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认知语境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意义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话语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人的世界知识因素和具体语境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本文试以认知语境的两个基本操作单位即知识草案与心理图式为基点,探讨翻译中认知语境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认知推理建构出目标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中,青少年在公共参与时经常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本研究选取“95后”“00后”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公共参与中,通过网络语言的使用、传播与扩散,进行话语抗争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公共参与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的话语抗争,是一种软性话语抗争。它是在青少年个体的表演、群体的围观、整体的惯性中逐渐形成、扩散和被“包装”的,具有底层性、弱者武器性质的一种日常软性话语抗争。它开始于话语,也往往止步于话语,而不是像“传统”的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中,话语作为抗争的可调用工具或文化要素,或者作为一种延伸。青少年的这种软性话语抗争,从语言角度投射了中国青少年在公共参与语境中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3.
“纯学”是一个历史概念,支撑“纯学”这个历史概念的有一套不断变化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当然可以说这套知识体系是一种话语实践,但在今天中国知识界的语境下,在“自恋和自虐的”学院式化研究的呼喊带领下,话语与权力,权力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已经铺设了快捷的直通车。要登“纯学”之“堂奥”,“窥其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前人政治话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v a n D i j k [1-2]的语境模型和 Wodak [3-4]的话语历史分析法,提出了适用于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研究的“话语历史-语境分析法”.然后,文章选取媒体话语为语料,重现了“彭宇案”的审判语境、媒体解读语境、报道语境和读者解读语境,探讨了审判话语与媒体话语的篇际互文与互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重新语境化、改适转换与话语解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及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在学习和使用一门语言时,仅仅懂得这种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因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诸多的因素在影响着理解和表达。例如:理解与使用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词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推断等都会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制约作用。语用学则可以解决上述各种因素在语言交际中造成的障碍,从而使交流顺利完成。例如:河南南部的几个地区把“吃晚饭”叫做“喝汤”。人们晚饭的时间见面常问“喝汤了没…  相似文献   

6.
意义和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语用学研究的话语意义不同于语义学研究的句子意义,语用学研究话语意义时必须考虑语境因素。语境是动态的,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准确理解,要实现语用研究中的交际功能必须在动态的语境中去建构说话人意义。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涉及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也涉及受话人的知识层次与推理能力。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使用中的语言,也即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生成与理解,因此,语用理论对于隐喻识解的作用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8.
语境是巴赫金超语言学和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语用学之语境,其主要因素如言语主体、场合(时间和地点)、话题,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都是围绕话主这一核心而展开的,仅仅是话语展开的背景因素。而超语言学的语境,则不仅是话语展开的背景因素,而且是话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因此语境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话语场,所以巴赫金给语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在对现代心理学的主客二元论和个体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核心--建构,建构在话语中通过互动过程进行,并关注文化、历史的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提倡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对知识、自我、人格等进行了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自我观和人格观.它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大类。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离不开语境。传统语境概念把理解话语的语境看成是事前设定的,传统语用学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人的知识因素与具体语境因素相结合进行推导的结果。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传统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不足,以及认知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作用,从而提出动态语境观  相似文献   

11.
试论高校钢琴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教育提出“教育以人为本”,作为一名高校钢琴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广博的科学知识、出色的语言表达、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教学管理能力等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口译理解过程中的心理噪音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译译员在双语交际过程中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由于其身份的必要性和工作的特殊性,国内外出版的口译论著和译著中在论及口译理解时都要求译员做到:听力好;精通讲话者所用的语言;熟悉讲话者所属国的文化背景;了解讲话者所属国在发音和用词方面的特点;了解讲话的主题并且具备广博的学识。然而,在口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仅做到这些,有时仍然难以胜任工作。究其原因,祸首乃口译理解过程中的“心理噪音”。本文用口译实例阐述了由于译员缺乏心理期待或作出错误预测而造成的“心理噪音”在口译理解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用认知心理学、语用学和巴黎释意派理论分析其作用的原因,并探讨了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有针对性地训练和练习。  相似文献   

13.
新心性心理学给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对心理行为的解读,而这种关于心理行为的认识自身构成了一种普遍知识的想象,为多元文化心理学研究提供一种来自东方文化的普遍知识方案;新心性心理学重视探讨心理行为的整体性、自觉性、创生性,对心理行为的界说具有现实意义,为产生与全球化背景相配的真正的普遍知识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对福州8所本科院校部分大学生的实证研究,了解和把握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方式。从而揭示出:贫困固然给贫困女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她们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而性别的差异及性别文化的影响则使贫困女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观下,道德教育必须是一种生态性道德教育,即建构生态和谐的道德教育理念,培养道德教育的“和谐”、“生态”的合格公民。潜在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对学生获得知识,特别是非学术性知识,即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潜在课程的特点与功能看,潜在课程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德育的生态本性,建设生态型德育课程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西部分高校460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大学新生心理是健康的,但仍有部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我们应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对大学新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自我理解”就是对心理学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在“心理学的自我理解”中,“心理”的问题即关于“心理”的形而上学极其重要,涉及到关于“心理”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它们不在心理学之外,而在心理学之中,关于心理学对象、方法、内容和意义等问题的争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表现为多元的叙述形态,但在核心功能上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的整合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理论心理学的复兴所蕴含的一种可能性就是,首先在具体的研究领域甚至具体问题上进行整合研究,以此作为总体性整合的准备.整合包含两个向度,教学知识体系的整合与研究领域的整合,因为教学的现实需求,教学知识体系的整合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质.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整合研究中获得的"折衷主义的元理论态度"对于教学知识体系的整合研究是可行的.对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而言,教学知识体系的整合、研究领域的整合以及应用取向的发展三者似乎可以一体进行.  相似文献   

19.
深层审美心理学与许多人文学科息息相通,相互影响。深层审美心理学与宗教学密切相关,原始人的深层审美心理与其宗教意识融为一体,原始宗教意识渗透在深层审美心理之中,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深层审美心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人类的哲学思想制约着深层审美心理,使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方面不断深入发展。深层审美心理学与文艺学互为表里,文艺学的发展与深层审美心理的揭示相得益彰,深层审美心理学的深入使得文艺学由理性主义发展到非理性主义及其相互融合;文艺学的发展使得审美心理学日益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许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本土的,或曰首先是本土的,但本土知识可以具有全球的意义。地区研究反映了本土知识的获得方式,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地区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之道,就是从本土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规律、定律)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性人假定出发。通过跨越二者间的鸿沟,更紧密和有效地把地区研究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人们有望发展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而同时具有较普遍意义的知识和理论。但这一具某种普遍意义的认识,也仍是有限制条件的,对此应保持清醒。地区研究的认识方式,体现了这样一种认识论。基于对多个特定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有可能提出由西方经验而得出的理论的"例外"。而恰恰是这些"例外"提供了修正和发展现有理论或建立新的理论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