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礼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进行考察与梳理,将有益于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现状的考察与梳理,发现礼法关系研究成为当前荀子礼论研究中的显学,并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荀子礼论研究进入一个回顾、总结的阶段;另一方面,探讨荀子礼论现代价值的文献大量出现。而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尚未突破传统,缺乏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礼”也“重法”,其“礼”、“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礼”和“礼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性趋恶的性恶论是荀子人学思想中教化思维的前提条件。"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彰显了荀子人学思想的伦理价值,"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是荀子人学思想的政治价值之旨归。荀子人学思想是他对人性情怀关注的直接阐发。  相似文献   

4.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礼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礼法思想的人性论基础,“礼法并重”诸问题的研究,并辨析了荀子“礼”“法”与当前我国“德”“法”概念的异同,从而得出荀子礼法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关于荀子礼法思想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但学者们很少从法理学的视角探究荀子的礼法思想价值。荀子认为法律必须依据礼义来制定,因为礼义是法之理,即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仁以仁爱为本,义以维护人伦等级尊卑为主,礼以节制规范情欲言行为目的。荀子虽然重视法,但是他认为礼是人伦道德的总则和作为国家法律的依据,代表着秩序和正义,法的地位不应超越作为法理的礼义。他强调圣贤和君子即社会精英在制定法、执行法和完善法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观点对于当代法治建设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正名论包含了丰富的逻辑思想。他反对名家那种纯粹的逻辑研究,主张正名是为了明分,并强调王的制名权。他探讨了名的种类,并在坚持感觉的基础性作用下,提出了制名的四种方法。为了回归王所制定的名,荀子认为儒者必须在圣王没,名守慢的时代以辩说来澄清谬论,从而驳斥那些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和以名乱实的诡辩。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先秦儒家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有其优势,也可能导致国民缺乏真正的协商意识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战国中期 ,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 ,荀子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儒家的礼治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 ,成为战国时期祀学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贡献还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儒家“重德轻刑”的倾向 ,在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法”在治国治民中的作用 ,并且突出了其礼法结合的特点和它们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两个方面寻找荀子"文"的思想理路。一是从荀子的性恶论为切入点,探讨性和情的关系;二是通过具体考察"文"。发现文有三个层次:第一,指人自觉的修养和行为;第二,指占卜行为本身不包含恐怖和迷信内容的形式和文饰活动;第三,指为政治社会服务的规定和文饰。从以上可以看出来,文有不同的内容,也就有不同的意味,文有一个从外在的强制性到内在的自觉性追求的过程。然后从"文"的三个方面对荀子的思想进行美学定位。  相似文献   

9.
战国后期儒家学说的杰出代表、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荀子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荀子非常重视道德对人格的改造和完善作用,在<荀子>一书中关于修身立德的论述占了很大比例,对于当今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德育的内容等均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学包括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两个方面,不论是历史上的宋明理学,还是当代港台新儒家,均采取尊孟贬荀的态度,对儒学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孔子以仁、礼奠定了儒学基本规模,孟子从心性维度深化了孔门仁学,而荀子则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深入辨析和对礼义法度的诠释建构,拓展了儒学的外王视界。在体现出一种更加阔大的统合性视野的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时代奠定了正理平治的理论基础。今天儒学的重建应统合孟荀,兼顾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这是荀子思想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出现荀学热的根本原因。荀子思想可以概括为:性恶心善,义利两有;隆礼重法,积善成德;知通统类,法先后王。从当代视角看,荀子思想中蕴含的治国理念对于今人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细加发掘。  相似文献   

11.
论荀子的群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里,群是一个很特别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共生、共存、共发展的理想社会。荀子通过人之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等命题阐述了群的理念和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其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行政组织思想。他的行政 组织思想包括\  相似文献   

13.
荀子思想尤以礼学见长。尽管其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儒家以礼治国的思想,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又多有融合,从人文和历史的高度挖掘礼仪制度的深层蕴涵,从社会、政治、人生、道德等纬度全面开拓礼仪制度的广泛外延,从而构筑了博大精深的儒家礼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上古殷周文化模式向中古封建文化模式转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荀子礼法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推崇礼治 ,同时又提高法律的地位。其隆礼重法视野下的礼法关系理论包括礼的内涵层面的礼中有法 ,政治和社会价值层面的礼法并重 ,儒家理想层面的礼尊法卑等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先秦诸家之集大成者,其语言观以语言规范化为核心,视语言规范为转型时期社会规范的重要内容,强调“循旧作新”与“约定俗成”,既适应当时文化重建大势之需,又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纲领,并最终经由李斯等人的努力在秦得以实践。探讨荀子的语言规范思想对当今的语言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天人之辫”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苟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历史名著《荀子》自唐人杨倞第一次整理校注以来至现代各家的校勘注释文献,首次进行了宏观的清理和精要的评述。文中对当世通行而影响很大的王先谦《荀子集解》、梁启雄《荀子简释》等,都有客观而中肯的批评;对世人少见的明、清校释成果,民国以来诸国学大师、台湾、日本诸学者对《荀子》的整理研究文献,也都首次集中地考其源流得失。  相似文献   

18.
礼法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话语之一。政治文明中有关礼法关系的讨论,乃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学界对其礼法之辨的精彩阐释却多有忽视。以礼法之辨为视角审视王夫之的法治观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面:“法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刑以佐礼”;“守义礼为法而乃以成正而无缺”,表现出王夫之在政治哲学方面重礼治轻法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礼制思想"、"礼治"、"礼俗"和"中和思想"等含义。《孔子诗论》通过用"礼"论诗,表达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但在具体论述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就诗论诗,较好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荀子》中的“智德”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提及"知"(智)达487次,显示出对"知"(智)的高度重视.荀子突显"心"(解蔽心)的认知意义,将"知识"作为"智"的第一要义;把"是是非非"看作"智"的第二要义,将其视为"智德"的主要内涵.荀子的"智"有不同等级之分,"智德"并非只是作为辅"仁"的次德,而是与"仁德"等量齐观的主德.其意义与价值在于:承接孔孟对"智德"的重视,将"智"提升为建构整个道德实践论的基础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