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其演进历程看,可以分为总体布局探索时期、总体布局形成时期和总体布局的拓展时期;从其形成的动因看,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深刻认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特征的深刻把握,对新时代新要求的积极回应,推动了总体布局从形成、拓展到“五位一体”的确立;总体布局演进历程同时蕴含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而深刻把握“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则是总体布局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一个继承、创新的渐进过程,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需求多样化的需要,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开发可再生能源、建设美丽广东。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历了由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全面的论述和部署,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研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主要围绕着演进历程、历史动因、意义与实现途径等问题展开,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过程,这是我们党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赵欢 《南方论刊》2014,(1):8-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历了由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不断深化过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将产生深远影响.推进“五位”走向“一体”,必须明确“五位”的“一体”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完善的制度体系,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两个"三位一体"、一个"四位一体"和两个"五位一体"构成的"多维一体":旗帜是道路、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总部署是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三位一体",特色是实践、理论、民族、时代特色的"四位一体",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要求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五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陈钰 《琼州学院学报》2013,20(1):106-107
本文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的特点,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中译者之五位一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把握,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这种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自觉转换。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前行,从来都不可缺少思想的力量。“三个代表”思想现在已经作为一种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三个代表”思想所蕴涵的巨大理论价值转化为巨大的实践价值要靠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创造性的工作。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过程,也就是他们手中的权力运用的过程,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与权力价值的实现有着客观的内在联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理论上弄清楚“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与手中权力价值实现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同时,对党的各级领导干…  相似文献   

13.
库恩的范式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新"范式"出现是知识增长的重要标志。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中国每一次发展观念的更新都是一次"发展范式转移",体现了科学的时空观和革命观。"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发展范式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同时,充分的发展范式转移也对中国的发展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五位一体"总布局之所以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是因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的难题。这种现象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盈利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具有化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难题的内在机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提供了制度保障,"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次升华,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文化需求支持体系是为实现农民工文化权利提供保障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系。文化资源、文化机会、文化途径、文化能力是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的影响因素,农民工文化需求环境包括政策和制度环境、文化教育环境、舆论和服务环境三个方面。基于农民工文化需求的影响因素现状和文化需求环境,可以构建由政府、社会、社区、企业、农民工组成的全方面、高效率运作的农民工文化需求五位一体支持体系,五位一体支持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制度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系统、舆论支持系统、服务支持系统和自主能动系统五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名称及内涵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名称及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毛泽东在建国后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开始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统一,表现为物质文明的进步;与政治建设相互包容,表现为政治文明的进步;与文化建设相互融合,表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建设相互支撑,表现为社会管理的进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前行的路径,坚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对我国我省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重提六个“为什么”,是基于国内外对社会主义仍存在疑问、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停息、国内仍存在“资本主义化”论调、“纯而又纯”理论仍有市场的背景。科学回答此问题。就要从理论高度解释六个“为什么”,从历史角度重新申明六个“为什么”,从特殊背景明确回答六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