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反喻”     
反喻是比喻辞格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一般的比喻是从正面用肯定语气说明本体、“象(是)什么”,本体、喻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产生联系的纽带是二者的相似点,我们可以把这种比喻叫“正喻”。而反喻则是正喻的否定式,其基本格式是“甲不象(不是)乙”,如果甲、乙分别代表反喻的本体、喻体的话,那么本体与喻体产生联系的纽带不是它们二者的相似点,而恰恰是相反点或相异点,甲不具备乙的某一特点,甲与乙是相异的。例如: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抒情文学中,张衡的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意义,而这种独特意义又是在我国抒情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充分表现出来的。本文以“美人喻君臣”的文学抒情模式为基点,纵向探讨了张衡对这一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影响,并对此模式的社会心理和美学追求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使人们对于作为文学家的张衡作出更全面、更确切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些复杂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求女”之喻旨历来是《离骚》研究的关键所在,“求贤”、“求君”之争至今尚无定论。治骚大家全开诫先生就曾明文指证“求女”乃喻“求贤”。但本文作者立足于《离骚》本体,从创作旨意、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以及逻辑学等角度,多方求证了“求女”喻“求君”一说。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阐述教育问题的“洞喻”可以拓展为凝视问题研究的经典文本。在“洞喻”学说里,他通过话语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室内环境,并认为这个空间环境内充满复杂的凝视关系。笔者试图通过柏拉图的“洞喻”学说,建立起凝视理论和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这既丰富了柏拉图“洞喻”学说以及凝视理论研究的文本,又有助于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修辞上把用几样彼物比此物的手法叫做博喻。说白了,就是用几个词句作比的方法;说雅些,叫它联珠比喻。博喻是比喻的一种。中国的诗人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春秋初期就能够成功地运用这种手法了。且看《诗经·卫风·硕人》篇中描绘卫庄公(前757—735在位)之妻庄姜美貌、神情的一章:手如柔夷(yi,初生白等的嫩芽),肤如凝脂,领(脖颈)如蝤蛴(qiuqi,天牛的幼虫,身长而白),齿如银(hu)犀(葫芦的籽,整齐而洁白),燎(qin,虫名,似蝉而小,前颁宽而方正)首俄(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眉。巧芙倩(笑起来两颊现出酒窝)兮,美目盼…  相似文献   

6.
在修辞的百花园中,各式各样的鲜花争妍斗艳,绚丽多姿。比喻这座小花台上也是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什么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对喻、博喻、妙喻、逆喻、曲喻、详喻、虚喻等等,数以十计。这些修辞方式,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并多有论述。但是“A象B,B象C”及“A象B,B象A”这种综合性的修辞方式,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洞穴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相似文献   

8.
《老子》喜欢以水作喻,并总结了水的几种重要特性:柔弱、驻于卑处、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以水性喻人性,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备这样的心态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苏轼文艺理论的特色之一,是一个具有鲜明独创性的概念范畴体系。在《“神”与“意”——苏轼艺论探讨录之一》(载一九八五年湘潭大学学报语言文学增刊)中,我们谈到,苏轼的“神”,通常是指作为观照描写对象的人和事物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动态美。苏轼的“意”,则通常是指审美主体的包括思想、情感、意愿、气质、个性等等在内的整个心灵世界。在苏轼以前,还没有人象他那样,认定主体的“意”在创作过程中具有统摄一切的头等重要的作用;文艺作品,只不过是主体心灵的一种外化、物化形态而已。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作者主体可以随“心”所欲,一“意”孤行,而全然不需要客观的生活依据呢?不。苏轼是主张“寓意于物”、“意与境会”的。弥足珍贵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前人已经提出的这样一些笼统概括的命题上,而开始认识到,在“意”与“物”之间,在“意”与“境”之间,也就是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有联结沟通二者,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客观中介在;这个中介,就是他所谓的“理”。对苏轼的这个“理”,学术界的理解很不一致。本文试图把它放在历史的纵横坐标上加以考察,看看它的涵义究竟如何,应当怎样估计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容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1.
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原子弹爆炸”和“阿波罗登月”更具有深远意义。 无疑,基因技术的发展会对医学发展、人类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但随之而来也有各种想来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 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宣告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绘制完毕,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基因技术将可能给人类在疾病防治、健康保健直至延年益寿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勾起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但正如核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清洁、廉价、高效的能源外,同时也制造出时刻高悬在人类头顶上的原子弹一样,基因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  相似文献   

