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在他苦短一生所创作的七百多首词中,边塞词多达八十余首,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值得一提.纳兰性德笔下的边塞景物元不流露出浓浓的羁旅愁思和兴亡之感,同时,他在边塞词苍茫壮阔的境界中注入清新婉约的情思,在历代边塞词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作家纳兰性德以诗词闻名,历来学界专注对纳兰的诗词研究,而忽视了其赋作研究。纳兰性德现存五篇赋,其中两篇咏物赋尚未引起大量关注。从题材、创作手法与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兰性德咏物赋的艺术特色,以及进一步探究纳兰性德咏物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收录于《东坡乐府》之中。苏轼初入仕途时意气风发,胸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然而乌台诗案后无端被贬,志向抱负难以实现,故其作品中充满了忧愤感伤与壮志难酬之情。但是苏轼并未因此与官场世俗同流合污,仍旧坚守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忧国忧民,希望造福天下苍生。苏轼是性情中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深厚的手足之情、伉俪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他与朋友间的莫逆之交都带给读者很深的感动。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坎坷之后,苏轼并未走向消沉,其词作体现出达观超尘与乐观旷达的思想特质。本文立足于《东坡乐府》,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从宦海沉浮、情深似海、超然旷达三个维度探究苏轼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有关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科尔沁诸旗,索伦诸部的问题,由于史料缺乏、记载简单、措词含糊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困惑于学术界,成为众说纷纭的问题.人们争论的焦点是:纳兰性德是否有过第二次东北之行;此论点如若成立,那么其东巡的中心任务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对于我们研究纳兰性德本人及其清初的民族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纳兰性德确实有过第二次东北之行,此行的具体任务是宣抚内蒙古科尔沁诸旗和索伦诸部.为此,本文试图根据纳兰性德本人的作品及相关的史料对上述诸点作出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5.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词派纷呈,词学极盛。纳兰性德虽未开宗立派,标举词张,但散见于他的诗词作品、杂识笔记、书信序文中的词论观点是清代词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可以梳理为以下三个方面:尊词体、重寄托;主情致、崇境界;显个性、求独创。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他自幼好学,过诵不忘,能骑射,善书法,工于诗作,尤喜填词。清初词坛分为两派,他的好友朱彝尊和陈维嵩分别是两派代表。陈派尊崇苏东坡和辛弃疾,词凤豪放雄浑;朱派尊崇姜夔、张炎,工力深厚,句琢字炼,格律严谨、醇雅清空,有形式主义倾向。纳兰性德自立于两派之外,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认为“花间词如  相似文献   

7.
李宗俊 《中国藏学》2017,(3):125-132
论惟贞为唐代著名的吐蕃族裔,其家族数代为吐蕃王朝与唐朝所倚重。其本人《新唐书》有传,但事迹颇为简略。其墓志的发现,首先为该家族史的研究又添一新史料。根据其墓志,该家族与吐蕃王族有密切的姻亲关系,而并非王族。其墓志多处可补《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史籍之阙;史书碑铭对其家族多位成员之官爵记载不一的原因,是他们生前或逝后,因论氏子弟功勋再著而家族不断得到新的封赏和追赠的缘故;志主个人的发迹与其家族在历史上的二次光显,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际,该家族又以戮力勤王,效忠王室而再振家声。志文对论惟贞及其家族的勤王平叛事迹亦多有补正。  相似文献   

