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尔斯基的语义性真理定义标准仅用一个被指称的语句来说明名称语句之真,(T)公式虽然在语言范围内反映了X与p的不同层次,但并不能说明语句的真假。按照弗雷格的观点,X是真的和p实际是同一个东西。类似于p当且仅当p这样的分析性公式并不能揭示出一个综合命题的成真条件。只要问到语句的真假,我们就是在问它是否符合事实。真理问题一定是一个与认识论态度紧密相联的问题。语义性真理定义标准应该重构为:在语境C中的X是真的,当且仅当相对于C存在X所指的事实p。据此可以说明,通过语言使用歧义混淆了不同语言层次的悖论是不指称任何事实的假话。  相似文献   

2.
读了发表在《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上的袁贵仁同志的论文《论价值真理概念的利学性》,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与作者商榷。一、“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划分缺乏科学根据袁贵仁同志在他的文章中说:“事实,如果从其本义说,它是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事实不包括价值,而同价值相并列;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事实同人的关系。因此,严格地说,真理作为与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3.
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哲学文献中,逻辑规律即逻辑的真命题称为“逻辑真理”,涉及具体事实的真命题称为“事实真理”;前一种真理或命题又称为“分析的”,后一种真理或命题又称为“综合的”。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关系问题,是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定义必须反映其对象的本质属性,这是下定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给真理以科学定义,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说,真理的定义必须反映真理的本性。那么,真理的本性是什么呢?很多同志都认为,真理的本性就是客观性。对于这种理解,笔者表示异议。我认为,我们讲“本性”就是讲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如果说真理的本性就是客观性,那么真理同客观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客观性是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属性,这是指真理的内容而言的;但是真理作为人类认识的科学成果,它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自身。如果说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是W,它  相似文献   

5.
论“真”与“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真”与“真理”王路本文认为,真与真理是两个概念。西方哲学家所讨论的“truth”或“Wahrheit”是“真”,而不是“真理”。然而,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一直以“真理”一词翻译解释西方语言中的“truth”(或“Wahrheit”)一词,由此导致我们...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思想(Thinking)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思维或意识活动,而最“存在之思(ThinkingofBeing)”。依海氏本人的阐明,存在之思包含如下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以存在为主题的思,或思想存在之真理的思。二是指思想在本性上归属于存在,即是说,思想的本源是存在。同他对传统西方省学的总结性批判以及他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剖析相联系,存在之思可视为海氏改造哲学的理想和倡导在西方文明内部实行一次转向的一个指标。六十年代,他把思存在之真理直接表达为“思想的任务”。而关于思想本性的悟解,他则从思维活动的“发生学”角…  相似文献   

7.
“失钞票”的风波!事实:“事实”是在时空里发生的情况,可分为“物理上的”如“现正下雪”和“心理上的”如“我感觉寒冷”。已发生的事实,我们可能不知不觉,这表示我们的无知,但不能抹煞它们的存在。我们可以对事实加以否认、曲解或掩饰;我们也可以强词夺理,指鹿为马,甚至有时在辩论上获胜和说服别人,以获得世俗上的名誉、利益。但是事实依然是事实,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曲解或掩饰而有丝毫改变。例如,桌子上的五元钞票下午忽然不见了,遍寻不着。这是一件事实。语句:我们使用“陈述”语句“桌子上的五元钞票下午忽然不见了”…  相似文献   

8.
张康之 《人文杂志》2022,(2):110-120
在实证科学的视野中,“真理”与“意义”也经常被还原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而进行讨论。不过,当我们使用真理与意义的概念时,是在认识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中去思考的;在使用事实与价值的概念时,所考虑的则是实践上的安排问题。近代以来在哲学上的几乎所有争论,最终都可以被归结为关于真理与意义的意见交锋,而事实与价值方面的考量更具有从属的性质。其实,认识真理与把捉意义的过程是应当放在不同的框架中的,认识真理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进行的,而把捉意义则应在行动的框架中展开,更多的是通过“领会”“体验”把握意义。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认识真理会遭遇可能性的问题,而把捉意义则是现实的,而且在无法获得真理而又必须行动的情况下,也只有依据意义去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9.
与西方主流哲学的有关见解不同,按照“是否一定如此”的标准区分的“必然”和“偶然”概念,实际上并不是指事实存在的两种不同特征,而首先是指人们有关事实的认知所处的“确定”和“不确定”状态。澄清了它们的这种认知性原初语义后,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它们包含的“别无选择”和“有所选择”等非认知衍生语义,并通过将它们与好坏对错的价值内容关联起来,纠正西方哲学在必然与自由、决定论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等问题上的理论谬误。  相似文献   

10.
塔斯基真理论中的几个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塔斯基真理论中的若干基本观点,提出以下不同看法:(1)公式(T)仅对单义句成立,对多义句不成立;(2)由公式(T)到“说谎者悖论”之推导无效;(3)“说谎者悖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悖论;(4)适当的真理定义只应蕴涵任何单义句的(T)型等值式而不是必须蕴涵任何语句的(T)型等值式;(5)在语义上封闭的语言中真理未必不可定义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对"真"的解释是:"仙人变形而登天也"。"真"的本义指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这样的人为真人。"真"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认为,"真"就是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素无为的自然状态。庄子也认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在古人看来,掌握事物的规律是真,所以现实世界存在"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  相似文献   

