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开智  张丽 《唐都学刊》2010,26(1):31-34
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重新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品格与表征,同时也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审视和思考。面对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平面化、世俗化、快感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学术界在调整自己学术理念的同时,更要坚守传统美学精神和审美正义,发挥审美特别是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性潜能,揭穿日常生活审美化光环遮掩下的消费欲望横行的现实,从而完善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心性良知,挽救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异化"。  相似文献   

2.
袁芃 《社科纵横》2012,(7):122-124
在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的美学改写成为一种"眼睛的美学"。视觉感受的扩张不仅造就了人们的"审美"想象,也将一直隐匿于私人领域深处的身体,拖向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诉求的中心。商家利用大众传媒将一系列权力话语注入社会时空当中,对身体进行了意义的"再生产",从而使得身体的二重形态构架———自然的身体与社会的身体———的内在张力不断地扩张,使人们产生身体焦虑,引发出塑造身体的冲动。而这正是落入了视觉文化的完美圈套中,从而实现了身体的商品化殖民。  相似文献   

3.
厉震林 《唐都学刊》2011,27(2):92-97
在"第五代"电影的影像美学体系中,黄建新的《黑炮事件》显示出了自己的"另类"。色彩的运用以及蒙太奇使不同的色彩序列组接产生了蒙太奇的意义。在构图方法上有独特的个性,可以称之为"新构成绘画"。在表演处理上,《黑炮事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完整的"模糊表演"理论,既不是一种糊里糊涂的表演,也不同于"低调表演"和"不表演的表演",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中性表演状态,从而给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表演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国内语境中,"农民"并不是讨论政治体制的主要考量,但人们又无法忽视其在政治中的分量和作用,尤其是当前"三农"的各种问题和现象都不断地指向了"政治",这就需要我们在政治上尊重农民。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了农民的选举权和参与权,提升了农民的话语权,是"政治上尊重农民"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论旅游审美与导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维珍 《学术交流》2007,(1):122-124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审美活动的调节者,作为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服务中介,对于提高游客旅游审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永凤 《社科纵横》2012,(9):101-104
荀子通过"性伪之分",使"人之道"与"人之性"分离,解决了"为什么要教化"的问题,为儒家的道德教化奠定了基石。但其目的还是要实现"人之道"与"人之性"的合一,使"性伪合",成就善的道德主体,所以,他主张"化性起伪",为儒家道德教化指明了路径。道德教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著诚去伪",使儒家之道内化于人们的坚定信仰,使人们自觉自愿践履儒家之道,这是儒家道德教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王允 《社科纵横》2009,(9):121-122,130
唐代多元化、世俗化的文化,孕育山中国服装史上独树一帜的女性服饰审美文化。当代服饰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世俗化"特征,在精神上与唐代审美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是传统审美文化资源在当代服饰语境中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意象是作家传达审美经验的工具,作家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而达到一般和普遍,通过有限而达到无限,通过物质而达到精神。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学又是超象的。如果说意象的具体是个别的具体,那么,超象的具体就是由个别上升为一般的具体。如果说意象的可感还主要是形貌的可感,那么,超象的可感就是形貌以上的精神内容的可感。我们可以把"超象"当做一种"象",一种更高的象,表面看来它是无形的,但它是具体存在的,所谓"大象无形"。
Abstract:
Literary image is the way of putt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on the part of writers and through specific image can writers reach the aim of generalization and universality,through finite reach infinite,and through material reach spirit.In this sense,literature transcends image.If the concreteness of image is a particular concreteness,and then the concreteness of transcending image is promoted to the level of a general concreteness.If the sensibility of image is one of appearance,and then the sensibility of transcending image is one of spirituality above the level of appearance.We can treat "transcending image" as an "image",a higher one,which is intangible but still exits,the so called "intangible great image".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文化愉悦的精神性消费行为,承继着人类既往审美经验的历史积淀,但同时又吸纳了当代新奇、轰动、同步、冲击的消费和体验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视像时代的审美文化消费注定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以及被某种随机性所左右并在大众审美趣味的共同参与下发展、变化。个体的感性自娱追求和群体仪式化的心理效应显示了审美文化消费方式的基本和普遍的特点,喜新求异的消费更迭加快了审美文化消费的运转周期,多元趋向选择构成了审美文化消费的多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0.
张敬梓  李建群 《阅江学刊》2023,(2):154-161+175
随着中国社会的当代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审美观,即关于美与审美的一般观点,它决定着美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审美观念中蕴含的审美视角、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形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中正发生着历史嬗变,使人们对美的认识、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科技化和消费化特性消解了传统宗教存在的基础,人们突出自我和怀疑一切的心理不断加强.然而,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加重了人们心灵的失落和空虚,因此亟待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特质的宗教形式出现以满足他们情感的渴求.从理论上看,贝尔提出的新宗教概念可以满足当前大众精神皈依的需求.但是,新宗教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需要一些操作性强的文化形态来辅助其实践,在众多可选方案中审美文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审美文化在实践层面上符合新宗教的"代言"诉求,它可以利用各种贴近大众的行为模式和操作方式,使大众在平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心灵皈依后的平静,极大地拉近宗教与大众的距离,降低人们寻求宗教帮助时的门槛.审美文化之所以能够满足宗教代言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在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整合大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同质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产生皈依的愿望,进而实现现代环境下宗教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4,20(3):43-47
电影的审美文化分析就是要探询电影与人的生存的关联,对人的理想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回应。这种关联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探讨社会因素对电影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寻觅电影在社会中是如何贯彻和实现审美原则的,或者说是如何成为审美文化现象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影进行了审美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圣 《社科纵横》2010,25(9):87-89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广告取得了艺术审美的属性。但和传统艺术审美相比,广告审美有其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消费异化、广告审美中失去的自由、影视插播广告中出现的问题几个方面。广告的健康发展需要注意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审美文化概念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概念简说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市美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正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审美文化研究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了解市美文化的渴求。我们从事审美文化研究,需要有步骤地进行。这里只是打算简要梳理审美文化的概...  相似文献   

