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历史久远的古典主义传统。而发端于本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则是对这一传统的冲击和反叛。但是古典主义的精神和素质并没有在现代文学中消失,而是伴随着新文学主流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从学衡派到新月派再到京派,虽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面目,但是其总的倾向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倾向。这里之所以在“古典主义”之后加上“倾向”二字,是因为现代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不仅派别之间而且同一派别之间的各个成员之间也各有各的特征。或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溶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已经确立 ,其标志是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大量输入 ,形成了各具特色与批评个性的批评家与批评范型 ,即周作人“自己园地”的“趣味说” ,沈雁冰的社会历史批评 ,成仿吾的不断“反省的批评”以及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 ,这些批评范型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格局 ,表征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陈方竞 《学术研究》2008,4(1):154-158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在"文革"十年受到重灾,鲁迅研究长期孤立地进行,没有结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不出鲁迅研究具有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重建的整体联系的意义.鲁迅立人思想的启蒙性、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和整个现代文学影响的整体性和根基性、他的杂文显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倾向的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都要求将鲁迅研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中进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尤其应关注他一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翻译文学的深刻联系.这是以往研究界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左其福 《理论界》2008,1(1):132-133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日趋多元,它既可以侧重对批评家们审美个性的揭示,也可以倾向对不同历史阶段批评思想的整体描述,还可以集中对现代文学批评中世界因素的具体呈现。各种建构方式既有理论的洞见,同时也都有写作的盲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建构不存在完美的范型,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获得自身的问题意识及与之相应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比较性描叙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再次兴起 ,以及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变革与发展 ,作了比较性的描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 西方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 ;2 从西方到中国———关于“古今之争”的文化转换 ;3 梁实秋的新古典主义批评观 ;4 “红色古典主义”的崛起与衰落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随着现代传媒和报刊而兴起的独立批评文体,现代文学书评在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品味“意味”,现代文学书评的价值追求则是分析“意义”。为了深入解码作品的意义,现代文学书评创造了融分析思维与“象思维”于一体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策略,对作品的整体意义进行诗意的描绘与周密的论证。整体而言,现代文学书评,在读者、作者和自我表达之间找到了平衡,找到了一条表达意义的融通之道,对现代文学批评写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茅盾前期文学批评观的转型与作家论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现代作家论的代表性批评家茅盾的前期文学批评观的发展和转型,以及这种发展和转型对于建立他的文学批评本体观念的作用,进而研究了茅盾批评本体论在作家论批评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史论”的笔法;“史论”笔法奠定了茅盾作家论的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的评价尺度,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了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看,“新批评”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文本观、语义观、修辞观和细读法上.在“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新批评”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地被中国化.其原因在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同质性,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语境对外来文论的包容力与改造力.  相似文献   

9.
梅光迪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之初,梅光迪在和胡适的文学论争中激烈地批评新文化运动,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古典主义倾向的文学主张。主要内容为:第一,提倡中庸,反对偏至;第二,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第三,须在传统中寻求恒定的美学法则。  相似文献   

10.
“唱反调”的批评即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求疵的批评”,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批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流派、社团之间的相互批评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互之间存在着争论和批评,小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内部又有分歧和争论。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众多,社团林立,文学理念、风格各异,因而批评和论战比比皆是。这些批评和论战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则完全相反。文学批评对很多文学批评者来说,不是出于对文学的责任,不是出于对于文学本身的热爱,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信念,而是谋生的手段。既然文学批评是“谋生的手段”,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学批评这种职业来谋取利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从这种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出发,“作揖主义”、“好好主义”便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既害了文学创作,也害了文学批评本身。  相似文献   

11.
很偶然地 ,邂逅周海波先生的批评史专著。随手翻来 ,发现它的行文表述颇有特点 ,激情与理性相互激荡 ,叙述节奏错落有致 ,惊叹于学术专著也可有如此难能的可读性 ;仔细阅读发现现代性、可能性、文学性三个思考支点清晰可辨 ,繁复恢弘的史学框架浑然天成 ,不仅感叹学界又增添了一道全新的批评史学景观。史论以“现代性”作为界定历史阶段的根本特征。作者在回顾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现状的前提下 ,将“五四”前后以至于今的中国文学批评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并取狭义的文学批评概念 ,即“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思潮以及各种…  相似文献   

12.
白春超 《中州学刊》2006,4(2):208-212
新月派的文学观一向被视为浪漫主义,这种相沿成习的看法其实并不确切。作为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学群体,反叛浪漫、抨击感伤才是“新月”之所以成“派”的凝聚点和粘合剂。新月同人一致的文学理想是以理节情、追求秩序与规范,表现出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在激烈变革的现代中国文学中显得格外醒目。新月派的文学观具有向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回归的倾向,同时又契合了世界现代文学放逐抒情趋于客观、克制的发展态势,对当时激进的主流文学起着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丽 《理论界》2007,(1):205-206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具有自己独特的批评个性。他提出“以小说代经典”的美学思想,旨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神性的“希腊小庙”,同时不期然地与西方印象主义的批评理论暗合,联系沈从文从未接受过西方印象主义的客观事实来看,他的文学批评不免带上了“世界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17—192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才 《中州学刊》2002,18(3):69-73
“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及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其来源是多方面的,译介的范围既有对日本、欧美等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的输入,也有对其他一些弱小民族的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吸纳。正是这宏阔的译介眼光,为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与突破传统的文艺理论框架,促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多元化格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动的文化谱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中国现代一个有声有色的文化维面。在这一维面上,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产生了中国新的文化范型和文化视野,形成了一套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文化观念、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及文化冲动,由此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念的建立和批评理论的发展,推进了新文学的进程。因此在近现代文化思潮的整体背景上,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深层文化结构层面,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原创视角,去探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所包含着的文化诗学的原创性和经典性特征,对于我们今天正确把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地位,推进当代文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但以他那“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的文学创作丰富了文学宝库,而且还以他那些很有见地的文学批评推动了新文艺的发展。鲁迅虽然没有关于现代文学的批评专著,但散见于他文集中的为青年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序、跋、前言、后记、“小引”及有关评介文章,都闪耀着一些真知灼见,值得学习。鲁迅的文学批评涉及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所谈的仅是鲁迅关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唯美主义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理论激情,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形式、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格调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屈指可数的批评家,茅盾建构了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批评模式,即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并重的"历史—美学"批评模式,将文学批评视为"运动着的美学".此种批评模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刻影响,应认真总结其经验,并予以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语言由于其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作为文学中的本体性要素,导致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变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的重要激发机制和显现表征。语言变革促发了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批评测度、批评话语方面的系列变化,而这一切又恰恰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具有“现代性”的真正质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具特色的批评家,“明目张胆”地用“感情的批评主义”为作家论之批评宗旨的李长之,在“感情的型”的美学尺度下,以情感体验中的审美感知与兼容理智的作家批评实戡,标示出他1930年代作家论写作的独特魅力。显然,李长之所建构的以情感为中心、情感与识力并行不悖的作家批评范式,在丰富和拓展1930年代作家论的批评内涵的同时,亦对当时的作家论写作具有一定的体式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