联。能指和所指的系联表现出任意性、变化性、规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余光中中西融通的语言观出发,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通过对其译作的描述性研究,更为全面地探讨其“西而化之”、“善性西化”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展示其文学翻译活动的潜在动机。通过余光中的语言观反思其翻译思想和实践,既有助于提高对语言西化的认识,也有利于理解其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论中的水意象批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水为喻论述文艺的起源和发展;二是以水意象描述文艺创作中审美主体的修养、心态以及创作原则、方法等;三是借水的波光、颜色等形容文艺的不同风格及其鉴赏。水意象批评具有比喻意义和本体意义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语境中,文学语言的所指形态具有多义性与多态性,而能指形态则具有音响性、图像性和情感性,它们是一般语言符号被置于艺术语境后所产生的文学特性,并不存在某种纯粹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4.
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实践、批评理论建构往往和他的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文本的愉悦》、《恋人絮语》等著述更是将文本创作、接受的愉悦和生活爱情的愉悦(快感)联系起来,从而开创了一种把性爱之快感与文本之快感奇妙结合起来的新文论观。这体现了巴特文本愉悦理论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对问”和“设论”在《文选》中被立为两类,在《文心雕龙》中被追溯源头,这使其在文体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问”体的出现是与人类早期特定的言说行为密切相关的,其文体的确立可追溯至《对楚王问》,《汉志?诗赋略》“杂赋”之“客主赋”中也很可能收录了相关的“对问”和“设论”体作品。“对问”和“设论”作为两种文体虽然有所区别,但习惯上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其名称在后世总集中不断有所变更,有“问答”、“问对”、“设难”、“问难”、“答问”、“设辞”等各种称谓。“对问”和“设论”作为小文体无法与主流大型文体相抗衡,在后世总集中常被归并入“杂文”、“杂著”或者“辞赋”类,逐渐失去了独立的文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的审美趣味和批评基准与其思想变迁曲折紧密相连。作为古典文艺趣味纯正的文人,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始终夹杂着中国古典的文艺趣味,但他最终仍选择朝向现代文艺思想进行艰难调适,并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早期的文学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贵族到小卒,瞿秋白试图着力完成古典文艺趣味的现代觅渡,其文艺思想历史轨迹对考察中国现代文艺的转折无疑具有重大发掘和体察价值。  相似文献   

18.
被动意指动作的承受,主动意指动作的执行。英语中被动句到主动句的转换可以是语法范畴内动词被动语态到主动语态的转换形式,也可以是主语信息不变下句子主语从被动承受者到主动执行者地位的变换。开展关于后者转换方法及转换意义的探讨对于英语运用与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特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写作理论以及对"作者之死"宣判,使传统文学的语言回归到自身,作者的话语霸权被打碎,巴特倡导的片断式写作也使传统文本的文体形式趋向消解,这些预言式的理论观点在今天的超文本文学创作得到了神奇的印证和实践,对当下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