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方俊 《江淮论坛》2012,(3):162-166
比较文学是从文学史中分离出来的,把比较文学视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或者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辅助性学科,一直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基本立场。法国文学史研究大家居斯塔夫·朗松尽管不在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列,但由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性质.以及朗松本人在法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影响关系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使之成为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公认的先驱人物。朗松的《龙萨怎样创造?》不仅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篇经典范例,而且对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到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回顾这一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应该说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几乎以泯灭亚、非、拉各民族文化特色为己任.在比较文学极为兴盛的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就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公开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在对比较文学的定位上,美国学派反对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文学史的范围,将文学批评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美国学派不满足于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关联”的影响研究,倡导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把“文学性”确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美国学派的理论视域及文学理论研究性质,顺应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文学格局的发展方向和变化现实,其对比较文学的积极拓展和深远影响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系谱学建构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加以系统的评述与研究,寻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位。在本文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体系建构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文学比较"、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现代由"文学批评"转换为"文学研究"并走向学科化;学科化之后又形成了三种学术形态: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与苏联学派以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为宗旨的"文艺学"形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则超越学派畛域,形成"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历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与中国学派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变异学研究的学科方法。国内学者多从纵向的角度考察这些学派与学科方法的更迭变化,忽视了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凸显的是比较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性,这是对学科发展过程的深一层把握。从横向看,中西方比较文学在建构学科理论时存在着两个误区:过分注重学派建构与文学真理的诉求;学派固守疆域,文学真理压制了文学他化的灵性。中国学派提出了变异学研究,虽然也有学派疆域与真理残留的尾巴,但它突破了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局限,是国内比较文学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之一,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05,4(12):129-132
间性理论是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文化间性诸观点的综合。这一理论最初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然后通过众多西方学者的补充与完善,逐渐形成为一种涵盖广泛并涉及众多文本理论的诗学观点。这一理论向比较文学的渗透,可以强化比较文学的对话性,拓展比较文学的文化边际,丰富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内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87年11月3日至4日在江门召开。本省比较文学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提交会议的论文有29篇,其中约86%是平行研究——多为文学现象的平行比较;14%为影响研究;没有科际研究。反映了年轻的广东比较文学研究队伍的可喜势头。会议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在我国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先是不自觉的导入。1919年章锡琛译日本文艺理论家木间欠雄的《新文学概论》,输入了比较文学许多名词术语。1920年吴宓在《留美学生季刊》上发表《论新文化运动》,首次介绍了法国学派的  相似文献   

8.
(一) “比较文学”这个概念自一八二九年维勒曼(A.F.Villemain 1790—1870)在巴黎大学讲学采用以来,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几经波折和论争,至今还没有被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只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学传统和文学史①;有的学者认为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线”亦即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民族的文学②;还有的学者把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等都看做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③。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人认为是  相似文献   

9.
付飞亮:曹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本次的学术访谈,缘起于《甘肃社会科学》赵国军先生之托,对于我本人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您在古代文论、中外文论、比较文学和大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您的学生,借此次机会,我主要向您请教与比较文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人认为比较文学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之后,好像发展乏力,西方比较文学界很少听见新的声音,反而是不断有人唱衰比较文学,如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1993年就说"今天,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已经死亡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里的一篇专文说:“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1979年在中国的出版为标志的。《管锥编》全面、丰富、完整地体现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最广阔、最开放’,最‘无法归纳进任何科学或文学研究体系中去’的‘边缘学科’的特点。”《管锥编》不仅为比较文学树立了典范,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也为比较学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下文择取两则,略加申述。  相似文献   