15.
张中 《阅江学刊》2013,(4):113-122
在美学家眼中,"审美直觉"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方法或能力,它关涉思维、行动和创造,也关系到自由和超越。对克罗齐而言,直觉即表现,直觉就是美,而对柏格森来说,直觉即绵延,直觉即方法——普鲁斯特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点。直觉甚至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它能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或创造一个无限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美的感悟与体验。马利坦认为,"诗性直觉"即创造性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就是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就是审美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审美直觉既是审美情感的发动,也是促使真善美贯通的中枢。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归宿都是自由,而它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王云芳 《社科纵横》2010,25(7):111-113
新世纪以来,冯骥才创作了大量散文,主要包括文化考察类和游记类两种.前者直观而鲜明,后者则寄寓深远,它们彰显出冯骥才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与启蒙精神,以不同方式折射出冯骥才近年来的文化主张,而有的放矢的现实指向则使其超越了以往文化散文的弊端.对于散文创作,冯骥才主张文无定法,他自由穿越各文体间的藩篱,其艺术家的自我身份亦时时"越位".画家所特有的学识、对色彩的敏感与发现以及自由浪漫的灵魂都为其散文带来了新鲜的审美因素.文化启蒙与文学审美的和谐变奏使其散文具备了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宁来 《学术交流》2007,(2):180-182
网络文学因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显示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性:互动性的审美方式,快感式的审美体验,生命本真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不可回避的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低迷颓伤的审美取向。至于它的审美缺陷,还需要网络文学创作者的修正与努力,更需要假以时日与足够的宽容。  相似文献   

18.
姚武 《社科纵横》2007,22(5):92-94
审美泛化与文化工业化相互作用带来审美的媒介化.情感是审美的核心,技术是媒介的特点,当情感逻辑遭遇技术逻辑,媒介在煽情的同时也带来大众的郁闷,导致情感上的缺失.应当积极引导和优化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舒解审美媒介化带来的身心疲劳.  相似文献   

19.
周振荣 《社科纵横》2009,(9):100-101,111
"江山之助"是刘勰首先提出来的,它揭示了自然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审美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他只揭示了作者对自然把握的主动性,而没有揭示自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审美反映中的主导作用。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则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突破,揭示了文学创作活动中"客观的自然"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并影响作者审美反映的过程,这是对刘勰"江山之助"理论的拓展和丰富,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尹训红 《创新》2010,4(4):94-96
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不可通约",是因为研究者们囿于不同文化下的具体刺激所导致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没有上升到刺激所具有的意义层面。而研究的"可通约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不同文化中具体刺激的、意义的、本质的、可对话交流的层面和表面的、可理解支持的层面。这为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沟通平台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