8.
从“四喻”看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多民族凝聚”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表现手法。作为清代满族著名诗人的纳兰性德,在其创作的诗词作品中运用“四喻”手法抒发了“多民族凝聚”倾向这一主题,从而构成其诗词抒情的主流。本文阐述了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的具体形式,辨析了“四喻”手法在表现这一主题所起的作用。文章认为,在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是抒情的主流,而“四喻”则是认识这一主流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康熙二十一年春天和秋天,纳兰性德两次东巡科尔沁和索伦,是清初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在《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科尔沁诸旗、索伦诸部考》等文中,我对于纳兰性德的第二次东巡进行了考证。在本文中,准备对于第一次东巡进行考证,然后把两次东巡联系起来考察。 两次东巡的性质是不同的。第一次扈驾巡幸,第二次是奉使出塞。但是,我们对于“扈驾”不能理解得过于机械。所谓“扈驾”,不一定是皇帝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皇帝在出巡途中,有时也会把某个随行的侍卫派到某地去执行特殊任务。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作为书法家的爱新觉罗·德崇,还是作为企业家的爱新觉罗·德崇,都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人。他是努尔哈赤十一世孙,一个清皇室后代。由于他的成就及威信,几乎使他成为当地的爱新觉罗家族“族长”。唯其如此,爱新觉罗·德崇才更有资格评说他的家族史。关东第一火鸡王爱新觉罗·德崇,又名溥,1945年出生于热河。3岁起入学承德维绵私塾。幼年时期苦练八旗传统武功的同时,还研习满汉文字书法及汉语言文学。其满汉文合壁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民族书画展上屡屡获奖,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收藏。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爱新觉罗·德崇的散文作品就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1.
考察 14世纪以后的苏非派 ,不应忽视额什丁家族的重要作用。这一家族并不是中亚显赫的家族 ,但在特定时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并且其家族首领扮演了较为特别的角色。同时 ,他们和上层统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或者是巧合 ,但仔细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 ,不难看出宗教和政治自身需要的内在互动以及或明或暗的结合 ,完成了家族的双重“使命” ,也为一个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中有一支著名的吐蕃汉姓部落“包家族”,其来源是吐蕃化的汉姓丁家,最初居地在秦州宁远砦北,后迁徙于熙、河、洮、岷等地,并从此世居此地,其家族成员有宋代的包约、包顺、包诚及金朝的包长寿、包世显等。包家族归附宋、金王朝后,始终效力于宋、金王朝,与宋、金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德伦家族形成地在今西藏自治区白朗县曲努乡德域村,民主改革前是隶属扎什伦布寺拉章的贵族世家.桑杰群佩便是于1932年出生于这个家庭的一位少爷,2003年退休前任西藏文史资料选编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本文是德伦·桑杰群佩以口述家族史的方式,对他曾祖父以来他们家族的生活变迁,特别是他本人的成长、发展经历,作了具体而生动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吐蕃奴隶社会约自公元2~3世纪确立至10世纪止,大体共经历了800余年。 一、关于吐蕃奴隶社会的一般概况 在敦煌古藏文史籍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时间可上溯到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塞时代。据载,吐蕃王朝建政以前,在西藏各地约有大小族部十余个。其中,苏毗部地当今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藏北地区,该部在达日聂塞或其先世为悉补野部首领时,曾经征服邻近的鲁雅部,将鲁雅部的一半土地赐给对他扩张地盘有功的降臣年即宗,并把原鲁雅部的明氏家族降为年即宗之奴隶。这是“奴隶”一词在古藏文史籍中的最早出现。又载,悉补野部(地当今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穷结、泽当一带),在达日聂塞为首领时,已发展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势力。到其子朗日论赞为首领时,曾乘苏毗内乱之机征服该部,并为明氏家族解脱奴籍,将年氏家族降为奴隶。又对跋氏、明氏和嫩氏家族各赐奴户一千五百家,对次绷氏家族赐以奴户三百家。大致与此同时,朗日论赞还将后藏日喀则以  相似文献   

15.
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主要以纳兰性德与卢氏的爱情和与顾贞观、曹寅、康熙三人的友谊为线索,以"梦"为形,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等舞美技术将汉民族传统题材现代化表达,凸显浓厚的汉民族人文精神。本舞评主要从舞剧的舞美、舞姿、舞意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人生若只如初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浪漫至死的纳兰性德。  相似文献   

16.
朝鲜《李朝实录》中关于“明珠之子往战大鼻鞑子”的记载以及关于“大鼻鞑子”与“鱼皮鞑子”关系的记载,是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在邻族史籍中的反映。 有些人推测:所谓“大鼻鞑子”,只能指俄国人,或专指清初侵入我国东北的沙俄哥萨克人。我们认为: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未必是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17.
阿贵 《西藏研究》2023,(3):43-52+160
有关吐蕃历史方面的史料,主要有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石刻碑文、简牍以及后期的历史典籍等,鲜有其他。近来西藏西部阿里一带发现民间传抄之《吐蕃铁券文书》一份,内容涉及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其家臣结辛·赤旺觉布支拉珂家族授予的敕文,以及该敕文后期在其家族的传承情况。敕文虽提及吐蕃赞普达日聂斯、囊日松赞、松赞干布及赤松德赞时期,该家族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事迹,然此等事件未见于其他史料,不便随意揣测。  相似文献   

18.
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沙马乡德托村境内,不仅有被当地人称作“萨玛王朝”的遗址,也流传着诸多“萨玛王朝”同德格土司家族渊源关系的传说。为厘清该问题,笔者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结合相关汉、藏史籍文献的记载,对此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元代,德格家族的四郎仁青因担任八思巴的首席侍从官,在八思巴举荐下被元世祖忽必烈册封为“多麦东本”,成为管辖多麦地区的千户,即传说中的“萨玛王朝”。文章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与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萨玛王朝”的建立时间即四郎仁青受封“多麦东本”的时间1264年,“多麦东本”是元朝中央在康区设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也成为后来德格土司家族发展为康北地区最大势力之根脉。尽管元朝1325年才设置管辖康区的“土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但在康区的行政建制却始于1264年。因此,“多麦东本”作为元朝中央在康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在元朝建立康区行政体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长河,通过王朝的嬗递,民族的兴衰,领袖的雄才大略,群众的生息繁衍,交织成一幅广大宏伟的画卷。其中数不尽家族的盛衰荣辱,数不清个人的喜怒哀乐。虽然是往者已矣;但是灿烂的光彩或斑驳的余痕,却依然保存在漫长的史册上,遗留在后来者的心目中。隋唐时代,在雅鲁藏布江下游,以松赞干布为首的悉补野部族,统一了全部西藏地  相似文献   

20.
同美 《民族学刊》2015,6(1):54-61,110-112
从文献学的角度讲,象雄十八王中最有名的当属赤威拉杰(),赤威拉杰曾是本教鼻祖幸饶弥沃的施主。象雄末代王李弥夏灭于赤松德赞时期。换句话说,象雄王朝的历史传说史可以上溯到本教鼻祖幸饶弥沃时代,象雄王朝的历史下限至少可以明确断代至赤松德赞时期。综上,象雄历史最终融化于吐蕃末代赞普残余势力的避难历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