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舆论调查是一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征询、测量、沟通、传导公共意见和社会舆情的专业活动。舆论调查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大陆则刚刚起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以下简称“舆论研究所”)作为国内第一家舆论调查与研究机构,从1986年初创至今,先后完成了20多个调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业已活跃的中国舆论调查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闻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基本方针,是党和人民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期望,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新闻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对此,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一关键问题的最集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概括。因此,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有利于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满足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一) 舆论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非独立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各种形态、观点常会向舆论渗透,借助舆论的力量强烈地反映出来。在人类社会出现新闻事业之前,舆论已经存在,它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存在于任何形态社会。舆论既反映民意,也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舆论是一种力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古代社会的领导者就鼓励民众对国家大事提批评意见,施行舆论监督。这虽属传说,但舆论的力量早被人们所重视,这是无疑的。  相似文献   

4.
(一) 舆论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非独立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各种形态、观点常会向舆论渗透,借助舆论的力量强烈地反映出来。在人类社会出现新闻事业之前,舆论已经存在,它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存在于任何形态社会。舆论既反映民意,也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舆论是一种力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古代社会的领导者就鼓励民众对国家大事提批评意见,施行舆论监督。这虽属传说,但舆论的力量早被人们所重视,这是无疑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一直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力量。随着近代报刊的出现,一种报刊舆论之声开始形成。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报道,近代报刊有效地发挥了媒体舆论的监督、影响功能。《申报》对“杨乃武案”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舆论导向或者说舆论引导,是舆论控制的重要方式;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客观标准。笔者从舆论一致性的度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有的区分“民意”、“公意”、“众意”的方式的列举和比较,提出了“一致性指数”概念,以期对舆论引导起到量化的区分度和易操作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西方社会,“民意调查”一般包括对民意、舆情、舆论的调查。从汉语表述方面来看,如果说民意调查主要是对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调查,舆论是与新闻媒体相关联的社会调查,那么,舆情研究则倾向于对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研究。从汉语词义衍变与语用辨析的角度,对与民意调查有关的舆情、民意、舆论三个概念进行区分,并介绍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的民意调查机构和机制,以及西方民意调查的主要方式方法;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各类民意调查机构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概括。规范引导民意调查,关注重视舆情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社会调查并不陌生。翻开各种报刊杂志,就会不时地看到“关于某某问题的调查报告”、“对什么现象的调查分析”的文章。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调查?它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认识活动又有什么不同?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常常感到难以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于社会调查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鉴于这种状况,本文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对各种具体的社会调查进行梳理,归纳一些类型,总结这些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帮助人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调查方法,便于今后的社会调查研究。一、传统社会调查和现代…  相似文献   

9.
关注微博     
老树 《老友》2012,(2):10-12
《羊城晚报》2012年1月8日发表文章《微博是怎么炼成的》说,2010年,微博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这一年,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蔓延,“碎片化”的信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日记局长”、“山西疫苗案”、“南平杀童事件”、“王家岭矿难”、“上海火灾”、“仇子明被通缉”……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引起了人们对微博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微博的力量,掀起了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微博热”.  相似文献   

10.
“X二代”舆情的形成、高涨、转换、消退与产生这一舆论的社会问题密切联系.近年来,贫富差距日渐加剧,底层青年向上流动受阻,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日益突出,少数“富二代”“官二代”的恶劣行径放大了人们对这些群体的负面评价,致使“X二代”的舆论爆发.随着这些社会问题的缓解、网络媒体的管控以及严肃媒体的引导,对“X二代”的讨论日渐理性.“X二代”舆论的衍变呈现了舆论与社会问题相互构建、彼此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舆论,通常简称为舆论。我们古代就有舆论一词,作“众人之言论”解。舆,众也。《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①社会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地点,社会舆论是阶级意识的体现。俗话说:“人以群分”,“解有数等”。在阶级社会,舆论是不可能“一律”的。就是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阶级、阶层,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有不同的物质利益,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因而,对社会现实存在就会有不同的估价态度及其反映。据此,社会舆论可以定义为:社会群体(民族、集团、阶级、阶层、组织、团体乃至偶然聚集在一起的“偶合群众”)对各种社会事件的估价态度。简言之,社会舆  相似文献   

12.
和谐文化模式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框架 ,它以积极入世的态度 ,通过融会吸收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 ,规范着社会政治生活 ,也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成为从社会政治生活到人们行为心理普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在儒家“八条目”中 ,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古代 ,“家”与“国”是密切相联的 ,早有“国家”之称 ,经过时代的筛选、历史的传承 ,其中修身、治国、平天下三条作为核心条目 ,形成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就是和谐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现在再也没有人会提问“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甚至也没有人愿意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部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一人有一种方式 一个世说新语是,老爸说儿子“身上有10块钱出门便敢‘打的’,好象自己有十万八万”,儿子则回答道:“有十万八万干嘛还要‘打的’?有5万够交首期我就买小汽车了,有了小汽车就能挣更多的钱。”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出生年代不同派生出的生活方式异差。就像80年代的问候语是“你怎么还在国内混”,90年代的问候语是“你怎么还在国外混”,2000年的问候语则变成了“你怎么不在网上  相似文献   

14.
<正>这些年,笔者一直在着力于“中国新闻舆论史”研究及书写,以中国新闻媒体与舆论演进、社会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视角,重在探讨中国近现代舆论主潮变迁,及其与社会历史互动关系的规律性。舆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呈现的一个基本的社会现象。古代已有舆论现象及其相关舆论学理的探讨,比如说汉代月旦评、太学清议等,涉及民意、公论。后随着历代王朝更替,舆论及其动员也较明显。在没有新闻纸这一近代传媒之前,民意、公意乃至舆论是一直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舆论主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传统的舆论学视野中,舆论主体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第一,他们在舆论调查中是集合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是分散的;第二,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社会结构的变化,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消失而不断重新组合;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与本来意义的自在公众是有区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主体界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张雷 《社区》2017,(31):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社区发展道路。从“街居制”到“枉区制”,人们生活的社区既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制管理型社区,也非完全意义上的“自组织社会”,而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居民自治,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包容发展,  相似文献   

17.
理论宣传在宣传思想战线上,不仅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而且承担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职责。社会热点往往是社会生活中的焦点,人们思想中的疑点,社会舆论中的重点,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理论宣传中,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增强现实针对性,提高说服力,有效地进行思想宣传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议程设置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 ,是当代西方关于大众媒介影响公共舆论的两种主要理论。在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中 ,我们认为 ,尽管议程设置理论有其不足和缺陷 ,但它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和分水岭 ,突破了此前“有限论”的窠臼 ;而“沉默的螺旋”假说不仅为社会公共管理机构进行舆论调控提供了依据和启发 ,也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的认识。但该理论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中国学者应在借鉴西方学者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自己的舆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5,(6):54-56
我国已在20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的过渡。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后,将精神食粮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国民对于读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究竟怎么看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国民读书情况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通过一系列切实的数字,显示了国人读书的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正确与否 ,关系到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生活。我们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此 ,必须确立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 ,反映事物的本质 ,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独立思考 ,必须讲究适度 ,防止以偏概全、放大过限等片面性 ,必须坚持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辩证统一 ,发扬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