12.
图根特哈特对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主要有两个批评.第一个批评是,海德格尔通过将真描述为进行发现与被展示性,从而遗忘了真的特殊意义.第二个批评是:海德格尔认为被展示性是发现与命题真的条件,因而它也是一种真,图根特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推论.在对学界关于图根特哈特的批评的争论作出展示以后,得出三个结论:首先,图根特哈特的第一个批评并不成立,实际上海德格尔并没有使真失去规范性结构;其次,第二个批评同样不成立,因为海德格尔实际上依照“根据主要事实命名”这一原则来解决真的资格问题;最后,图根特哈特之所以提出批评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试图以语义分析来取代先验哲学.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张黎本文描写和讨论在汉语自然语句中所体现出来的语义结构.这里的语义结构主要指自然语句中存在的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所形成的抽象的语义格式.由于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各自都有层次的问题,因而语义结构也有一个层次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汉语的语义...  相似文献   

1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两对范畴的使用 ,造成了理解上的许多混乱。根据经典作家的本义 ,也为了建构科学的真理论体系 ,应统一使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而不再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来表示真理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5.
虚拟真理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作为信息存在,是与“社会信息体”的“真”相符合的、在实践中确立的动态“信息度”,是标志“真”的间接存在。虚拟真理仍然具有客观性,和“真”是有联系的哲学范畴,但二者却不是同一的概念。真理标准问题的核心是确定真理信息是与非的“度”,在双重存在与演化意义上,真理信息的检验与逻辑不可分割,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在真理信息增长与进化过程中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辞海》对“实事求是”的本义是这样解释的 :“《汉书·河间献王传》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颜师古注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谓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这个解释不够准确 ,其不准确性集中反映在对“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中的“求索真理”一语的解释太过现代化 ,有违本义。要准确理解“实事求是”的本义 ,必须从文献出发 ,结合特定的事实。《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刘德主要就是两件事 ,一是治学事迹及其影响 ;二是献《雅乐》和应对汉武帝的策问。对前者 ,《汉书》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王建民 《文史哲》2005,1(1):129-134
实践经验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但不是唯一来源 ;直观经验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标准是认识与经验事实的符合 ,而实践经验是经验事实中最基本的 ,作为真理标准也最具说服力。马克思把实践范畴引入认识论 ,主要是为了解决主观能动性与唯物主义的基础相协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真理本质的实践唯物主义批判和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合论、融合论、实用论、意志论、语义论等多种真理论 ,对真理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从本质看都是不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 ,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真理的客观性不是指康德所说的认识之必然普遍的有效性 ,也不是指波普意义上的认识的“非私人性” ,而是指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性、一致性 ,标志着主体获得了关于客体的某种确定的信息。真理的主观性指的是形式的主观性 ,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的观念形态。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知概念 ,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 ,是实践 -认识整体性范畴。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 ,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 ,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是实践活动的客体性要素和人的生存的一个基本原则 ,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相似文献   

19.
后哲学文化对知识论的真理观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真理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真理符合论。它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形式。亚里士多德关于“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 ,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 ,这就是真的”① 的论述被认为是真理符合论思想的最早表述。在近代 ,由于科学对人类知识各部门的主导作用 ,哲学基本上站在科学理性的立场上 ,把真理看作是以理性为基础 ,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真知识。按照这种知识论的真理观 ,近代哲学阐释了一种实在论的符合论真理论 :“所谓真理 ,顾名思义讲来 ,不是别的 ,只是按照实在事物底契合与否 ,而进行的各种标记底分合。”真理就是“观念和事…  相似文献   

20.
从来没有人认为真语句 ( P)缺乏语义。按逻辑 ,“非 P”也有语义 ;重言句“P或非P”和矛盾句“P且非 P”也有语义 ;由“自涉”产生的隐蔽矛盾“言尽悖”( Q)也有语义。古哲们从未指 Q缺乏语义以回避矛盾。当然 ,我们可以从 Q本身有无价值 (意义 ) ,说 Q者有无意图、目的 (意义 )等方面来审查它。由于 2 0 0 0多年来“强化谎者”论题未能被消解 ,人们才“特设地”回避、压制或消灭矛盾 ,指它无意义 (大多数论者没有分辨“语义”和“价值”) ,借此消解论题的“矛盾被证”。但是 ,矛盾必有语义 ,矛盾可以保留 ,而悖论性论题犯了“复合命题”谬误。这样就消解了“矛盾被证”,替辩证派和逻辑派评出公道。“意义”也可解作“经验内容”,矛盾句肯定一切事物 ,有太丰富的经验内容 ,自然有语义 ;而重言句虽然有语义 ,但是它空无所指 ,没有肯定任何事物 ,所以没有经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