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然而目前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法律体系很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很不健全,监管严重缺失。因此必须健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制,以城乡统筹为原则建立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利用制度,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基于CGSS2010数据统计,可以分析中国居民的环境治理责任认知状况,以及检验影响中国居民环境责任认知的因素。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1)在环境责任认知方面,居民倾向于把环境保护责任归咎于政府和企业,自我避责倾向严重;存在环境认知的"两体分离"现象,即在宏观层面关注环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环境保护;(2)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对环境污染严重性、关切度,以及对人与环境关系和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知对于居民的环保责任认知没有显著性影响;教育水平是影响居民环保责任认知的关键因素之一。处于"元治理"角色的政府要通过经济激励强化企业环保责任,借助社会激励手段加强公民个人的环境保护责任。此外,也要加强制度设计,强化政府环保责任,预防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寻租腐败。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场域中嵌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地区在制度嵌入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按照制度推动原动力不同可将现有治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村民自发型”“政企合作型”“多元共治型”四类。据此,在持续追踪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选取四种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原动力截然不同的农村,对比剖析典型案例治理进程、技术路径、模式特征及治理经验,提炼出各行为主体深层次的行动逻辑。指出基层政府由因高位推动带来行政压力,被动推进转为追求个人政绩主动落实;村干部兼任三重身份承担多重责任;村民分类行为受综合激励链影响差异化遵循“四环节”逻辑;企业在两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理性逐利,由此提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借鉴的实践应针对参与主体不同的行动逻辑,强化按需激励,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先进经验的有效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垃圾问题与垃圾成分和处理方式密切相关,而农村垃圾问题的解决和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密切相关。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国家道德倡导的"合意",使得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得以在自然环境与乡村社会之间得到均衡处置。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国家道德约束在农村撤出,导致村民随意丢弃垃圾和垃圾围村等环境问题。而国家介入农村垃圾治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实践,却悬置了农民垃圾处理的积极性,带来农民环境责任感消失、农村垃圾治理不彻底等问题。新时代农村垃圾问题的解决,需要重构国家与农民的合意性合作关系,建构基于"五个基点"的垃圾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排放量迅速增长,导致村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并制约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提出三个假说,并利用对全国90个村庄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讨政府管理、村域社会资本、个人因素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政府管理、村域社会资本和个人因素均对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有正向影响。其中,政府管理和村域社会资本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发挥作用,且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政府管理、村域社会资本和个体因素的结构性优化,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责任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和地膜污染;畜禽排泄物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等。根据污染物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源性污染与内源性污染两类。内源性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失效、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分离及责任主体的缺乏等。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中,除发挥政府和农户的责任主体作用外,还应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的责任主体的重要平台作用。  相似文献   

7.
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环境管理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环境管理模式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在下列六个方面:信息不对称、行政管理的分割性、环境管理的行政色彩浓厚、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观念、环保机构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及排斥公众参与决策监督,存在着明显的不兼容性,其对治理我国农村的面源环境污染的作用非常有限,以至完全失灵。在保护农村环境方面,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亟待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丁波 《人文杂志》2020,(8):122-128
乡村振兴要求生态宜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宜居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嵌入乡村社会的外部行为规范,与乡土性、流动性和个体化的乡村社会相结合,产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嵌入性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农民分类意识淡薄的主体性困境、垃圾分类规则模糊的制度性困境和村庄动员能力减弱的公共性困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通过组织机制、制度机制、宣传机制、奖惩机制构成嵌入性治理机制,以重塑村庄公共性、明确治理规则、培育垃圾分类意识和规训垃圾分类行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嵌入性治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嵌入性治理的治理能力提升、治理规则规范和治理权威型塑,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李威 《南方论刊》2013,(12):32-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垃圾围村的现象也不断涌现出来。面对日趋严重的农村垃圾治理问题,本文在阐述农村垃圾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垃圾治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相应地提供了消解的对策性建议,以供有关部门治理农村垃圾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以下困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较为混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与服务制度不健全,等等。对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基层治理,明确政府、农民与社会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合理划分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财政服务意识;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格局,形成以城带乡新机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