12.
昆仑之说 秦始皇陵仿效昆仑山。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九生,在2013年发表的《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物感”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史和文艺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内涵涉及到艺术活动的心理动机及其形成条件。这里,我们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些探讨,以使之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一根据心理学原理,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具有一种外射的倾向,渴望着排遣与发泄,故时刻都在寻求表现的对象,这就是艺术需要产生的缘由(参见拙文《“发愤著书”说》)。但要使这种需要真正引起艺术活动,就必须变需  相似文献   

14.
“耰”是古汉语常用字,散见于古籍文献中,如《管子·小匡》:“深耕、均种、疾耰。”《论语·微子》:“耰而不辍。”《孟子·告子上》:“播种而耰之。”《汉书·吾丘寿王传》:“民以耰鉏箠梃相挞击。”这些“耰”字,不外乎两个含义:(一)摩田器也,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 (二)覆种也,用耰平土、掩盖种子。 然而,对于“耰”字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说它是锄头把。《史记·秦始皇本纪》:“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史记索隐引孟康注:“耰为鉏柄。”《汉书·陈胜项籍传》:叫巳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服虔注:“耰,鉏柄也。”吴楚材等《古文观止·过秦论》注:“耰、鉏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注:“耰,鉏柄”(修订本  相似文献   

15.
清世小学家言古今声类之异者,始于徐用锡(徐著“字学音韵辨”,言知、彻、澄、娘古读端、透、定、泥。其书未见,江夏徐疆誃藏有华亭沈大成抄本),粗成于嘉定钱氏,补苴于余杭蕲春章黄二君,于是古无舌上(包括知、彻、澄、娘四纽,及照、穿、神、审、禅五纽,并分出正齿庄、初、林、疏四纽古归齿关。)及轻唇音之说完全确定。湖南曾运乾又作“喻母古读考”,谓“喻母四等古隶舌关定母,三等古隶牙声匣  相似文献   

16.
从古因明到新因明在论式的结构上面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喻支,古因明五支论式的证宗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喻的经验直观作用实现的。而陈那不仅从因三相的角度完善了三支论式的论证规则,而且更加强调了喻支的功能意义。法称的"离喻"论式也并非绝对的通过去喻来构造一个形式主义的二支论式,仍然是以开悟他者为目的。正是基于佛家文化内涵的立场,对因明论式的评价就不能依据西方逻辑话语及其论证规则,而是要回到因明论辩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  相似文献   

17.
8月 2 0日清晨 6时 ,克林顿下达了攻击令。游戈在阿拉伯海和红海的十几艘美国海军水面舰只和潜艇 ,同时向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南部和苏丹首都喀土穆发射了 75枚至10 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以上引自《昨天的报复 :1998年打拉丹》一文 ,载《金陵晚报》2 0 0 1年 10月 9日第 2 4版。遗憾的是 ,这里的“游弋”印成了“游戈” ,好在同一文章的隔一自然段中有“游弋”字样出现 ,可见属于校对之误。由于不止一次在报刊上读到“游戈”二字 ,故还是有必要作些区别。弋 ,指带着绳子的箭 ,用来射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将翱将翔 ,弋凫与雁。”汉代…  相似文献   

18.
“因各地兴起了一些新兴势力 ,他们需要各种人才为自己鸣锣开道 ,就要到处搜罗人才 ,培养人才。旧、新势力相继需要人才 ,于是官府的‘痒序’之外 ,便兴起了私学。与孔子同时的郑国人邓析、鲁国人王骀等就办过私学。”以上所引 ,见骆承烈和楷木编著《孔子论学》一书 ,新华出版社 1992年 6月第一版第 1页《前言》。这里的“痒序” ,应是“庠序”。庠 ,音xi偄ng。《礼记·学记》 :“古之教育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塾、庠、序是地方学校。清毛奇龄认为 :“术”是“州”字之误。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 :乡校、州序、党庠、…  相似文献   

19.
“林大人林则徐,可谓文滔武略,为国公而忘私,可他的朋友批评他,说他脾气不好。这位徐大人很听逆耳忠言,写下‘制怒’两个字,封于大堂之上。美德流传至今而不衰。” 以上见张则铭《箴言无价》一文,载《南京工商》2002年第5期。 文中“文滔武略”,应为“文韬武略”。韬,原指弓或剑的套子。这个成语中指《六韬》,为古代兵书,内容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文韬武略,比喻用兵的谋略。 而“滔”,原是指大水弥漫,用在这里似误。 另,“封于大堂之上”,有点费解,估计为“挂于大堂之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说”,第二部分讨论“难”。“说”和“难”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常见的两种论辩方式。它们当然都属于论辩,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论辩。它们的特殊性在于它们的特殊的目的和特殊的语境。本文在讨论“说”的时候,从上面所讲的特殊性讨论了“论证”、“说服”和“说”,从它们所涉及的语境因素的复杂性而逐步复杂化并互相区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