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南宋时期的社会时势使陆游成为屈原的异代知音,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及爱国者人格的继承是十分具体而深刻的。陆游和屈原,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承传关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恢复中原、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抱负,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陆游将我国爱国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摘屈原作品中,其“美政”理想是一条贯通始终的红线。以“美”为政与以“美”为荣欲至“美”,从“善”如流和从“善”而居欲至“善”,“美”“善”之合流欲成“政”境之可达之途。诗人的知、情、言、行都紧紧围绕“美政”理想而展开,在诸多作品中屈原心中的“美政”大道成为了彰显个性、发抒情感,诉求旨归的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屈原“美政”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思想关系入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屈原社会理想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指出“美政”的主旨在于以先王盛世为蓝本,恢复领主贵族制度的秩序之“礼”。这种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色彩,而与法家则是基本对立的。文中还揭示了这一主旨与其社会批判精神的内在联系,及其倡导廉洁政治、主张举贤授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他的“美政”理想上;其次表现为与党人群小的坚决斗争;第三,表现为对故土、故都的依恋;第四,表现为重视人民群众的民本思想。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忠君”是密切结合的,这是他的历史局限。屈原爱国思想的形成,既有当时的客观条件,又是他主观修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 研究《楚辞》者,向耒多解“美人”,少说“美政”。就是对于“美人”也解说纷歧,不能一致。至于专论“美人”“美政”者,到今天还没见到。是由于“美政”不重要吗?显然又不是。何其芳同志早就说过:“要研究屈原的思想,首先应了解他心目中的“美政”。这话道出了关键问题。如能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美政”是屈原和他的作品的主要问题。今特并提出来,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出身贵族、博闻强记、明于治乱,为振兴自己的国邦,怀着一颗赤诚、赤忠之心,推行"美政"。本文着重从屈原"美政"的思想渊源、内容和"美政"理想失败三个部分来分析,从而感知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和以死殉国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7.
屈原美政思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美政思想系论廖化津关于屈原的美政思想,解放前,研究者寥寥,游国恩先生可为代表。他说:“美政者,即合从以摈秦之政也。”“所谓美政者,非合从抗秦之策乎?”①他认为,美政就是楚国现实政治中的一种正确的外交政策。解放初期,研究者仍然很少,但认识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一位集高贵品质和干练才能于一身,有着长远政治眼光的大诗人。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的唐虞三代之治,实现所谓的“美政”。文章主要阐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中正"是对其"美政"理想的价值概括.它意味着思想认识的合规律性,行为方式的合道义性,合规律并合目的的美.它是屈原用以判断事物的最高价值尺度,是屈原人格精神的最高概括.  相似文献   

10.
屈原对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家世的积极美好意识,是屈原美好内心世界滋生壮大的动力源泉。屈原“美政”理想与“浊世”现实的碰撞生成无尽哀怨,因此,抒发此种哀怨以求得读者同情,以为“修名不立”之补偿,应为《离骚》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忠贞不贰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思想家。热烈执着地追求美,为实现“美政”理想毫不妥协地与邪恶势力斗争,是屈原一生的重要内容。政治的失败、生活的不幸造就了伟大诗人的千古佳作。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仅提出了“美(修、娉)”、“丑”、“美好”、“内美”等一系列美学概念,而且对美的本质、内美与外修的关系以及自然美的特性等重要问题都有比较深刻的反映。《桔颂》不是宏篇巨制,无法和《离骚》相比,但是,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篇咏物短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屈原的基本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祭事诗《九歌》具有深婉的人情美 ,其中的人与物、环境与神灵的关系和谐统一 ,展示了别具一格的自然美与瑰奇温情的神灵世界。而这种人情美的构筑 ,与春秋战国时代“以善为美”的道德伦理哲学及屈原“美政”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 ,《九歌》的永久魅力不仅在于外在的形美、境美、事美 ,更在于其深层的“善美”。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来,屈原一直是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悲剧性诗人存活在人们心中,而在探究这一悲剧发生的根源时,人们往往把问题的焦点、诅咒的言辞倾泻在屈原所处的社会环境上。诚然,怀王父子的昏庸、群小的贪婪谗毁、政事的蔽鄣溷浊、世路的幽昧险隘,这一切无疑是造成屈原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然而,如果我们的目光仅仅停留于这些外在因素,那么我们未必能充分认识屈原其人,特别是深入认识屈原内在的崇高品格,也未必能深入探寻其“美政”理想,以及它们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胡山林 《南都学坛》2009,29(6):66-70
屈原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第一座巍巍丰碑,屈原之所以为屈原,就在于其作品中奇特、强悍的精神力量。支撑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主要有:美政———执著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内美———高洁纯粹的美好情操;神灵———超验世界的精神主宰。其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信仰、道义、真理、责任,这一切都表现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这是他生命的坚强支撑,是他的精神家园。屈原形象说明中华民族很早就把精神信仰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屈原精神对后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屈原引领了中华民族及至人类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论述"美"是屈原的人格和全部作品的思想核心与最高理想。屈原的"美"有形成的过程和"外美—内美—美政—美人—美"的层次,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屈原第一次将"美"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他以"美"争鸣于诸子家,因而完全可以成为"美家"。屈原的美与诗同是他的创造,美与诗是屈原的两座高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离骚》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了长诗始写于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问世在楚怀王三十年(前299)这一论点,并根据屈原当时的年龄和他在楚国的处境,对照《离骚》,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作家;《离骚》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熟。《离骚》写主人公及其“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它从精神和方法两个方面,典型地体现了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对传统观念的蔑视;对充满神话色彩的想象和夸张的运用,对比兴手法的创造性的发展等。《离骚》又体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发展上,诗人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全面准确地把握“求女”喻意,对于了解屈原《离骚》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求女”喻指什么?众说纷坛,其中“求贤说”与“求君说”最有代表性。本文评述二者的偏颇性后指出:“求女”即为追求“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人格形象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多是赞美的,但到了元代散曲家那里,屈原积极入世的美政理想和失败后沉江的抗争却成了否定和嘲讽的对象。造成这种特殊文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特殊社会历史时期文人隐逸心态的因素,也有蒙汉文化交融下的英雄崇拜情结的因素,还存在着诗、词、曲文体分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从美感形成的两种主要心理要素:情感与想象,探讨屈原的经典诗作《离骚》的美学特征。着重分析与诗人美政理想密切相关的执着深情和与南国独特地域紧密相联的奇崛想象是如何共同作用,从而使诗歌产生既深沉感人又奇丽多姿的美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