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蒙元统治者入主中原 ,以少临众 ① ,为了能够巩固统治 ,实行民族等级政治。蒙古人是第一等 ,色目人是第二等 ,汉人是第三等 ,南人是第四等。按照民族等级 ,享有各种特权。在人事、法制、军事、科举等诸方面 ,都是蒙古人地位最高 ,色目人次之 ,汉人、南人地位最低。本文对蒙元民族等级政治 ,依据翔实史料 ,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元代达鲁花赤用人的专题研究。作者分析论证了大蒙古国时期任用达鲁花赤并无民族界限;忽必烈至元以后革罢汉人、女真、契丹为达鲁花赤者,专任蒙古、色目人为达鲁花赤,是元朝四等人制度的一部分;达鲁花赤用人的变化,是蒙古统治者占领中原后汉人不断反抗的形势决定的;笼统地说元朝推行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3.
论萨都剌诗词特色李增林,许兴宝元代是由蒙古族奠基并统治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蒙古贵族有过使人触目惊心、难以忘却的毁灭传统文化的反动政策。然而,我们又能观览到蒙古贵族在统治中国时期出现过的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诸如许多蒙古人、色目人以其出色的才华,用...  相似文献   

4.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其中特别是汉族与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以及中国与西亚东欧之间的文化交流,尤为空前繁盛。究其原因,除了元朝封建国家统一,各民族联系加强,中西交通打开,东西方交往活跃等条件之外,还由于色目人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元代的色目人色目人是元代社会一个民族等级的总称。在元朝统治者推行的“四等级制”民族压迫政策中,色目人列为第二等,其地位仅次于占统治地位的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原来在金朝统  相似文献   

5.
六、元末红巾军“杀尽不平方太平”的革命逻辑公元一二七一年,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建立了元王朝,一二七九年灭了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王朝是以蒙古贵族为首、联合汉族大地主阶级和其他各族上层分子所组成的封建政权。各族劳动人民遭受着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灾难。元统治者推行反动的民族歧视政策,用强制的民族等级制度(把国内各族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四个等级)来分化和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借以加强封建等级压迫。  相似文献   

6.
六、元末红巾军“杀尽不平方太平”的革命逻辑公元一二七一年,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建立了元王朝,一二七九年灭了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王朝是以蒙古贵族为首、联合汉族大地主阶级和其他各族上层分子所组成的封建政权。各族劳动人民遭受着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灾难。元统治者推行反动的民族歧视政策,用强制的民族等级制度(把国内各族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四个等级)来分化和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借以加强封建等级压迫。蒙古贵族曾把大量农田圈占为牧场,把大批农民掠占为“驱口”(可以任意虐杀、买卖的奴隶)。  相似文献   

7.
1 .前言元史研究从来把“民族四等级制”看作是元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的特征。根据元史学界的一般提法 ,元朝把治下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 ,并据其所处等级在为官、刑罚、禁令、赋役等方面作出了与之相应的政策或规定 ,这主要是因为蒙古统治者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南人的警惕。这种看法是公认的元朝的多民族政策的基础。①但是 ,最近有些日本专家指出 ,要深入了解元朝政策或元代社会 ,以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二项对立关系为切入点是不确切的。② 那么 ,在元代政治、制度和社会中 ,四个等级到底是如何划分的 ?笔…  相似文献   

8.
在元代传记中出现了大量以色目人为传主的传记,这些传记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其中色目人与中原文人的交谊与契合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色目人融入中原社会,遵从中原礼俗,学习中原文学艺术;中原文人与色目人友好交往与互动,赞颂色目人的品格与成就;色目人与中原文人合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色目人为传主的传记展现了元代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的现象,体现出多民族一体的状况,可见多族士人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努力,为涵括多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质素。  相似文献   

9.
蒙元时期,皇帝(大汗)对汉族、女真、契丹等各族的赐名现象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他们或以赫赫战功、忠于朝廷,或特殊技能,亦或因某些外貌特征而被赐以各式蒙古名。与此同时,亦有纷纷改用蒙古名,或蒙汉名兼用的记载。可以说,这些非蒙古人受赐蒙古名和改称蒙古名构成了蒙元时期蒙古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蒙古人、色目人的汉化一同构成了当时民族融合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元代关涉回回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蒙古统治者给予包括回回在内的色目人以较高的政治地位 ,并以制度或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立法内容关涉回回的行政法规、刑事法规、经济法规和民事法规。  相似文献   

11.
"大同婆娘"这一地域文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由于大同在历史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一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融合,人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殊的地位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口流动和消费水准的提高,改善了当地人口的质量;明代畸变的乐户制度导致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外籍乐户,其中色艺俱佳者比比皆是,她们对大同地区人口质量的改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金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也是重庆市现有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 ,立足于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对重庆土家文化的总体状态、重要层面及其现代转换 ,进行研究 ,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族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38个民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伊犁回族的发展历史,在回族历史和少数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地位。笔者根据自己在伊犁的生活、工作经历,在原伊犁州政协李侬老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实际调查与核实,对伊犁回族人口变迁、文化教育、所从事的职业等方面作详尽考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主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村社保护神。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信仰绵延千年传承至今,在云南彝族、白族民间仍然盛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崇拜,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产物。土主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播,是在历史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融摄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东南地区的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与这一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反映了这一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状况,体现了他们的美学原则。本文主要从苗族服饰的丰富多彩性出发,探讨了苗族服饰的渊源及其形式美,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的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世界性交往的需要。熟练顺利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学会外国文字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其二,学会外国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条件;其三,学会文明交往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与人口大迁徙,并伴随着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饮食发展出现了重大变革,饮食文化在各区域与各民族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交流融合。此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逢乱世,北方的士族大量南迁,建立了弱不禁风的南方政权,统治思想界几百年的儒家思想开始失去魅力,玄学思想在此时取而代之,并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并对当时的饮食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服食养生和素食文化就在此时蓬勃发展。尤其是服食养生的发展,短时间内风靡社会,波及各阶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