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意识形态理论在阿尔都塞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他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晚期他对自己学说作出一定的批判,从中可见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守护者的坚定信仰。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反思与建构,虽然对马克思的保卫缺乏现实力量,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马克思的新视角。理清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恩格斯晚年思想的独特辉煌。他把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对马克思思想的阐述和捍卫联系在一起,分别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资产阶级哲学和资产阶级宗教学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100年过去了,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这些批判在今天依然有效。继承恩格斯的这份遗产,对我们来说,不仅具有一般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具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和批判以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马克思站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揭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的立场上,对意识形态的真实根源和阶级属性、意识形态与科学理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诠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集中在资本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这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学说的两大贡献。但是,如果把马克思学说的贡献和现代性批判连接起来,可以看到二者都统一于劳动主题之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主要特点不仅是指证资本和意识形态有一种相互支撑的适应性关系,更重要的是展示现代性的悖论性质、澄清其根源并寻找克服它的现实路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诉诸历史的实践变革方式对中国现代化仍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传媒批判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传媒批判思想,是对传媒公共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公共性价值取向的建构,体现了马克思对以往传统思想的超越意识和批判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传媒批判思想作为当代传媒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范式转变的重要性,有着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为现代意识形态分析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他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的精辟分析为现代意识形态分析提供了经典范例。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 ,曼海姆在意识形态的内容、产生以及批判的方法论方面都继承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 ,但是 ,他又不情愿于只做马克思学说的脚注的角色 ,而试图从马克思那里引申出一套超阶级、超党派的总体性意识形态学说。对于曼海姆的这种学说 ,我们必须联系现实社会需要 ,辩证地对待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有着多重内涵和多维特征:在解构逻辑上,揭示了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阶级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压制;在建构逻辑上,分析了空间经济与空间意识形态的关系,考察了空间政治、空间法律、空间道德、空间艺术等具体的空间意识形态形式,建构了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在重构逻辑上,要求维护社会空间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空间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空间意识形态。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逻辑,对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和建构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分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在其思想发展后期,已然表现出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倾向。其中,尤以马尔库什的文化哲学批判与赫勒的政治哲学反思最为显著。前者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图景,通过延伸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边界,在确证二者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否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效性。后者从当前资本秩序的政治结构出发,依托对具体政治法则中道德谱系的发掘,在建构指向良善生活的道德—政治体系之后,旋即瓦解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合法性。值得一提的是,布达佩斯学派后期的理论妥协,暗示了西方左翼思潮对当前资本主义新格局采取的文化—政治批判策略,之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一重要发力点的缺失。因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重塑文化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就构成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左翼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实质是彻底的文化政治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1.
随着马克思钻研自己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的不断深入 ,马克思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也日益完备地铺垫着“世俗”而坚实的基石 ,从而解构了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 ,达到了“生存实践”阶段 ,即把生产劳动看作理解并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和参照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正是通过这一历史维度的深入 ,最终决定性地与空想主义学说相分离。这一科学的理论为现代无产阶级谋求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市民社会在历史和逻辑上的非同步性认识,马克思和黑格尔提出了不同的市民社会观。由于深刻认识了英国式市民社会的双重性,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表现为这样的逻辑:特权-同权-扬弃同权的特权。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受市民社会的传统政治内涵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建构起以人本学为框架、以人民主权为内容的特权市民社会观,即马克思只是从政治特权层面上批判了黑格尔逻辑中的第一环,而没有完全驳倒黑格尔。这是与他此时缺乏古典经济学知识直接相关的。这种理论缺失虽然使马克思无意中陷入了资产阶级法权意识形态,但其对市民社会的关注却成为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开启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之路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最早文本,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概念原初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精髓看,马克思在论证共产主义概念时,始终围绕着“私有财产的扬弃”这个问题展开,私有财产是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从批判建构看,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理解为物质的财产,采用平均主义的方式对待私有财产,本质上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真正内涵。政治共产主义超越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但它遮蔽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观点。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异化劳动,共产主义不仅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而且是私有财产历史运动基础上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坚持了其思想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即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早期认同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公民观。随着其唯物史观的逐渐形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进行了深刻批判,乃至彻底决裂,最终立足于全人类的解放,完成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历史超越。马克思公民观中蕴含的思想资源,对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错误实质,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隐蔽化的今天,对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推进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同一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应该如何克服认识的障碍,实现主客体的统一,系统地形成科学的观念是意识形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是观念科学的发展,从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拿破仑、马克思赋予其否定意义,阿尔都塞将科学与意识形态绝对对立,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功能来探讨意识形态,反映了人类认识论的深化;意识形态终结之争备受争议,但意识形态斗争远没有终结,意识形态批判将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的现实存在、主体认识之弊,为共产主义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意识形态将真正回归认识论的本质,逐渐趋向科学的认识,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成为真正“观念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从批判解释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交往的一般规律,而且从交往的异化现象入手,深入地剖析了社会意识形态如何扭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指出迄今为止的人类交往并不是自由自在的,而是被扭曲了;被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掩盖或粉饰了真正物质性交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其交往理论的归宿。这种批判真正体现了批判解释学的精神。而哈贝马斯仅仅从语言本身来分析交往活动,将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寄希望于语言媒介,却偏离了他自己所主张的批判解释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