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2.
嵇康哲学的超越之途是嵇康哲学的归结点。嵇康认为,不论是养生还是处世,都应该因循各自所禀受的自然本性,使其恰如其分,然后进一步超越性理,达到“越名任心”的无我之境。嵇康的思路,一方面暗示了嵇康试图沟通理性认识和精神境界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嵇康在理性精神和审美要求之间的模糊与徘徊。  相似文献   

3.
“名教”与“自然”:嵇康的伦理观及其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伦理观是嵇康哲学的核心.嵇康认为,伦理应该建立在真实无伪的基础上,并且以理性为引导,进而上升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嵇康的伦理观,一方面表现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意识和对于理想人格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也形成将伦理自然和伦理自觉糅合一体、"合自然"和"任自然"混为一谈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在嵇康哲学中,所谓“公”“私”,是理想中的“君子”与“小人”的人格主体。“君子”,无措是非,而“动以自然”,心与道合,是嵇康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嵇康主张人格本体自然论,并试图通过追求理想人格实现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蒋艳萍 《船山学刊》2001,(1):114-117
前人从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对嵇康进行过深入研究。本文则试图从其宗教信仰出发,通过厘清他与道教的深层关系未透视其高远的人生理想和超然的处世态度。一 要想探讨道教信仰对嵇康人生的影响,首先必须明确嵇康与道教到底有何关系。大量史料证明,嵇康是一位非常虔诚的道教信徒,有着浓厚的道教神仙思想。 首先,嵇康与道士交往密切。最著名的有孙登和王烈。两人都是魏末著名道士,并被后世神化。嵇康与这两人的关系均非同一般。嵇康曾拜孙登为师,并从游三年,据《晋书·嵇康传》载:“康尝采药,游山泽,……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从整体把握宇宙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相通相和的精神境界,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宇宙意识和诗意的人生理想。顾恺之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的“以形写神”说是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出发,将“形”与“神”的范畴加以综合,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的融合为表征,体合宇宙精神,达到“通天人之际”神人以合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画家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嵇康素以文学家著称。实际上,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魏晋两百年间,堪称为真正的音乐家者,唯嵇康一人而已。《晋书·嵇康传》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为《广陵散》,声调绝伦。”可见嵇康是个操琴高手。嵇康还善于作曲,他所作的琴曲,至今还有传谱的,除《广陵散》外,还有《长青》、《短青》、《长侧》、《短侧》四弄和《风入松歌》。但是,嵇康在音乐方面最大的成就,还在于理论方面的建树。今天我们还能读到的嵇康音乐理论著作,有《声无哀乐论》和《琴赋》。  相似文献   

8.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的名篇,但这封书信究竟作于何时,却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论家或订于景元元年,或订于景元二年,或订于景元三年。按嵇康在信中曾提到“男年八岁”,这自然指他的儿子嵇绍而言,《晋书·嵇绍传》谓绍“十岁而孤”,如依此推算,则嵇康此信作于他...  相似文献   

9.
秦宏 《云梦学刊》2007,28(2):121-122
宋瓷艺术生态之美具有静、净、寂三个特征,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审美观相联系,阐释了“人”与“瓷”合一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嵇康教育思想探微李军嵇康留有作品集《嵇康集》,鲁迅曾对它进行过系统地校勘,并于1937由鲁迅全集出版初版。我们对嵇康教育思想的研究,即据此版(康集》。一、矛盾的人的本质观和教育起源论嵇康认为,世界的本原由阴阳二气矛盾运动变化而成。他说:“浩浩大素,阳...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二先生的哲学研究都从逻辑分析与重建形上学始,并建构了非常类似的形上学本体论,即《新理学》与《论道》;最后却一个以神秘主义的人生境界终,一个以理性主义的知识论终。无论是冯友兰的新理学与他的人生境界说之间,还是金岳霖的元学本体论与他的知识论之间,都存在着某种根本的断裂,亦即科学与人文或理性与情感(非理性)之间的断裂。  相似文献   

12.
路红梅 《殷都学刊》2007,(2):149-152
以"道"为圭臬,老子将人生境界区分为俗人境界、圣人境界、赤子境界三个层次。俗人境界是与"道"相悖的境界;圣人境界是几于"道"的境界,其重要特点是"啬";赤子境界是同于"道"的境界,其根本特征是"自然"。赤子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及宇宙万物的平等、自由、和谐是赤子境界向人们昭示的人生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集宋代三位词人所作词中的句子为一体,运用词句中的某种意象,通过诗歌的兴发感动作用来抒发联想,次第展开境界层次,形成了他独特的文艺理论。作为王国维评论古诗词艺术品位高下优劣的美学标准的词学理论———“境界说”,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最高成就,也是近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信息科技支持下崭露头角的数码艺术具备迥异于传统艺术的诸多特点.有一门学科从本质上为之定性,这就是数码艺术哲学.它具备漫长的前史,在当代语境中是哲学、艺术学与信息科技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数码艺术哲学将“艺术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视角,将文理融合作为这种视角的依托.由此出发,数码艺术的特色在于:通过数码编程创造艺术世界,通过非物质性的数码文本展示艺术世界,通过联机性的数码媒体扩展艺术世界,通过可计算性的数码文化建设艺术世界,通过超中介性的数码现实进入艺术世界,通过人机共生性的数码进化丰富艺术世界.在从事数码艺术哲学建设时,既要汲取数码艺术所提供的新鲜经验,又要超越数码艺术具体实践的眼界;既要关注哲学与数码艺术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又要注重培养跨领域感受性,推进数码艺术与艺术哲学的双向思考.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认为,道德行为必以“觉解”为基础,知识对于境界的保持是必须的。自然境界中的道德行为是自发的,而天地境界中的道德行为则是自觉的。最高的天地境界必经过理性的过程始能达到,真正的道德行为也必经过理性的过程才能保持。  相似文献   

16.
彭公亮 《云梦学刊》2003,24(3):56-60
柏拉图的审美主义把理念作为审美理论的核心和生长点,以美的理念作为事物的本性、本质的圆满极致状态,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设定和人生境界。他力求通过这种价值设定为人的活动(人工制造活动、现实生活)提供一种终极性依据和价值范畴,以此来弥合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分离。柏拉图的审美理论进一步推进了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价值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两种境界中人的义利观与群己观不同,但义利观与群己观的不同并不妨碍两种境界的贯通。从义利观看,义与利并不截然对立,而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为谁之利"就是两种境界相贯通的可能性所在。从群己观看,虽然两种境界中人的群已观不同,甚至对立,但这并不影响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提升,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欧阳康 《河北学刊》2003,23(5):40-44
对于美德和崇高人格的解读 ,离不开对于人性和人生境界的理解。本文综观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人性学说 ,提出超越性是人的最高本性 ;概览各种宗教与文化传统对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 ,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对人生境界说的特别贡献 ;认为美德是对于人生的崇高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行为规范 ,对于美德的追寻是一个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季家珍的《印刷与政治 :〈时报〉与清末改革文化》 ,是英文世界众多上海史著作中自具特色的一种。作者借助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从《时报》入手 ,以“中间地带”理论为架构 ,融文化史、政治史、社会史于一炉 ,讨论了晚清上海报人在塑造新国民方面的作用 ,报人与下层民众、上层政府之间的关系 ,立宪派报人在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的“中间地带”理论架构 ,为学术界关于中国“公共空间”的讨论增添了新的一说 ,为繁盛的上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服务时代,指导实践。然而,哲学智慧有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反思批判的性质,哲学功能有超越时代、把握未来、终极关怀的特征。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开拓、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本体论承诺的价值目标、提升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