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轶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23-25
20世纪初"开启民智"的启蒙运动推动了文学的革故鼎新:小说从文学的边缘一跃成为文体中心;文学研究者破天荒地开始了对于小说内部规律和理论内涵的探讨;对新的语言形式的要求促使了新型语言观念的形成;新的小说主题观念导源了近代思想史上人的价值观念的转换,进而导致了政治落潮后人们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娱乐消遣文学观作为对它的反拨迅速走强. 相似文献
2.
结合20世纪的百年中国社会发展历程背景,以及每阶段中国美术论争的焦点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意笔人物画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变革史实,评析中国意笔人物画在内容、形式和技艺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对20世纪中国意笔人物画在不同历史阶段(具体分开创性试验期、探索性发展期和多样化繁荣期三个阶段)中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进行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3.
周成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34-39
从文学发展的逻辑规律上来看 ,中国古代小说在发展中所形成的社会学传统对 2 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具体的影响 ,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流变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的社会学传统在对2 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施以影响的过程中 ,并存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2 0世纪中国现代和当代小说在社会学发展方面既积累了诸多的经验 ,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李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1-133
20世纪中国意笔人物画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主要应从艺术发展的他制性和自律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艺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着大文化背景的改变,要求和促动传统中国意笔人物画进行改革;其二,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凸显了传统中国意笔人物画自身的缺憾,也强烈要求取得超越历史的突破。20世纪初中国传统意笔人物画走向现代化的变革之路是势在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回眸与展望--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庄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8-52
中国绘画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这些特征表现在其独特的审美意识、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上。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理念 ,产生了各种新的思潮和新的流派。 2 0世纪中期 ,在艺术为政治斗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的影响下 ,除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之外的其它西方艺术流派均遭到批判和打击。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在西方现代文化潮流冲击下 ,中国绘画出现了各种艺术观念和艺术流派共存共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李芃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6):99-102
艺术的发展是在社会生活制约下的自律性追求。20世纪中国意笔人物画的历史性变革就是对 这一规律性的有力证明。牢记艺术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和把握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反映20世纪中国意笔人 物画艺术现代变革发展规律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波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56-62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0-70年代,原创性弱,基本上是茅盾与丁玲二式整合为"史诗"模式;80-90年代,出现超越史诗,悲剧、象征、隐喻多样模式。"日常叙事",从苏曼殊、张爱玲到池莉、余华,表现"人生安稳",个性化强。两种叙事法则共同成就中国百年小说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杨迎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26-32
20世纪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伴随着对外国现代派文学的引进与新文学一起成长,在大陆中断后却在台湾、香港盛极一时,世纪末又在大陆重新出现繁荣。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成长中形成了与西方现代派小说不全相同的新景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9.
杨慧群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6):78-80
美国文学中存在地方色彩,英国19世纪的文学中也存在“英国色彩”:简·奥斯丁的中产阶级婚姻观,狄更斯笔下的童工悲惨遭遇,萨克雷书中的资本主义上层社会,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意象和哈代的韦撒克斯的乡村生活,共同形成英国19世纪文学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小城小说: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 ,有着众多的以小城镇为故事背景的作品 ,这些作品所体现的地域色彩和风俗画、乡土眷恋和城市批判、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以及国民性关怀等特点 ,是当代大陆和台湾文学中的小城小说所共同拥有的审美风格 ,也是和现代文学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对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皓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59-63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为诗歌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2.
一种全球背景下的新文学传统--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审美现代性"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6):115-123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文化审美现代性"鲜明地标识着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根本属性。它置身在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激烈撞击中,其审美表达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更有抵御,文化表象五彩斑斓,但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它已经于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品格,一种认同或超越的"文化审美现代性"传统。在全球背景的烘托下,除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本身内蕴的审美质素外,现代汉语思维框图承载平等、多元、开放、民主、正义、法制等具有全球性的人类思想文化资源,通过20世纪编辑出版行为的"文化平权"实践媒介策略,已经现身在诉求形形色色现代性想象的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突出表现在20世纪女性写作现象里。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这种"文化审美现代性"品格和传统还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断增添新的元素,由20世纪中国文学塑形而成的现代人精神资源如发育公民个体、反殖民反封建专制文化、追求文化平权、倡导民主与科学等等,仍将保留、延续,并依然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令人试目以待。 相似文献
13.
王元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27-31
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可以5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50年代之前,研究者并非把美学当作一门纯粹的科学,其主张侧重于美学研究应在改造社会人生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五六十年代之交的美学问题大讨论,使美学研究再度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一股热潮,并逐渐走向学理上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建设。当时,实践美学解决了美的根本性质问题。反思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美学与现实人生分离的"艺术哲学"的倾向,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把审美、艺术、人生三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中西美学思想史以及20世纪美学研究发展过程所昭示的真理,它也预示着中国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在研究分布上南重北轻;二是在研究方向上呈现出专而精;三是在研究内容上重点突出及以考论见长;四是在研究时段上三阶段稳步发展;五是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文本细读与分析。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特点,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界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少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2):63-64
2 0世纪的 2 0年代至 4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兴盛一时 ,形成了我国 2 0世纪武侠小说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有的以史实为基础 ,揉进野史轶闻再经艺术加工 ;有的书中人物纯属虚构 ,但历史背景还是较为真实的 ;有的写法荒诞 ,但想象极为丰富。 2 0世纪的 5 0年代至 7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在港台海外掀起了第二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一是继承发展了章回体的某些优点 ,借鉴了欧美文笔 ;二是小说中的人物都追求一种独立的人格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学世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范伯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10-18
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文学萌生的界碑 ,应建立在 1 9世纪 2 0世纪之交。在以文学观念更新为启动发力点的文学革新运动中 ,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各个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 ,各显神通 ,虽然成败不一 ,但就总体而言 ,已初具文学现代化的新貌 ,而变革时段的“公约数”是“世纪之交”。作者还从通俗文学的角度 ,分析了文学如何与市场结合 ,这也是标志现代文学形成的一个界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纵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原小荻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1):56-60
从民族生存学、文化历史学、文艺本体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比较文学和文艺传播学的思维方式 ,对 2 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面地审视和评估。 2 0世纪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最优异的表现和最重大的业绩只在两个时期 ,即 :2 0世纪的前叶和 2 0世纪的后叶 相似文献
18.
张邦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95-99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湘西是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地域性乡土。湘西书写,是指以湘西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湘西乡土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对湘西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湘西书写可分为“诗意化”与“审美化”的湘西书写、“写实”与“批判”的湘西书写、“左翼”与“革命”的湘西书写、“传奇”的湘西书写四种形态。这是由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从诸如反现代与反都市、追求现代化、追求左翼与革命、追求形而上的终极与民间狂欢的立场和角度将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文学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季水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5):122-127
普希金文学理论传入中国60多年了。60多年来,普希金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界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典型人物复杂性格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松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5-79
20世纪是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型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变革的影响,以期在当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借鉴西方文论变革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