11.
湖南教育出版社近年连续出版了《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和《湖湘学派源流》二本专著(以下简称《张栻》、《源流》)。这是宋明理学研究中可喜的成果。笔者读罢全书,仿佛一颗明珠从理学的浩瀚典籍中,从近世学者多已忘却的历史中,重新被采撷出来。虽然首先采撷这颗明珠的不能完全归之二书作者,诚如《张栻》作者在前言中说的:“我的恩师侯外庐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首先在学术界把张栻及其湖湘学派列为理学中重要的学派,并对其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作了独到的论述。”亦如《源流》所述:“湖湘学派那些不受注意的思想却在海外新儒家那里得到了强烈的共鸣。”(第425页)但是,摆在学术界面前的这两本著作,却是研究张栻、湖湘学派的全面系统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术》2000,(1):237-241
从七十年代末比较文学在我国正式建立、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开始,建立中国学派的呼声就不绝于耳。所谓“中国学派”,乃相对于注重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与注重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而言,有的学者还设计勾画出了它的形态:一要以中国为主,按我们的需要对国外的东西加以吸收或摒弃;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权威艾金伯勒在十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1985·巴黎)曾以《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为题发表了总结性的讲演,对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寄以厚望。最近读到张弘先生的近著《中国文学在英国》一书(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切实感到了我国比较文学扎实而稳健的拓进步履。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已经不可能再囿于“欧洲中心论”,而无视中国文学施之于西方的久远影响了。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地位十分重要的中国文学瑰宝,数百年前便以其神奇的光彩辐射到了西方,所以,中国与西方的双向文学交流乃是世界文学研究中难以回避的课题。在这方面,作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组织编著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之一种,  相似文献   

14.
介绍比较文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不同学派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指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8月25日至29日在西安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接受理论与中外文学的关系”、“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三个专题。其中,中外学者争论较多的是学派问题。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佛克玛教授认为,学派之争是一个历史  相似文献   

16.
最近,季羡林教授在《新疆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对汉文《大藏经》和新疆吐火罗语文献中所载《木师的故事》做扼要对比,说明吐火罗文本代表从梵文佛经到中国小说间的一个过渡。这一结论是启示性的,对于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更多例证,进一步探讨新疆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密切关系。 (一) 国际比较文学的第一位倡导者、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说过:“东方西方,不可分离。”这句话揭示了各国文学之间可以探寻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兼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峰 《天津社会科学》2006,1(1):110-115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一种强烈的欲求,就是希望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实际上这是争夺文化话语权的一种策略,是对西方强势话语的反抗。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最大问题在于方法的缺失,即无法找到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相比肩的研究方法。这恰恰显示了中国学派吁求的致命伤,即根本找不到所谓中国独有的比较方法。本文将比较方法与比较观念分开,指出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只是一种基于民族本位情绪的比较文学观念,并不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所以,我们不妨把方法问题悬置,只要是从中国当代文化出发思考问题、贴近事实,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可能会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提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 庄周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这部书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郭沫若同志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鲁迅与庄子》)秦汉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又何尝不是如此?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儒、道、法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三家。庄子正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二千多年来,它的哲学思想吸引着历代的思想家,今天,《庄子》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19.
王宁 《学术月刊》2022,(4):144-154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当代传人佛朗哥前几年在一本新著中提出,当今比较文学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跨学科研究:其一是文学与科学,其二是文学与其他艺术。他在结论中呼唤一种比较美学的诞生。显然,即使是被人们认为最保守的法国学派学者也认识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并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美国比较文学学者苏源熙十多年前曾认为,比较文学学科“扮演的是为乐团的其他乐器定调的第一小提琴”的角色。但最近十年报告的主持人海斯却没有对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现状给予高度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者在致力于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跨界比较研究的同时,却在科技人文的跨界研究中反应迟钝,且著述不多。这与人文学者所受到的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的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这正是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新文科视域下进入国际学术前沿并发挥领军作用的一个极好机遇,在这方面,中国学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已经而且将继续为国际比较文学新格局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 ,我对文学史理论的关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 ,新时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展开了文学观念、文学方法的讨论 ,作家、理论家开始反思文学与文学史的研究 ,不少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但理论说明的深度不够。 90年代 ,文学史理论研究呈现出逐步深入的态势 ,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 ,专题学术讨论会多次召开 ,有关论著也已出版 ,如《文学史哲学》(陶东风著 )、《文学史新方法论》(王锺陵著 )、《中国文学史之宏观》(陈伯海著 )等。董乃斌主持的“中国文学史学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